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餅子!還是當年那個味道
文章來源: 思蘆2019-11-27 07:59:23

貼餅子!還是當年那個味道

插隊時,經常吃貼餅子。村裏分給我們的口糧白麵少,玉米麵多。白麵可以蒸饅頭,擀麵條等等。而玉米麵的主要吃法就是窩窩頭和貼餅子。插隊生活教會了我貼餅子。

知青的廚房裏有一口大鐵鍋,大而深。貼餅子極方便。鍋底熬上冬瓜湯或者小白菜湯。因為冬瓜和小白菜最便宜。在鍋邊貼一圈玉米餅。一定要在鍋燒熱了後再貼。有一句歇後語,涼鍋貼餅子--出溜到底了。玉米麵粘性差,要用勁壓在鍋邊上。否則滑到湯裏,就成玉米粥了。

蓋緊鍋蓋,中火慢燉。半烤半蒸。抽上兩根煙。揭蓋把鍋邊的貼餅子鏟出來。底部烤得一層焦黃殼,麵上金黃。喝一口湯,咬一口餅子。沒有油的死麵餅子,緊湊結實,可磨鐮刀,費牙,不如白麵饅頭好吃。確實,知青點主食按喜歡程度排列是米飯、糖餅、饅頭、麵條、貼餅子和窩頭。

貼餅子是按照人頭做的,如果知青點來了客人,或者有人吃了還餓,為了爭最後一塊貼餅子總有一番口角。

回城後,早已忘記了貼餅子的味道。現在粗糧成了健康食品,價格超過了白麵。第一次想嚐嚐貼餅子的味道。

沒有農村的柴灶大鐵鍋,貼餅子不那麽容易。為了好吃好做,升級到改良版。粗玉米麵,亞麻籽麵、蕎麥麵、白麵,按2:1:1:1比例,加一勺小蘇打。喜歡吃甜的加糖,喜歡吃鹹的加鹽。混合攪勻,熱水合麵。炒鍋底加兩碗水燒熱。將合好的麵揉團,捏成紡錘形,壓在鍋邊,擺成一圈,加蓋。20分鍾後,鍋底水隻剩下淺淺一層。貼餅子可以出鍋了。

加了小蘇打的貼餅子會發泡,更鬆軟。一麵是焦脆的黃殼,一麵綿軟有彈性。從物質豐富時代回望物資匱乏年代。味覺永遠是記憶編碼的鑰匙。一口咬下,記憶大門打開,思緒回到滄桑歲月。還是當年那個味道,但今天感覺就是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