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 被刻意隱瞞的另一半故事
文章來源: 思蘆2023-05-09 06:43:48

圓明園被燒毀的真實原因

圓明園遺址是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中國被列強侵略的屈辱史的見證。但是中國的曆史教科書中隻講了一半故事。而對另一半故事諱莫如深。鑒於小粉紅們動輒拿圓明園來表達對西方的仇恨,有必要講講另一半故事。火燒圓明園發生在中國所謂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下簡稱為二鴉戰爭。

1.戰爭的緣起和過程
二鴉戰爭的名字是誤導,它的起因和鴉片無關,而是因為南京條約規定的入城、修約等要求被中國百般阻撓,以及由於在香港注冊的亞羅號船被清朝水師搜查和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地方官捕殺的事件,英法要求的道歉和賠償被兩廣總督葉名琛拒絕,英法聯軍攻占了廣州。之後英法向清國提出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自由進入內地遊曆、經商和傳教;修改關稅;保護僑民和賠償戰費等要求。當時滿清最不願的是公使駐京,而對今天被視為國家主權的其他要求,都認為是小事同意英法的要求。並願意以關稅全免(相當清朝三分之一的收入)來代替“公使駐京”的要求。鹹豐拒絕公使駐京是由於麵子。因為中國皇帝認為中國是世界中心,其他國家是中國的藩屬。外國使節見皇帝必須磕頭。而外國公使們認為各國是平等的,拒絕磕頭。這是大損皇帝顏麵的事,所以皇帝躲著不見外國公使。於是鹹豐推三阻四,不讓公使入京。曆史學家蔣廷黻說:“總而言之,外人簡直無門可入。他們知道要修改條約,隻有戰爭一條路了。”英法艦隊在上海談判的要求被拒後,北上抵達大沽口。清軍戰敗後,雙方簽訂天津條約。中國答應所有聯軍要求,約定第二年在北京換約後,聯軍南撤。但是鹹豐把簽約當做緩兵之計,不準備遵守。第二年英法俄美四國公使在軍艦的護送下至大沽口赴京。發現沒有清朝大臣接待,航道受阻,上岸又被化裝為民團的清軍阻擋。聯軍下船清理河道,被一直隱蔽的大沽口炮台突然襲擊,聯軍損兵折將約400人,戰敗撤退。英法不能咽下這口惡氣。1860年6月26日,聯軍對清國宣戰,提出賠償軍費,公使駐京等要求,被清國拒絕。在大沽口,八裏莊擊敗清軍,鹹豐逃亡到承德,簽訂北京條約,答應聯軍所有要求並賠款。

這場戰爭其實質是英法爭取符合國際公理的正當的貿易和外交權利,而大清的戰爭目的不是為了人民,保衛主權,而是為了保護鹹豐的天下共主的顏麵和天朝心態。鹹豐對簽訂的條約根本不打算遵守,這是引起二鴉戰爭的原因。他說:“自古要盟不信,本屬權宜。”所以這是一場“毀約戰爭”。一再陷入了違約、挨打、定新約,再違約、再挨打的循環中。挨打越來越重,條約也越來越苛刻。二鴉戰爭說明,落後不一定會被挨打,但是不遵守規則,不按國際公理行事一定要挨打。

2.誰先搶了圓明園?
英法聯軍開始沒有攻占北京的計劃。他們擔心摧毀中國政府會導致中國大亂。當太平軍進攻上海時,聯軍從天津前線調派1500多士兵幫助清朝政府保衛上海。通州談判時,中國堅拒英法公使見皇帝遞國書,導致談判破裂。按照預謀,清方拘禁了以巴夏禮為首的英法談判使團39人,以叛逆罪投入大牢。說明他們認為其他國家都是滿清王朝的屬國,不服從就是叛亂。這個國家太野蠻,不僅違反萬國公法,也違反了中國自己的“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傳統。不僅野蠻,而且愚蠢,你要劫持使節,首先要打得過人家,否則輸得更慘。鹹豐君臣都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看得太多了,相信什麽兵不厭詐,擒賊先擒王。哪知野蠻行徑更讓英法聯軍同仇敵愾,愈戰愈勇。在八裏莊全殲僧格林沁軍隊。9月25日英法聯軍要求三天內釋放全部被扣使節,否則要攻打北京。清方遲遲不答複,拖至10月5日,聯軍進軍北京,宣稱如果任何使節遇害,按萬國公法,城破之日,雞犬不留並推翻王朝。10月6日早上,英法聯軍進逼德勝門、安定門一帶。恭親王奕訢一看不妙,馬上照會,明確答應兩天後釋放巴夏禮。但是找不到人送照會。法軍和英軍走散。法軍晚上進入圓明園。守園清軍已逃跑,隻剩下幾個太監。據當時在京的王闓運“夷人入京,遂至園宮,見陳設巨麗,相戒弗入,雲恐以失物索償也。乃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奕訢上奏說“嗣因夷兵退出,旋有匪徒乘勢聚眾搶掠,似此情形,令人切齒痛恨!”陳代卿在《庚申畿輔紀變》中說:“奸人乘機焚掠,京城九門皆閉,西北煙焰漲天、無人過問也。洋人知園中內變,接踵至,各園皆火,三日夜不息。” 徐樹鉤的《圓明園詞序》中說“奸人乘時縱火,入宮劫掠,夷人從之,各園皆火發,三晝夜不熄”李慈銘的日記說:1860年10月7日,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10月8日,海澱的中國人進園;10月9日,英法聯軍正式開搶。10月10日,中國人又進園複搶。都說明當時的中國人首先開始大批的搶劫並在英法聯軍開搶後再次乘火打劫的。

