女人花---電影《色。戒》觀後
文章來源: 曾寧2007-10-28 16:27:40

女人花

 

--電影《色.戒》觀後

 

曾寧

 

    看電影『色·戒』前,我已讀過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我不懷疑年輕的張愛玲寫此篇時注入了太多對情人胡蘭成的幽怨。她曾說:“我隻將是萎謝了。”隻是,我不敢肯定,張愛玲這朵女人中的奇葩,在小說中展現的,是不是女性靈魂深處“萎謝前的殘紅”?然而,通篇有如雪壓花枝般的顫栗的淒楚,雖非極致,卻也曲盡人性的幽深和無奈。

        昨夜,我去門羅公園市戲院觀看了電影《色。戒》。之前,聽到對它的議論,沸沸揚揚,或大褒或大貶,爭得非常激烈。我早已看過李安的《臥虎藏龍》,先前還看過《喜宴》,《飲食男女》,知道他是個懂得女人的男人。李安在女人戲的處理手法上,常常讓我想到以綿密細膩取勝的關錦鵬。

      深夜,看完電影,開車走進矽穀清朗溫煦的秋夜,我握方向盤的手卻出奇地冰涼,抬頭,黑鑽石般的天空,月華如水。疏星玲瓏剔透,教我想起王佳芝圓潤的臉上那一雙眼睛,純潔,冷靜,擁有這樣眼睛的女孩往往不容易墮入愛河。她還年輕,少經世事,經受著理想主義之火的煆燒,依舊淡然;她有著與眾不同的堅忍,這是中國女性特有的精神優勢。為了愛國,她甘心讓她不愛的男人奪走珍貴的初夜,此時,她暗戀著的鄺育民就睡在隔壁。為了色誘敵人,她忍受易先生對她的性虐待。隨著劇情的深入,她隨著激情噴湧而出的,痛苦與甜蜜夾雜,愛與恨的糾纏,越來越難以擺平,她最終沒能忍住,坑害了自己和六名同學。

   她獻出初夜之後的清晨,裸身站在陽光明媚的窗前,白色窗紗掩映著滿壁綠色的藤蘿,幾朵紫紅花朵搖曳其間。這個鏡頭令人難忘,具穿透力的陽光下,年輕潤澤的肌膚含著飽滿的張力。花一般的人,含苞盛放的年齡,誰想到竟會麵臨殘忍的結局,為什麽偏偏愛上仇敵易先生,而為此陪上性命?

        許多人說,王佳芝是個貪財的世俗女人,為了易先生給她買下大鑽戒,她就在生死一線間,放走漢奸。這樣的評論失諸偏頗,持這種又刻板有極端的偏見的人,沒有好好看這部電影,也許,他們的注意力僅集中在兩個主人公近於“打真軍”的性愛鏡頭。

        李安以匠心安排的細節,不可輕易放過。王佳芝在珠寶商人的桌麵,第一次看見鑽石,並不在意它是不是稀世奇珍,她的心僅僅和神聖的“鋤奸”相聯係。然而,她畢竟是感性的女人,當易先生溫柔地攥著她的手,真摯而急切地望著她,說:“有我在----”王佳芝在這要命的瞬間,理想崩塌,代之以女人對情人的狂熱情感,她隻需要他的愛情,她隻渴望和他長相廝守。唯其不複冷靜,不複堅強,不複冷血,這個女人才是真實的生命。為此,她有愧於“革命者”的稱號,她隻是全心擁抱銘心刻骨的愛情,完全掙紮在情愛中的小女人。

        為什麽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如此順理成章?且回顧她的生命曆程。她一生最缺乏的是愛,她比任何女人都渴望愛,母親早亡,父親再婚,拋下她遠走海外,帶走的是弟弟。她寄住親戚家,親戚收留的唯一動機是霸占王父的房產。她愛過青澀的革命青年鄺育民,可是鄺為了“愛國熱情”,三年前將她的初夜推給因嫖過妓而有性經驗的梁潤身。三年後,看到老吳燒掉王佳芝給父親的信時,鄺應該意識到王佳芝正在走上不歸路,可他還繼續將她往死路上推,那是愛情嗎?她的“第一個男人”梁潤身呢?從一開始就沒有愛過她,初夜在床上竟然沒有最起碼的溫柔。殺漢奸曹某時,梁潤身癱在角落不停顫抖,也不難看出,梁潤身對為王佳芝“開苞”,這無非是一樁“政治任務”,並沒有一點興奮和得意,有的隻是比其他男人更多的壓抑和驚懼。上級老吳更是個自私冷酷的政客,他沒有將王佳芝當成女人,甚至沒有把她當成人,王在老吳眼裏,隻是個為自己報殺妻兒私仇的工具。

