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楣和中國版畫 (多圖)
文章來源: 神在阿堵中2008-07-26 21:55:11






朋友在來信裏提到黑龍江的前美協主席晁楣,一下子,把我記憶的美術“壇子”打翻了。我從六十年代就看他和他的團隊那批大家的套色木刻——北大荒係列,現在,在腦子裏還有他的構圖和濃墨重彩的畫麵,那種廣袤的黑土地上的大黃大紫大紅的色彩,還記得清清楚楚。他的東西很“洋氣”,不知為什麽,當年,我年紀還小,就有這種感覺。

事實證明,我的感覺沒有錯。我出國後,看了許多國外的各種流派的東西,有的版畫、油畫,和晁先生的就像一個媽生的孩子一樣。盡管兩個“孩子”可能從沒見過麵。

我一看到這種風格的作品,就想起了晁先生和他的同事們的套色木刻,我就會在心裏呼喚:黑龍江畫派,北大荒木刻!我的黑龍江!心裏想,晁先生還健在嗎?如在,真是想送去我的發自內心的問候!(最近,得到朋友電話,說晁先生很健康,前幾年還出國呢。那就太好了。——後補記)說到這兒,心中一陣激動。日月不居,幾十年光陰,思之如昨日!

這種記憶和感情,是對那個時代的美好的一麵的懷念和呼喚。那種精神的東西,已一去不返,嫋如煙霧般正在散去。回憶一種已逝的東西,總是容易產生這種感覺。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

清人沈德潛說,中唐的元稹這首詩:“隻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矣。”有時這種不經意間的閑說,能突然喚醒沉睡已久的記憶,一種傷逝的情感油然升起。
 
我看畫成癡。人與畫相對時,低頭視之,仰頭思之,一切盡在不言中。 這禾黍之感傷 , 也許隻有畫作自身能解。

我們的童年,物質生活很貧乏,但是,我們還是吸取了美術的多方麵的良好影響,(四川美協和黑龍江美協,是當年中國美協的兩塊版畫招牌)。今天講起他們來,還是有一種激情在心裏。以至於現在周圍的洋人知識分子、教授朋友,還誤以為我在中國時,是寫美術評論、教有關美術的教學的。其實,也隻是一點皮毛,幾個人名而已。

為什麽說“我的黑龍江”呢?因為我的祖輩父輩最初就是“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的。先東北,後山東,再四川。我祖父在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辦的漢口萬國語言學堂畢業後,就獨自闖關東,到了黑龍江。後來在張作霖的東北海軍(北洋水師之後)的作文職秘書長。日本人占了東北後,一家人從沈陽入關,搬到青島。直到日本人打來山東,他家才完全毀在日本人手裏。祖父解放前夕貧病而潦倒地死於蘇州寒山寺旁邊的小巷裏。我父親是在齊齊哈爾出生的,所以小名叫齊兒。父親在九一八事變之夜,還是個孩子,當夜在沈陽城裏看戲,後來他還寫了一篇回憶文章叫“血腥的前奏”。哎,扯遠了。還是回到版畫上來。

在我國,版畫創作曾有過相當輝煌的時期。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版畫就是前哨武器。上世紀 60 年代前後,版畫創作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期,風格各異,名家輩出。以北大荒版畫為主流的版畫風靡全國。四川的《紅岩》畫派(他們大多為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岩》作了木刻插圖),江蘇的水印木刻畫派,也都給版畫注入了一股唯美的清新氣息,而不是那種純圖解政治的工具。

接著講晁楣。作為黑龍江省版畫院院長、北大荒版畫創始人晁楣, 1931 年4 月2 日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 1992 年 4 月,他的家鄉山東省菏澤市建立了“晁楣版畫藝術陳列館”。他於 1949 年 5 月在南京讀中學時參軍, 1954 年加入中共,長期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 1958 年轉業後主動要求到北大荒屯墾戍邊,成為北大荒版畫創始人。他多年致力版畫創作。 1962 年調黑龍江省美協為專業畫家。曾為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名譽主席、省版畫院院長、省版畫會會長、中國美協理事、 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 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全國美展、版畫展的金獎、銀獎。 1993 年,他榮獲黑龍江省中華文化發展終身成就獎。

晁楣從事版畫創作 50 餘年來,主要作品有 400 多件,其中 200 餘幅為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晁楣的作品出展 60 多個國家,參加兩屆全國性重要美展、版展。 1979 年以來,《鬆岩》、《春醒》、《路漫漫》、《新居》等作品在全國美展、版展中獲金、銀獎、優秀創作獎。  1964 年以來先後出版《晁楣作品選集》、《晁楣版畫》等畫集多種。 1988 年以來出版論著《畫境中的審美軌跡》、《畫內畫外》、《晁楣論文集》。

晁楣 2005 年 8 月代表黑龍江省美術家赴英國倫敦主持 “ 黑土頌 —— 當代黑龍江版畫赴英國巡回展 ”。使英國朋友進一步了解黑龍江的畫家和作品,從 2005 年 3 月在英國北愛地區 10 個城市展出,展出了 31 位版畫家的 51 件作品。這個展覽顯示了黑龍江版畫的整體實力,開了中國版畫國際展覽的先河。

近些年,什麽都受到經濟大潮的衝擊,世象紛繁,人心浮躁。文化事業也搞急功近利,要馬上見經濟效益。藝術也已變為“快餐”。搞版畫,工具繁複,費工費時。專業的和業餘的版畫家都舍棄所長,改畫中國畫。年輕人也絕少問津版畫,一窩蜂地湧向華山一條路——中國畫。版畫的日漸萎縮也就在所難免。

人人對中國畫趨之若鶩,畫中國畫來錢快,價值也日見颯升。一些“改行”者把中國畫看得很簡單。大家都拿起毛筆,在宣紙上高麗紙上隨意揮灑幾筆,一蹴而就。物質快餐,文化“快餐”。

文化評論家、作家李紅猷說:“看那些版畫藝術很有成就而改畫國畫者,哪位的國畫大作能盡如人意?(見《中國書畫研究》 2004 年第三期)”我很同意他的話。

嘿,講版畫,怎麽又扯上了經濟大潮?打住打住,讓我們心平氣和地欣賞木刻(版畫),靜靜地品味那種意境吧。

第一幅是黑龍江畫派的濃墨重彩風格。第二幅是四川風格,吳凡的有名的蒲公英,得過世界大獎。第三是江蘇的水印木刻風格,第四就是中規中矩的木刻風格了。第五、六、七幅都是晁先生的。就分別叫“歸宿”、“金秋”和“群馬”吧。(畫冊買到後再核實作品標題。希望內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