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
文章來源: yijibang2013-09-29 15:00:31
 
我的一位老朋友也是以前的同事,前幾天給我寄來了一篇龍應台去年在香港大學建校百年的慶祝大會上的演講詞。龍應台最近的官銜是台灣的文化部部長。這也是她以部長身份第一次訪問香港。龍部長以前曾經在香港大學擔任過教授,一呆就是九年。她說當年她之所以接受聘請留下來,就是因為學校把她安居在海邊的住屋。不是老朋友留言說這是一篇非常偉大的演講詞,我不會從頭仔細的看到尾。演講一開始就是歌功頌德的對學校大大的讚揚一番。起先我想頂多就是一兩段了不起了,沒想到居然看到一半還是。害的我一直再找這篇演講的重點。在我的耐心快要消耗殆盡的時候,我終於找到了。她說,李安回台灣,打開電視一看,說台灣怎麽變成了這個樣子。她說大家對台灣的情形,千萬不要從電視中去了解。同時又補充說,台灣是柔如水。
 
我最近一次回台灣是08年初,那是桃園的一家藥公司老總,透過美國的朋友推薦,邀請我回去跟他們交流。我說好啊。 91年回去後,就一直沒有機會。到了桃園機場,一出門就看到一位身著西裝的司機,手上舉著我的名字。上了車,感覺很好。我一向都是坐在司機的旁邊。這樣可以把距離拉得近一點。司機是一位50幾歲的本省人。一路上我們用台語聊天。他驚訝我這個外省人離開台灣快40年了,居然還會說台語。到了桃園的伯爵旅館,打開電視,我當時的感覺就是李安的感覺。台灣怎麽變成這個樣子。龍部長,大概也有同樣的感覺,所以警告大家,千萬不要從電視機的畫麵來評價台灣。這句話出自文化部長的口裏,我一點也不驚訝。可是出自龍應台的口裏,當時就是一愣。緊接著,又看到??龍部長說台灣柔如水。這就令我更覺得吃驚。我對龍應台不是那麽的清楚。她早期出版的野火集,我根本就沒看過。那時候我已經出國好多年了,對台灣的民主運動一點興趣都沒有。最近搞得轟轟烈烈的大江南北,我是在好讀上看的,大概看了不到一半,就沒有耐心再看下去。那年她來灣區演講,老朋友還約我去聽。我這個人最怕聽演講,因為聽到不順耳的,我一定會發問。發問的結果就是得罪主辦單位。搞不好,出了門還挨揍。老娘以前一直告誡我,在外少說話,掙一眼,閉一眼,過難得糊塗的日子。
 
台灣再怎麽好,也沒有好到柔如水的境界。我在桃園呆了一個禮拜,到了旅館,安插好了,自己走出旅館。在附近逛了一下。看看市容,好像跟我當年看到的情形,沒啥兩樣。當兵那年我就在苦苓苓,下湖一帶,老婆住在桃園,所以對桃園還是有那麽一點記憶。走了不到20分鍾,受不了了,折回旅館。決定還是??給台北的老朋友打電話,不再自己打車去找他。一個小時後,朋友帶著我就開往台北。一直到傍晚才回旅館。這麽一天的感受,驚訝還是驚訝,但是絕對沒有柔如水的感覺。我是個粗人,也許沒有作家對事對物的感覺那麽細膩。再說,每個人對周遭環境的感覺,絕對與個人的生活情況有莫大的關係。譬如,做一個部長,就不必自己去打車。坐在自己的專用車內,天塌下來都無所謂。其他的就更不用不說了。尤其在台灣或大陸做官的,那種特殊待遇,連美國都趕不上。老娘以前經常教育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說話總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人鬼不分的時候,就要看自己的身份說話。現在想想真是不錯。做官的得說官話,做買賣的得說尖話,做老師的得說實話,做戲子的得說戲話,小混混就說髒話,所以龍部長對台灣如此的評語就不見怪了。
 
在目前高科技時代,最能夠反映社會環境的就是電視機的畫麵了。想想,現在台灣的媒體都算是民營的了,民營的目的當然就是賺錢。而賺錢的條件就是要有收視率。在美國也是一樣。收視率高,表示節目是受大家的歡迎。媒體自然需要製作迎合觀眾的節目。我在美國偶爾看看台灣的電視新聞,每次看,聽到千篇一律刺耳的聲音,還有一些怪裏怪氣的新聞報導,根本就沒有興趣看下去。我要說的是,我對台灣絕對沒有龍部長那麽的了解,但是說台灣柔如水,我是怎麽看,怎麽想,就算是台灣過去40年突飛猛進,在我個人的眼裏,台灣還沒有到柔如水的境界。事實上,我去過許多地方,也許有的風景很美,但是要說柔如水,我還沒有發現。柔如水不隻是風景,最重要的要有人文的素質來襯托。
 
