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裁定不是亞裔的勝利
文章來源: 思蘆2023-07-02 10:54:11

最高法院的裁定不是亞裔的勝利

把這次最高院裁定在高校錄取中取消種族考慮,看作是某一族群,特別是美國亞裔的勝利,就太狹隘了,因為觀者隻看到了自己的族群。在錄取審定時去掉種族因素,回歸個人本位,應該說是個人自由主義的勝利。

哈耶克說作為西方文明核心的個人自由主義,又叫古典自由主義,就是把個人當作人來尊重,強調公民個人的權利和自由。西方文明不同於且優於其他文明的地方,是它突出強調每個個體的重要性。個人本位與族群本位是相對的。族群本位強調身份政治和某一族群的利益優先,強加於人民一種新的等級差別。平權行動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違反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

平權行動從來缺乏合理的立法基礎。它是偷偷摸摸地變質的。平權行動又叫肯定行動(Affirmative Action)起源於1961年肯尼迪總統發布的10925號行政命令和1965年約翰遜總統發布11246號行政命令。要求采取肯定行動來保證被雇傭者被公平對待,而不論他們的種族、性別、信仰、膚色或者國家起源。這個行動從字麵和宣稱來看和1964年國會通過的民權法一樣都是反歧視的,目的是消除就業和教育領域的基於種族,性別,宗教,國籍的歧視和配額。可是行政機構和一些法官,違背人人平等的原則,把它執行得適得其反,搞逆向歧視。變成一個對某些群體額外照顧的配額製。這次最高法院的裁決隻是回到了曆史本來的麵目。平權行動違反憲法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違反民權法案,其最終被否決是必然的命運。

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他對自我的意識上。黑人的身份政治,實際上把黑人首先作為種族,而不是單純作為人來尊重。首先看到的是種族,而不是個人的價值,認為一個人的尊嚴來自於他的成員資格,他的人性被他的外在符號所掩蓋。撒切爾夫人說:“一個人隻有作為個人時才值得尊敬,而不是作為階級的成員或者種族的成員。”隻有當一個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價值,覺得渺小而自卑,才需要躲進種族的殼裏。拉大旗做虎皮,拉上整個群體壯膽。

個人本位反對基於族群的特權。因為其違背市場競爭原則,更重要的是其導致以特權作為身份地位象征的價值體係,加強政府對特定人群的控製,增強社會的集權化傾向。一些人的特權永遠是對其他人的歧視。法律前的人人平等和實質平等是相互排斥的。我們隻可實現其一,而不能同時得到二者。自由社會絕不允許國家將平等化的願望作為歧視性強製的理由。為了製造實質性平等,必然要求放棄自由社會的基本原則。歧視和特權隻會對自由原則和社會進步造成更大的傷害。實質不平等弄髒的隻是一條河,而歧視法規(平權行動)汙染了所有的水源。 自由和創造性源自卓越意識,即比他人更好的欲望。追求卓越是人的本性。人在本質上不是追求平等,而是追求不平等。一個文明,如果沉湎於過度的平等意識,狂熱地尋求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平等,就會陷入本身產生的限製之中。一個文明,如果無人想比他人更好,那麽它基本上就不會有藝術文化,音樂,競技體育和思想生活,也不會有經濟活力。如果NBA搞了平權,肯定會失去大批觀眾。

大學裏的肯定行動降低了錄取標準,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大約一半的黑人大學生在學業成績中排在最後20%,黑人法學院畢業生律師資格考試的不及格率是白人的四倍。1990年代初期,醫學院的黑人畢業生當中,通過國家考試的人不到一半,而白人畢業生通過率是88%。對於大批不合格和毫無準備的非裔學生,學校要麽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及格,或者降低通過標準。這對黑人學生和大學都是恥辱。它實際上意味著,黑人是二等公民,優待黑人的做法實際加重了種族隔離。不公正的區別對待,是美國種族關係的惡化的根源,造成了種族意識的迅速上升。種族不是走向融合,而是走向分裂。對多數黑人學生來說,進了大學的體驗與其他學生的體驗是不同的,教育成果也是不一樣的。黑人學生的平均成績比不上白人學生的平均成績,黑人學生的大學文憑也受到玷汙,雇主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些文憑。

平權行動並不能糾正曆史上歧視的後果。亞裔在美國曆史上也一度受到歧視,處於不利地位。當種族歧視被糾正後,亞裔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即使在平權行動的逆向歧視下,很快取得了優秀的學業成就。相反由於特權和照顧,形成了黑人的依賴陷阱,加重了美國非裔在經濟發展上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