應該指出的是,開始聯軍的軍紀很好。他們的軍需補給,主要是向當地平民購買,他們強調區分中國政府和普通民眾,盡量不擾民。聯軍找清政府賠款,但對民間的財富並不搜刮。攻占天津後,當地由大鹽商張錦文出麵,弄了個支應局,免費供應占領軍的吃喝日用。撤軍前,聯軍堅持付款,張錦文推脫多次,隻好接受。通州僧王戰敗後,政府跑得比兔子還快,老百姓隻好自己出麵維護安全。同仁堂老板樂平泉帶頭,牽著500隻羊50頭牛其它果品無數犒師。英軍統帥額爾金拒絕接受。說我軍秋毫不犯。一向不收禮,可以按時價公平買賣。商人隻好趕著牛羊回家,卻在半路上被清兵搶劫。時人稱“夷兵所到,市人從之者甚多,餑托數枚,易銀一餅。而我軍饑不能堪,到處搶掠”。動亂時期,如果缺乏彈壓,哄搶的傳染力極強。洋兵也是人,看見許多珍寶,把持不住,開始是法國人搶,然後英兵也跟著搶。由於聯軍占天時地利,他們搶到的寶貝更多。

3.圓明園被燒的真正原因
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為了對中國扣留使節並虐待致死的報複。十月八日巴夏禮等人被釋放,其他人從13日至16日才被釋放。39人中活著回來的隻有18人,有21人被虐待致死,有些人的屍體腐爛得認不樣來,還有些人根本找不到屍體。人質被用水浸濕的皮繩捆住手腕,越勒越緊,幾天後,開始腐爛生蛆。最慘的是關在圓明園的使節,皇帝在這裏審訊他們,緊捆皮繩,整日下跪,不準吃喝。《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裏放置三天,被扔到野地裏喂狗;安德森中尉,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著手上的蛆蟲滿身蔓延,精神錯亂,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國犯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了。聯軍見到被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使節,非常震驚和氣憤,決定懲罰清方。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被殺,破城之日雞犬不留。聯軍之前宣稱如果任何使節遇害,要毀滅北京並推翻王朝。英國人說因為俘虜是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的,必須把圓明園夷為平地。法國人建議燒故宮。英國人說北京人民沒惹我們,燒皇城相當於燒北京,我們已經答應了進北京後,不擾民不燒搶。如果燒皇宮,就不講信用了,圓明園是皇帝的私家園林,火燒圓明園是對他最大的懲罰。在西方價值觀生命是最寶貴的,皇家園林與幾十條生命相比,並不貴重。10月17日,聯軍照會清方要求對淩虐致死使節賠償,並拆毀圓明園宮殿。10月18日,聯軍開始放火。連燒三天三夜。

4.為什麽中國從來不提二鴉戰爭中最大的損失?
圓明園從藝術和建築學角度看,並不高,也不獨特唯一。吹成“萬園之園”實在是過譽。其實它就是頤和園、避暑山莊和洛可可歐式建築的混合體,以及一些江南園林的複製品。審美趣味屬於笨重的皇家宮殿風格和瑣碎花哨的洛可可風格,並沒有太大價值。二鴉戰爭中中國最大的損失是被俄羅斯欺騙和中國為了“以夷製夷” 而向俄羅斯割讓的1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對中國最大的損害,也是最大的不平等條約。中國損失了相當今天領土的十五分之一:一個西藏再加上一個雲南的麵積。而且俄國從中國收獲的利益沒有任何正義基礎,純粹是靠騙和中國的愚蠢。

從國際法理角度,英法在二鴉中的行為主要是為了維權,爭取的權益並不特別過分,爭取到了就撤軍。歸根結底,中國在二鴉戰爭中並不占理,挨打也不冤枉。出於政治目的,中國對二鴉戰爭中最大的損失隱瞞不提,也不提最大的強盜俄羅斯,而是將二鴉戰爭給中國的屈辱歸之於這場戰爭中最理性、以國際公理為依據的英法聯軍。皇帝的屈辱被宣傳成人民的屈辱,焚毀的圓明園成了人民和國家屈辱的象征,真是天大的笑話。落後會挨打,但這個落後不是實力的落後,而是文明的落後,觀念的落後、違背道義和不遵守規則。這才是二鴉戰爭中國挨打最根本的原因。即使在今天,中國雖然經濟和軍事上比晚清時強大了許多,但在文明和觀念上,並沒有比晚清有顯著進步。依舊不遵守國際規則,處處想鑽空子,耍小聰明,違信背約,睜眼說瞎話。北京土話,管一個人耍橫,蠻不講理,野蠻且愚蠢的行為叫找抽。你到處欠揍找抽,不揍你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