那年龍部長到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後來又給胡錦濤寫了一封公開信。在北大的演講,龍部長提到台灣老百姓價值觀的問題。當初看了,真與我心有戚戚焉。她也曾經提到要大陸13億人口如何對待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不是用武力而是用文明。她強調人的價值,進而演繹到台灣的突出。當時在場的還有大陸的名人易中天。她的演講令每一位在場的人感動。我自己也深深的為她精彩的演講感到自豪。畢竟我是在台灣受完??了基礎教育才出來的。我的自豪就是台灣的教育給了我們健全的價值觀。可是現在想想,台灣這些年來真的有所謂的價值觀存在?看到台灣目前的情形, 很難讓我相信。龍部長所謂的價值觀可能僅僅局促在她個人或著少數某些人,而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否則,我們的媒體不會如此,我們的觀眾也不會如此的巴著電視機,使得每個電視公司頻相效仿而出現同樣的新聞畫麵。
 
為了了解龍部長的來龍去脈,我還真花了一點時間在網上看了一些有關她的個人資料。我個人對龍部長是絕對佩服的。我一直認為,不幹則矣,要幹就得幹出樣來。要做官就得有個官樣。大家總知道李宗吾的厚黑學,做官的就得如此厚黑。這一點我對龍部長是絕對信服的。當初,台灣本地人為了民主在革命奮鬥,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龍部長當年並沒有披掛上陣,但是出了一本野火集。好像跟在台灣民主烈士後麵,搖旗呐喊。儼然是一位反國民黨的鬥士。烈士有的犧牲了,有的坐牢了,可是我們的龍作家,到海外留學,在海外成家,立業。一直到馬英九三顧茅廬的把她從德國請回寶島擔任台北的文化局長。馬英九挑選龍入閣,我想比王聖人算是高明的太多了。看看龍部長的言語,儼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部長,不忘記自己的目前的身份,對以前的種種完全置之腦後。這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政務官。一個過去有如此風光背景的女博士,能夠在官場上有如此的表現。我是絕對佩服的。
 
龍部長接掌文化部後,一定有許多想法與做法來振興台灣的文化。事實上台灣的文化要振興起來,頗為不易。台灣已經變成多元文化的社會,內中有阿美族,客家人,外省人,有早年從大陸福建遷移到台灣的內地人,然後還有日本統治下50年遺留下來的台灣日本人,當然還有一批新台灣人,一批極端愛惜本土開口閉口幹你娘的台灣郎,要振興台灣文化,到底是那一種文化。以前文化部的前身是文建會,更早的是中華文化複興委員會,那是針對大陸文革期間,破壞中華文化而成立的。這些年來,隻要與中華文化有關的文化都不是台灣關注的文化了。所以這個文化部長,不好當。不過龍部長在演講中提到一個正在進行的方案倒是引起我的注意和關心。龍部長說文化部列了一大筆預算,鼓勵有誌回鄉發展文化的鄉民,成立書店。然後借著賣書來普遍提高大家的知識水平。同時可以不定期的利用文化部的基金,邀請詩人到書店朗誦詩。我是個俗人,一聽到朗誦詩,頭就有兩個大。我想所謂的詩人,大概都是現代的詩人,自然是朗誦一些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新詩。什麽啊,呀之類的字眼。不是太白話就是灰黑的令人不知所雲。想想,搞書店,我們可以冠冕堂皇的說提高文化素質,但是實際上就是做買賣。我跟你打賭,台灣的書店能夠支撐下去的可能不多。因為現在網上購書又便宜又方便。
 
如果我向國家申請到一筆錢,開了個書店。每天辛苦的經營,以振興台灣文化為己任。可是到了月底,一結算,連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都不夠。我看未必會有那個閑情請詩人來朗誦詩。再說,在台灣大城市,書店應該有的都有了。所以書店都是開在小地方。要小地方的老百姓,花錢買書,不如買兩瓶台灣啤酒過癮。尤其現在電腦那麽的普遍,啥樣的書找不到?同時圖書館也到處都是。所以開書店的想法,不知道是如何產生的。有沒有經過事前的調查?在美國隻要和產業發生關係,在執行之前總得有市場調查的數據。還有,提倡讀書的習慣是個好的主意。可是我一直認為,讀書完全是在個人。有意要讀書的人,總是有辦法找到自己要看的書。對一些從來看到書就頭疼的人,你就是開車請他到書店,送他書,他都未必願意靜下心來讀。所以開書店的後果是,書店的主人兢兢業業,可是沒有生意,最後關門大吉。使得老百姓所交的稅款打了水漂。我想就是用腳去想都會想到這樣的結果。
 
最近也同時看了龍部長在立法院被委員修理的場麵。我覺得我們的立法委員,根本不是在質詢官員,而是在做秀。把自己當做一棵蔥,然後拚命的要官員拿來蘸醬。不蘸都不行。看到段宜康口無遮攔的質詢龍部長,有關人權博物館的設立地點就在中正紀念堂的旁邊,覺得根本就是大逆不道。言下之意就是要把蔣介石鬥臭鬥倒。我再也沒有想到,聰明的龍部長居然啞口無言。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答覆。蔣介石強權時代的確是藐視了基本的人權,就是因為如此,才有後來的台灣民主運動。如果當年蔣介石就實行了民主,台灣那裏需要人權紀念館。還會有你們今天這些民進黨立法委員站在神聖的國會大殿,肆無忌憚的謾罵和動武的機會?所以中正紀念堂必須矗立在原地,這樣更能顯出台灣民主運動,爭取人權的艱苦過程。以後有時間我會再看看立法院委員怎麽去整治官員的嘴臉。我相信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民主最成功最值得我們驕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