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民到公民-投票有感
文章來源: 思蘆2007-06-25 11:06:34

從子民到公民-投票有感

  大選四年一次,這次是我在美國第一次投票。本想等選舉日去投票,順便看看投票站的盛況。大選到了最後衝刺,氣氛一定非常火熱。但那天本選區的選民都要在規定的一個投票站投票。排隊一定很長。聽說四年前有人排了一個小時。而且那個投票站在我家附近,可是投票日那天還要上班。為了避免上班中間往回跑,隻好下班前後去。這樣趕上高峰,排隊的機會更大。於是決定提前投票。提前投票可以去十幾個投票站中的任意一個,想必隊不會長。

投票站七點開門。這天我特意早起。選了離上班路中途較近的一個票站。票站的房間不大。門口寫著“請勿使用手機”。房間內,一邊是一排桌子,旁邊是或站或坐的五個頭發花白的老太太,看得出她們是誌願者。一邊是七八部電子投票機,機器之間有擋板隔離,以保護選民的隱私。有幾個人正在投票,但沒有人排隊。屋裏很安靜,說話的人聲音都很輕。把選民證遞給一個老太太。她把我的名字輸入到計算機,打印出一張紙條,貼在一張白紙上。我在上麵簽了字。沒有人要求我出示有照片的證件證實身份。如果有人冒充他人投票不是很容易嗎?這時看見選票背後寫著冒用他人選民證投票是重罪行為。

老太太們在一部機器上輸入了我的信息,作為我的選票的磁卡就準備好了。隨便選中一部機器,插入磁卡。屏幕上首先是語言選擇:英語或西班牙語。然後是簡單的說明,用三句話解釋了怎樣使用電子投票機。簡潔的解釋不會耽誤投票機的使用時間。屏息靜氣,我按了屏幕上的開始鍵。屏幕上出現了一張為我的選區準備的選票。從總統到國會議員,從州眾議員到州鐵路委員。要選哪個人,就觸摸他的名字,名字旁邊的方格就出現一個叉叉。如果改變主意,隻要再次觸摸那個名字,叉叉就會消失。當然也可以按政黨劃線投票。由於有備而來,我很快完成了我的選擇。再次審閱了我的選擇後,按動“完成”鍵。機器吐出了磁卡選票。整個過程隻用了三分鍾。我甚至感到有些遺憾,它結束得太快了。

把選好的磁卡交給門口的老太太,她送給我兩張貼紙。一張是“我投票了!” 一張是 “我用觸摸屏幕投了票!”這兩張貼紙正好表達了我投完票的心情。還記得大學期間經曆的一次民主選舉。當時改革開放剛開始,也正值北京各區縣人大換屆。政府本想用民主裝點門麵,以為學生們會乖乖地按照上麵交下來的名單畫圈投票,所以開始對選舉過程沒有太多控製。還一本正經地開會動員學生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投好手中神聖莊嚴一票。當時,一些同學對共產黨的改革開放有幻想,認為中國從此可以走上民主的道路。我們班就有兩位同學站出來要競選區人民代表,在學生食堂前和宿舍樓旁貼出了自己的競選宣言,多次召開選民答辯會。一時間校園內風起雲湧,蓬勃興旺。很多同學走出書卷,縱橫天下,意氣風發,出現了之前之後少有的關心政治,追求民主的氣象。北京的其他高校也是如此,象王軍濤,胡平都是在這次競選中湧現出來的。這次熱烈的競選把當局嚇壞了。他們實際上對待民主是葉公好龍的態度,民主是當擺設用的。從此,中共對選舉過程嚴格控製,再也沒有失控過。那次出來競選的學生,很多被列入黑名單,畢業時工作分配得很差。我當時不太相信共產黨會搞真正的民主,沒有積極投入,但是也是在中國唯一一次認真地投了手中一票。今天的投票讓我真正有參加到民主進程中的感覺。但可惜不是在中國。在眾多選民中,我的一票很可能是無足輕重的。實際上我並不是很在意大選的結果,重要的是我感受到我是這個民主進程的一部分。民主選舉的官員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選舉製度保證了政府的民意基礎。當我投出這一票時,我清楚地感覺到,我現在的國民關係和以前在中國政府下的關係的不同。那時我是中國政府下的一個子民,現在我才真正是一個公民。

用觸摸屏幕投票的體驗很不錯。感覺很容易使用,不是文盲的人都應該會用。應該比打卡少出錯。民主加上高科技,這可不是紙老虎,而是真正力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