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吃
文章來源: 嫵媚騷人2007-01-17 15:16:26
        來美國快一年了,就沒正經吃過中餐,實在是想得慌。好友好像知道我缺什麽,轉發了這篇文章,讓我可以望梅止渴,誰知看了更流哈喇子。
       
        成都是我還沒來得及去的地方,在成都的街頭吃正宗的成都小吃也是我這饞人的一大夢想。但願美夢可以早日成真。


 

錦裏小吃一條街(原文載《中國美食地理》2006年第9期)
  

      成都錦裏東路武侯祠正門右側,有一條民俗休閑街叫“錦裏”。
  所謂“錦裏”,有人說含“錦上添花,裏有乾坤”之意,其實大謬不然。《華陽國誌.蜀誌》記載:“錦江,織錦濯其中,則鮮明;濯它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裏也”。新世紀初始,武侯祠博物館館長張麗君女士力主修建錦裏仿古一條街,曆時三年,“
成都版清明上河圖”的錦裏正式開市。
  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錦裏全長350米,寬約4米,街道遍砌青石,建築風格以明、清為主,青堂瓦舍鱗次櫛比,傳統茶館、客棧、酒樓、戲台與現代酒吧、咖啡座,地方風味
小吃、工藝品、土特產與聲光電遊戲竟然如此和諧地交匯,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好的策劃和創意。
  錦裏“好吃街”其實是
成都市民間小吃的縮影。成都人“尚滋味”、“好辛香”,小吃講究調味,常見味型有麻辣、紅油、椒麻、家常、鹹鮮、蒜泥、芥末、糖醋、鹹甜、香甜、怪味等味型。一種味型又可細分,譬如辣味,就可細分香辣、鮮辣、麻辣、酸辣、糊辣、魚香辣、紅油辣……名小吃還格外講究烹調方法,根據小吃特點,分別選擇、煮、煎、炸、烤、烙、、燴、烘、、漬等多種烹製方法,治德號小籠牛肉,所用籠直徑僅7厘米,現現賣,成熟快速保鮮,前已調味,熟後按顧客需要進行二次調味。
  掉罷書袋,該說錦裏“好吃街”了。
  “好吃街”其實是
成都市民對小吃集中區的昵稱,有如將親愛者叫做“阿狗”“阿貓”什麽的。到了“好吃街”而不吃,非得有“坐懷不亂”的高深定力不可——擔擔展現出小巧潑辣的豐韻,譚豆花炫耀著嬌嫩欲滴的臉龐;樸實無華的白鍋盔和窩子油糕等候成年人光顧,鮮美的雞汁鍋貼和花俏的花式餃則誘惑貪嘴孩童。清風送來鮮花餅特有的玫瑰、玉蘭、菊花或桂花的馨香;隨之飄拂開去的,還有金玉軒醪糟的甜蜜、酥皮蔥餃的酥香和芥末春卷的辛辣的誘人香味呢。
  你再看看,沸水裏翻滾著渾圓雪白的賴
圓、小巧玲瓏的鍾水餃、晶瑩剔透的龍抄手或色澤清爽的青波;騰騰熱氣的大小籠裏有花式餃、麥邱麥、破酥包子、懷遠凍糕。你再瞅瞅,珍珠圓子恰似肌膚皎潔珠環玉繞的瓷器娃娃大阿福,玉帶酥更與舊時官人腰帶上的佩飾別無二致,艾蒿葉兒粑渾身透著“憶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詩意,三義園牛肉焦餅也散發出劉關張結義的豪情。
  最為另類的恐怕要數“三大炮”,不僅調動人的視覺、嗅覺,還以刺激人們的聽覺為能事,用獨特聲響效果吸引顧客——大鐵鍋裝著糯米糍粑,傾斜度約18°的镔鐵板上分兩行排列12個兩兩相疊小銅盞。一精壯漢子從鐵鍋裏扯出三團糯米糍粑,一個緊接一個地用力摔到镔鐵板上,發出“砰砰砰”三聲巨響;糍粑團撞擊镔鐵板時順帶引起小銅盞的相互碰撞,更增強了“炮聲”的威懾力。但見三顆“炮彈”跌跌撞撞滾進镔鐵板下的簸箕裏,渾身粘滿
熟的黃豆後被揀進一個小盤子裏,澆上紅糖汁撒上熟芝麻,就做成香噴噴甜蜜蜜軟綿綿熱乎乎的“炮彈”。食客不分男女老少,樂嗬嗬笑盈盈地被“糖衣炮彈”擊倒。嗟乎!

 


雲貴風味的小吃.

 


這個店的烤肉做得很好。

 


我們最愛吃的烤豬肉串。孜然獨特的濃鬱香氣,辟去除豬肉腥味,呈現出油炸品的濃香。

 


豬肉串的上麵是羊肉串,味道同樣的鮮美。

 


竹簡飯。

端在桌上即可聞到濃濃的竹香,待烤熟後即撥開竹筒,長條的白飯外圍裹著一層透明的竹膜,桂竹的清香混合著飯香撲鼻而來,香味可口。

 


卡卡豆腐。

豆腐泡裏夾了些爽脆的東西,還有白沙糖,沾上調料簡直美味極。

 


錦宮煙熏骨

大塊8元/根,小塊5元/根。味道真的是令人吮指難以釋懷。油而不膩,煙熏的氣息全然滲入每一根纖維,肥瘦搭配,清香漫溢。

 


隆中對。。。。。。

 


最後,用平多與棉花糖結束這篇《成都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