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人的“公”,兼與石頭兄商榷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21-11-08 11:27:21

 

石頭兄有論:“在中國文化中,公並不來自壓製個體,而是來自天理,來自整體性。公私並不完全對立。……”

我一直以為,公與私,說到底是人性,而人性是相通的,為啥西方人公私對立,中國人就一定公私一體呢?

不錯,中國文化裏有“天下為公”,“大公無私”,“世界大同”的理念。然而這些理論層麵的東西有多少落實在中國人的日常行為上?西方人現實中強調個體的獨立,但也有“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麽,而是你為國家做了什麽?”西方人創立了慈善機構,設立了多個國際合作組織,西方企業的團隊精神是集體合作的典範。

我以為,“公”的概念,東西方都是來自精英層麵,而“私”則根植於人性,是“天理”使然。(當然,中國文化否定這個,所以滅人欲存天理)。

如果,“公”來自天理,那麽中國人必然在“公”的層麵發揮出色。朱夫子也沒必要大聲疾呼。可是,現實卻有太多的矛盾。

那些打著天下為公旗號的造反者,一旦自己大權在握,就把“天下”變成了自己的私產,“公”自然也拋到九霄雲外。“朕”即天下,天下隻有“朕”。

49年之後,一波又一波的“公”潮在“共產”的旗號下轟轟烈烈。私有的工廠先是公私合營,然後公就把私一口吞了。地主的私有田地分給“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神州大地,“私”變成了罪惡的同義詞。

表麵上看,資本家堅決擁護,積極配合,貧下中農更是歡欣鼓舞。公私並不對立。但結果如何呢?小崗村領頭把地分了,公共食堂辦不下去了,人民公社垮了,私企老板也可以入黨了……

如果,中國人精神中“公”字當頭,應該不會以一盤散沙著名,也不會有“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一群中國人是條蟲”的說法。出了國的中國人,對公義,選舉,參政這類”公事“也不熱衷,”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中國人協同合作一直是弱項,這與“公”的理念背道相馳。

中國的足球為啥不行?我們不乏優秀的選手,可是團體配合就是不行,不用和歐洲南美比,三胖的朝鮮都比我們強,我們亞洲杯都名落孫山。我們單項個人賽稱霸世界,但需要團體配合的項目上就暴露出來缺陷。乒乓球單打隻要中國人參賽,別人隻有看的份兒,雙打,稍一鬆懈就失去冠軍。

我們有世界一流的芭蕾舞演員,但是沒有一流的芭蕾舞團。

我們有世界一流的鋼琴手,小提琴手,甚至樂隊指揮,但是至今沒有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

我們的民樂傳統上也隻有單個演出,沒有演繹出不同樂器協同配合的交響樂。近年來雖然有過嚐試,但效果欠佳。

為什麽?一個觀念上公與私能夠融洽合一的民族一碰到具體的事兒就走向觀念的反麵了呢?

為什麽?一個極度強調個體的民族,幾十個人用不同的樂器聽從一個指揮能演奏出天衣無縫的交響樂呢?

望石頭兄解惑。

說到中美衝突,”中國人整體上不挑戰製度“似乎也有些一廂情願。記得八國聯軍,鴉片戰爭,包括抗日戰爭的時候,老百姓看洋人打自己的政府,幫助運槍炮架梯子的有,拍手稱快看熱鬧的有,甚至穿上軍服槍口打自己人的也有。早年北大三角地有一張小字報,說如果美國人打進來,神州大地便會有無數個“帶路黨”。

我願意相信中國人的“公”,但曆史卻告訴我們,中國人的“國家”概念相當薄弱。雖然官方不斷強調沒有國哪有家,但老百姓還是自顧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眼下雖然民間“武統”熱情高漲,但是征兵卻完成不了指標,快要拉壯丁了。“為國捐軀”是“公家”的事兒,咱顧好自己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