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遊林下
文章來源: 邊城秀才2006-09-23 22:18:36
                                                           
                                                                                  優遊林下

        昨日一早遊西山,時令正當立秋,又是雨後,林木蒼翠,空氣清新,可惜遊人如潮,不聞鳥鳴而但聽人聲鼎沸,故眼前雖有畫意,心中卻無詩情。
        最好是下午獨自遊西山,由尹家山南麓登入,沿西麓圍牆北行,就可以幾乎不見遊人,而得自然之趣。陽光燦爛,可以躺在樹下,聽鳥唱蟲鳴,朗潤的綠色和隱約的溪聲,以及濃鬱的草葉泥土氣息,觸發我油然而生回歸哀牢山的感覺,眼前浮現長河大川、豐草長林、灰褐的閃片房、墨綠的甜蕎稞、如霞的馬纓花……
         山水之樂,古來共有,然而優遊林下,卻是另一種情趣。一部《詩經》,一部《楚辭》,似乎看不到這種情趣。《詩經》間或出現的山水之樂,全無舒緩餘徐的韻味,《楚辭》則紛華而壯美,或哀惋而激越,蓋《詩》為儒家經典,《楚辭》乃憂憤愁思之作也。儒家之病在於熱衷,其終身切磋琢磨,目的在於做官,或曰修齊治平。雖然孔子與其弟子也偶有沂水之樂,但他們的精神境界,與“林下”之趣涇渭分明,那是不容置疑的。屈原遇漁父,卻不願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誓不入“林下”。宋義則卑不足論。
       老子大智者也,能察見淵魚者,智料隱匿,他勸孔子要象良賈般深藏若虛,象君子般容貌若愚,且終於西出函穀,消失於大漠,似乎有開啟“林下”的意味。
        楚威王聞莊子賢,請他當宰相,他卻笑對來使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於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如果這個故事不假,那麽莊周應是最早最典型的林下之客。莊生著書十餘萬言,皆洸洋自恣以適己,這樣的文章,後來者無論陶淵明,還是謝靈運,都不能達其境界。
        張良借劉邦之劍滅秦而為韓複仇,封留侯,據說後來隱於林下,即今日之張家界,則張良先為烈士,後為羽客,這種轉變說明他對劉邦的雄猜時加提防,且說明英雄而入林下其實是不錯的選擇。
陶淵明一首《歸去來辭》,成了紛歸林下者的聖經,其中“衡宇”、“三徑”、“鬆菊”一類,竟成了專用名詞,中國的讀書人一見即知其義。最奇特的是無產階級偉大導師毛澤東,也賦“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這樣的詩句。革命與林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何以能統一於一體?這真是一個文化之謎,研究毛澤東思想者能否給我們一個令人信服的解答?
       比陶令小二十歲的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曾任永嘉太守,其門第與官職之高,非莊周、陶淵明可比,卻也愛遨遊山水,據說他每出遊,隨從之人數百。文學史尊其為第一個大力摹寫山水的作家。他留給後世的名句是“池唐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此句的妙處,在於全不費力而顯出生機。而他在另一首詩中說:“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意思說,由於心裏常滿足,故而覺得物理無違於自己的意願,這或許道出了林下者精神風貌之所自。
        南朝宋詩人謝朓,雖然小謝康樂八十四歲,但其山水詩卻比肩於靈運,世稱“二謝”。其名句為:“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小謝從建業赴宣城太守任時途中所作詩《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曰:“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懽懷祿情,複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此乃遠離京城可以遠害之義,而所謂“既懽懷祿情,複協滄洲趣”,說的是既得到官祿,又能符合幽隱的意趣。
        二謝身居高官而趣在林泉,這種情懷對後世官員影響極其深遠,因為要他們一如莊子樣有高官而辭之,或如陶淵明樣不為五鬥米折腰,退居林下,則勢必不能,所以二謝就開創了中國所特有的“大隱”文化,而以後王維之流,成為其中皎皎者。
       自明清以來,楚雄人宦遊他郡者,或外地宦遊楚郡者,其詩中大隱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其中寫得最為古舊的兩句:“秋菊漫東籬,傲霜翹一枝。一枝自矜重,零落匪所思。”作者尹建中,趙州(今大理鳳儀)解元,曾入杜文秀幕府,後為楚雄同治十三年新建之雁峰書院山長,其一生多有傳奇色彩,而此詩為送觀察趙沅青歸故裏時所作,亦不離赴林下而作安慰之意。
       楚雄一位真正林下者乃樊如杞。他十八歲中嘉慶庚申(1800年)科舉人,次年成進士,選庶常,散館授檢討,也就是入了翰林。後來任縣令,升同知,將赴任,丁母憂歸。宣統《楚雄縣誌》說他:“謂宦途險詐,遂不出。遊林下三十年,四世同堂,掌院教授以終。”
    我在遊西山時常獨自對林泉遐想,自古以來,楚邑及外地先賢,多應到此山遊覽,其中樊翰林,既然遊林下三十年,則其不時登西山遊玩亦自屬當然。然而他沒有留下一首詩、一篇文,其林下心跡,隻能讓我輩從其履跡中猜測,空有遺憾而已。但再一想,既然入林下,則其跡自難留史乘,比如陶淵明詩文,不也是過了大約一百八十年後,才由蕭統編入《昭明文選》的麽。
        優遊林下是種怎樣的境界?前麵的哲人似乎已經告訴明白了。我常想,那些身遊林中而開了收音機聽新聞的人,那些步履匆匆穿越林泉的人,那些年邁而一定要約了別家的丈夫或妻子上山的人,自然不屬於優遊林下,即使那些裝束利落箭步林海的人,或乘轎車有人鳴鑼開道的人,也還算不上優遊林下。隻有那種懂得風飄飄而吹衣之神韻者,那種能獨自放眼蒼狗白雲,獨自跟林泉交流精神的人,才是真的具有山林之趣者,一言蔽之,隻有身雖孤獨麵對自然而其心包納宇宙者,才是真的優遊林下。
        海明威長篇小說《雙心大河》,通篇寫一個男子隻身到林中河上釣魚,釣了一條又一條,如此而已。作者要表達什麽?據說全球的文學評論家皆不知所雲。而此人是優遊林下者乎?非也。因為此人內心有一陣陣激情隱約著,他沒有風飄飄而吹衣那種韻味。由此可知,優遊林下是中國文化,乃中國作風之一種,非西人所能預也。
        昭明太子作《陶淵明集序》,其中說:“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駒,寄寓謂之逆旅;宜乎與大塊而盈虛,隨中和而任放,豈能戚戚勞於憂畏,汲汲役於人間?”這應該算是對優遊林下最精辟的解釋了吧。
        紅日西歸,萬山沉醉,我自西坡上攀,剛到山頂,轟然一陣聲浪湧來,那是汽車聲、廣播聲、人聲……的混合,如牆壁一樣壓向我。此時此際,我更進一步感到先前林下小憩的安靜,同時又明白了,優遊林下,不過是人生某段時光中所能享受的清福,並非隨時能得到啊。
                                                                                                                       二○○三年八月十三日於鹿城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