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陪父母看病散記 - (八)把錢準備好
文章來源: 素月-2006-2016-11-07 07:33:48

       人們常說年輕時拚命賺錢,年老後花錢買命,真是一點不假。

     雖然是公費醫療,但有很多藥也是不報銷或部分報銷的。有時單間病房算特需要加錢,我們住的望京醫院是每天400元。本來就不做什麽大手術,人家再不開點兒特別消費,醫院怎麽賺錢呢。當然這點收入還是遠遠不如手術的費用,所以我們住了兩個月多月就被醫院請走了。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我母親原單位的附屬醫院。重症室的基本費用一天一萬左右,還會加各種各樣的開銷,我們二十天大概在二十七萬左右,報銷的部分十六萬上下,這不包括自己到外麵去檢測的費用,某私家血液醫院開了八九項檢查一共八千多,人走了,結果還沒出來。一支促進血小板生成因子一千塊。找專家來會診一般一千左右。這些還是不能和手術以及某些藥物的花銷相比。

    護工也是重要的消費,前麵講過160-220元左右一天,雖然比國外便宜很多,但如果需要不止一個,又是長期的,那一年也是一筆較大的開銷。

    給醫護人員紅包和送禮是個敏感的話題,病人住院都簽字不送紅包,但在中國,就是送禮的文化。給多少算人情,多少算“賄賂”沒有明顯的界限。據當醫生的朋友說很多醫生拒絕收禮因為和他們的收入比真算不了什麽,所以送禮人家也不一定收,那麽還要不要送呢?就我個人的理解,必須做的事人家是一定給你做的,無冤無仇的,治好了病皆大歡喜。但區別在於可做可不做的事。比如醫院通知我們去另一個樓做B超,時值冬季,對於體質極弱的母親要出到外麵兩次確實是挑戰,正好是節日,給醫護站送了些吃的,才得知原來B超機也可以推到病房給病人做。父母住院近一年,尤其是母親換了四家醫院,我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想送禮的事,主任,主治醫師,護士,營養師,康複師,護士長,其他相關的醫生護士,來京幫忙的親戚,有可能幫忙的學生和朋友……送什麽?紅包,禮物還是請吃飯?怎麽送?自己送,托人送,還是郵寄?什麽時候送?怎樣說才能讓人接受?人生病的時候是沒有必要去想送禮有沒有用的,隻要想著送出去的那麽多禮肯定有一些是有用的就可以了。

     對於在海外的子女,另外一項花銷是旅費,兩邊要兼顧,又不能離開時間太長,我和老公每年至少四張機票,其中至少一張落在高峰期。

     最後一項比較令人悲傷,是有關葬禮的費用。這更多意義上關乎生者。各地風俗不同,準備的時間不同,和婚禮差不多,可以說要做多細可以有多細,要花多少錢可以需要多少錢。從逝者的服裝,到化妝,棺木,追悼會大廳,花圈,挽聯,火化是否頭爐或專爐,骨灰盒,到墓地,價格三六九等,千差萬別。比如八寶山的遺體存放,有30元的冰櫃,700元的單間,也有一萬元帶休息廳,可以守靈的大廳。從外地趕來參加追悼會的親戚吃住及交通需要安排。我們家裏來了二十多位親戚,追悼會前一天統一安排酒店,第二天一大早租了中巴一起去八寶山。當然墓地是大頭,通常隻有二十年使用期。

     還是努力賺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