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記事(7)
文章來源: yijibang2007-04-03 11:40:05

我們的國家難道沒有能力去照顧這些窮苦的老百姓嗎?國家花了許多的錢,去幫助那些原來生活就不錯的少數人,而忽略了這些大部分的窮人。政府每年投資不少的錢在蓋大劇院,政府辦公大廳,觀光大旅館,金融機構,購物中心,各種設施,固然也給老百姓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這固然是德政,然而錦上添花的事,誰都會做,為何不撥出一部分的財力,來救救那些連三餐不繼的人呢。根據中央電視台的一份有關廣西貧困山區居民的報導。國家是有濟貧補助政策的,但是要求居民必須提出一部分相對資金,來幫助他們開發山區道路。有了公路,農民的產品得以輸出,換取收入。有的村民藉著外出民工的收入,拿到政府的相對補助,加上自己的勞力,路開了,生活也改善了,脫離了貧窮。不幸的是還有眾多的苦民,連最少的相對基金無法湊足。當地官員的態度是,拿不出這麽少的錢,我們也愛莫能助。那麽我們這些農民隻有苦哈哈的繼續過著三餐不繼無人問津的日子了。遺憾的是我們的官員還很驕傲的對記者說我們已經把廣西的貧困人口由七百萬減到三百萬了。似乎這三百萬苦命的人,隻有自求多福了。

 

在上海期間,我的工作單位與桂林一個藥廠有合作關係。這個小的藥廠,廠長是當地人,貧農出身。大學學的是藥學。畢業後,為了改善家鄉的生活,自己創業。借著利用世界銀行的濟貧基金,他創辦了這個小小的藥廠。他告訴我,他的廠裏有五,六十位員工。他的工人每月是七百元工資。他這個廠是在桂林附近少數幾個不拖欠工資的單位。我是十分佩服這位廠長。他主要是做一些植物原料藥的萃取。因此,他鼓勵鄉下農民種產值較高的藥材植物。有的農民撥出一部分土地,種植中草藥。可以多一些額外的收入。有的農民就不願冒險。廠長告訴我,在廣西有的地方,雖然解放了這麽多年,但是他們還是過著解放以前民不聊生的日子。這些窮鄉僻壤的地方,交通不發達,看樣子,政府是鞭長莫及,而他們很可能永遠就要這樣繼續苦下去。無人問津,自生自滅啊。

 

在回過頭來看看上海的就業人員一般情形。每個人都是兢兢業業的想盡辦法多掙點錢,致力於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一些報償比較好的工作,似乎也隻有有背景的人才能享受到。就拿一個高級旅館服務員舉例來說,他們所仰望的不是那微薄的工資。一瓶可樂在市麵上以不到兩元的價格可以買到。到了旅館可以賣到10元,所以服務員,通常到超市購買,放在酒吧間。以現款交易時,中間的差價就算作獎金了。中國旅館的房價是波動的。一個房間的差價好幾百元,也都算進領導及這些服務員的獎金之內。經常聽到他們高興的談論著各式各樣的獎金。這些獎金才是他們的主要收入,而工資隻是陪襯而已。所以要想進入這個行業,即使做個服務員,都是得先花錢,找關係才能進得去。你可以注意到,一些收入比較好的工作,好像都是本地人所擁有。出租車司機,及一般公務車師傅就幾乎都是本地人。所以車上的無線電呼叫全是上海話。有一次我問師傅,我在上海還不能開出租車呢,因為我不會講上海話。他笑笑,看了我一眼。他說,基本上,這是上海人的專業。外地人,擠不進來這個行業。所有公交車的師傅,服務員也都是本地人。最近文學城有人撰文提到上海是個獨立王國。我相信有點貼切。希望習市長上台,能把工作機會平等的開放給所有住在上海的人,讓各地的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就業的待遇。

 

逢年過節,到處都有促銷活動。中秋節賣月餅是一筆大買賣。上海有名的錦江飯店,每年中秋節推出員工促銷月餅活動。每盒四個,定價是六十元。但是給100 元的發票。換句話說,你隻要推銷一盒,你就可以賺10元,另外30元是給購買者的回扣。每個公司到了逢年過節,總要送客戶或員工禮物。如此一來,的確給員工及承辦人員有額外收入的機會。聽說有的員工,一個中秋節下來可有上萬元的收入。因為有的大廠過年送員工月餅,一人一盒,幾萬員工的工廠,就要幾萬盒。所以,有時想想上海有這麽多有錢的人也就不足為怪了。我組裏的秘書是上海人。她就告訴我她的一位同學,在國營企業做個小職員。隻要每一年他們能爭取到一定的外銷紡織品配額,她的獎金就是20萬。對一般沒有關係的平民分子而言,我想這些工作機會是不見的有辦法能爭取到。我們時常聽到很多國外的朋友談起,在國內的同學混得多好。早知道就不出來了。在國內有國內的潛規則。大家都知道,在國內講究的是關係,有了關係而且要能夠放下身段,在那個規則內你要被接受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如果能做到這一步,你也會和他們一樣。問題是,你在國外呆了這麽多年,你回去是不是能適應國內的環境。再說,即使你能適應那個環境,國內的人是否願意接納你,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每個人的環境不同,因此這種比較,是有點庸人自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