       相對與革命陣營諸君的冷酷,易先生和她的第一次結合,可以解釋為泄欲,王佳芝為了完成殺漢奸的任務,在床上表現出了高度的隱忍。可是到了第二、第三次,王佳芝不可抑製地爆發連續的性高潮,情欲與理想的衝突,現實與使命的交戰,使她的心裏急劇地複雜起來,那個她必須殺掉的男人,也是唯一給過她憐惜和珍愛的男人。任何女人,隻要她沒有泯滅天性,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能不猶豫,遲疑。相對於凶狠上司的“命令”,正在進行著的,酣暢之極的情欲發泄,如果不是她的精神,至少是她的身體最迫切的渴求。湯唯在情欲戲中的表現真是少見的出色,你能體驗出一朵含苞的女人花,漸漸綻放的過程--一片花瓣,一根花蕊是這般羞怯地施展,最後抵達瘋狂的高潮。她能把握情欲的層次,循序漸進地鋪陳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愛恨情仇。隨著情節,一朵含苞的女人花,才徐徐開放直到最後含淚一聲“快走”,人性之花至此綻放到極致。

        梁朝偉所演繹的易先生極其精彩,我堅信這個角色是他迄今為止演得最出色的。看完電影後,滿腦子都是易先生陰鬱歹毒的眼睛。他請求王佳芝戴上戒指時,眼神蘊含無盡的溫柔,誰能發懷疑:在這瞬間易先生是不是真心愛著王呢?再看王佳芝唱歌,易先生含淚的神情,欲說還休,百般痛惜,這樣真誠的男人,誰不甘心情願地為他犧牲?-----然而,也是這個男人,在最後毫不猶豫地簽署密殺令,那一刻,他對著迷茫的遠方,眼睛折射出令人絕望的陰毒!

       行筆至此,再回頭照應一個爭議紛紜的題目:易先生是否愛王佳芝?

       張愛玲原作中的易先生,是一個自私卑瑣,冷酷寡情的老男人。導演李安柔化了他,以溫情中和了這位陷身官場的男人的個性。據說,小說的原型--男主人公丁默村並沒有打算殺死女主人公鄭蘋如,鄭萍如是由丁的妻子策劃,加以殺害的。 

   我曾看過鄭蘋如的照片,巧笑嫣然,大眼嫵媚,她有文化修養,活潑大方,受日本首相近衛文磨的兒子瘋狂的追求。這樣的美人,在那個亂世,有足夠的資格當珠光寶氣的貴婦人,舒適安穩渡過一生。
23歲的她卻選擇了一條別人不敢走的路。無論後來被人怎麽傳聞,她永遠是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

      盡管資料上說,鄭蘋如被捕後,丁默村因貪戀鄭蘋如的美麗而想放走她。

   愛情有時與“迷戀”沾上一點邊,卻也不是全部,當時要逮捕殺害鄭蘋如的人不計其數:上有日本憲兵隊和汪偽政府的上司,家有悍妻獅吼,下有李士群拚命要抓捕立功,還有無數明裏暗裏窺視丁默村高官厚祿的人,無不希望立刻抓住他的把柄,取而代之。

  此時此刻,丁默村想放走鄭蘋如無疑是押上政治生命和家庭來冒險。對於一個飽經風霜的政治老手來說,原因恐怕不僅僅是貪戀美色那麽簡單膚淺。

鄭犧牲後,丁默村因此被排擠出“76號魔窟”,失去大好前途。一年過去,丁和重慶方麵的陳果夫和戴笠取得聯係,為抗日工作提供大量情報,國民黨執政後,丁先被關押一陣,最終被槍斃,罪名是殺害鄭蘋如烈士。

       我想,在電影的結尾,王佳芝麵對萬丈深淵無怨無悔的表情,恰恰是生活中丁默村臨刑前模樣的翻版。

       因為,他即將與愛人在另一個世界見麵。

      他愛她,就像電影裏那個女人愛那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