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總統與內閣
文章來源: yijibang2008-09-09 11:05:29


對於馬政府的“博士內閣”,王作榮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台灣在朝在野,滿市滿野都是博士,其中
99%都是半截博士—博而不士。這些博士可能博學(未必,馬就不懂民主政治與法治精神)但不是士。所謂士,當然有許多定義與條件,我隻舉兩條常見條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將這兩條合並解釋,就是“士必須要有廣博遠大的修養與見識,而又能毅然擔負起責任,采取行動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目標。”請問讀者,你們能在馬、劉兩博士或其他博士身上找到這些特質嗎? 

  文章指出,然而他們都是博士。博士要經過層層考試及格,而台灣的教育從孩提時起,就訓練如何考試及格升學,最後成為考試的機器,無論島內海外,台灣學生隻要經過考試才能過關,便無往而不利,而對如何訓練一個士,則不曾想到過,也不曾經曆過,所以是博而不士的半截博士,也就造成了馬、劉這樣的人才,為“國”所用。

 
今天看到王作榮老先生在聯合報發表了對馬英九的評論。實在很有感觸。感觸的地方不是馬英九做的對還是錯,而是王老先生心裏那股對“博士”內閣的酸勁兒。其實這也是一般不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對擁有博士學位的看法。說實在話,這麽多年以來,我也聽過不少對博士學位幾近無理無知而過度期望的批評。我這樣說是絕對有根據的。

首先,我們對Ph.D.翻成博士就有極大商榷的餘地。我始終覺得,凡是拿到博士的人,自己心裏都有數,那就是與博與士實在沒有多大的關係。舉凡認為拿到博士的人一定是既博又士的,那是根本沒搞清楚啥是博士。說穿了,博士學位的取得就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過一連串的考試,寫論文,答辯論文。更妙的是也許還要牽涉到許多除了課題以外雜七雜八的附件。每個博士生在取得學位的過程不同。有的把書念好了,論文做完了,很快的就拿到了學位。有的書念的不是很好,可是對論文卻有獨到的見解與創新的能力,也能夠很快的完成。有的費了九牛二虎的力量,不小心把老板給得罪了,那學位就可能要好幾年才拿到。有的甚至還拿不到。有的除了學業之外,還要給老板做些無關課題的雜活,要討到老板甚至老板娘的歡心,最後才拿到學位。總之,這些過程,對拿到博士的戰士,除了與自己親近的人分享外,外人可是不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既然自己沒有經過這個過程,而一味的去批評這個博士,那個博士,有博無士,無博有士,或者無博無士,甚至說人家是大便博士,那就有點過份了。

說實在話,博士研究的課題一般都是非常狹窄的,絕對談不上博。至於講到老夫子所言的士,那就更談不上了。我始終認為,一個博士的教育就是使我們自己徹底了解一些自己研習領域裏麵一些最基本的東西。然後利用這些建立起來的基楚來創新。當然,每個領域不同,是否真正能達到創新的地步,也給博士學位的取得有了很大的空間。有了這種紮實的基礎訓練,才可以進一步在自己或其他有關領域的探討與追求有所幫助。我要說的就是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取得博士學位的人特別的懷著一種突出的期待和要求。因為我相信所有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對那些來自頭銜上的期望是感到無奈與無助的。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說穿了,跟您是否拿到某個學位的關係實在不大。我想例子到處都是,就不必在此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