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小慧
文章來源: 素月-2006-2006-12-01 20:11:19

     照片上看去,一個美麗,優雅的女人。眉宇間有幾分滄桑,笑容裏卻透露出沉靜與超然。這就是王曉慧----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她曾就讀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係,兩次獲全國大學生競賽獎,後曾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學院任講師。她酷愛攝影,八八年在德國首次舉辦個人影展,九一年開始正式從事職業攝影,作品多次獲獎。曾出版《龍的故鄉》,《曼穀》,《女人》,《上海印象》,《花之靈》,《本質之光》等數本影集,舉辦過《光與反光》,《我的視覺日記》,《世紀,女人》,《從眼睛到眼睛》等攝影展。她將建築師的精確與藝術家的敏感融入攝影作品中。早期的彩色攝影以光的效果與和諧的構圖為特色,而近年的紀實黑白攝影則顯示了她深厚的藝術功底。德國記者形容她的風景攝影“象莫奈印象派的風景畫。有的充滿夢幻氣息,沒有絲豪媚俗”。她鏡頭下的慕尼黑,以獨特的視角與構圖顯示的城市風貌,令當地人都感到驚奇。

     王小慧的電影劇本《燃盡的藍蠟燭》體現了嫻熟的技巧和高度的藝術性。她還曾拍攝故事片《椅子》,紀錄片《本世紀末的京劇人》。影片《破碎的月亮》曾獲巴伐利亞州政府電影劇本創作獎,德國電影影評人獎,和奧地利國際藝術電影節特別獎。評委讚許她“成功地用畫麵語言表現了一個夢幻般的境界,一個年輕女子在對她十分陌生的世界中尋找自我。”這部影片將東西方兩種美學觀念相互交融,成功地將現實與非現實的世界聯係在一起。

      看王小慧的《我的視覺日記》,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中國人看我的作品很前衛,很現代,很西化;而西方人看我的東西卻很含蓄,有意境也有東方味。我的作品即有包容,又有差異。既亦此亦比,又非此非比。也就是說它不是很中國的,也不是很西方的,有東方的血脈又有西方的營養。說到底又是我自己的,個人化的東西。

     每一個漂泊異國他鄉的人,每一個走入文化邊緣的人,特別是我們這些生活在西方的東方人,都會感到被不同文化強烈的撕扯。一方麵是對自己無法割舍的文化的深深眷戀,一方麵是融入新的文化的強烈渴望,人們在茫然與困惑中思考,尋找著出口。我想王小慧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她在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處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