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4-03-12 09:50:37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之辨,一直是論壇上爭論的焦點之一。但是至於說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自侮自毀”,則有些杞人憂天了。

先不說在論壇上探討一下算不算“否定”一種文化,即便這種聲音再強烈,也不至於讓一種文化真的被徹底否定,如果一種文化真的就這樣被“自毀”,被“徹底否定”了,那麽這種文化本身是不是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呢?

實話實說,我曾經也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極端的鐵杆否定者,如今理性的反省自身,發覺自己以往的思維方式存在問題,雖然我還是堅持自己的部分觀點,但是覺得有必要用一種全新的思想方法來看待傳統。

首先,要理清至少兩個問題:1。“肯定”或“否定”的標準是什麽?2。 “傳統文化”的定義又是什麽?

不錯,正如為人父網友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常常用一種功利主義的標準來衡量文化:哪個國家強盛,哪個國家文明,那種文化就先進。然而眼下世界各國的“強盛”和“文明”都是基於物質(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所以“事實”就很明顯:先進的文明打敗了落後的文明,中國的落後也就是傳統文化的落後造成的。

殊不知,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區區200年隻是人類曆史長河的一瞬間,要說這種文明就代表“先進”是非常武斷與幼稚的。

但是,我們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眼下以基督教文明為根基的西方文化有著其它文化無法超越的優勢,基督教文明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又主宰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走向。我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呢?

當然,也正如玄野網友所說,月有陰晴圓缺,曆史上這麽多輝煌的文明,沒有任何一個是永遠強盛不衰的。美國不正在走下坡路嗎?這種基於揮霍地球資源,侵害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文化能維持多久呢?

那麽從另一方麵來說,是不是這就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中華文明的崛起呢?

也未必。

這就牽涉到如何定義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說到傳統文化,讚賞的一方總是不忘“溫文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而否定的一方又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事,其實說到底,傳統文化是一個良莠參雜,兼容並蓄的複雜的體係,任何盲人摸象式的斷言都不可能具有說服力。

總體而言,我同意為人父網友的看法,“中國文明本質上是重精神,輕物質的”,但是我想進一步的說,中國文明(文化)更多的表現在精神層麵,而非物質層麵,但是如果你同意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又反過來製約物質的話,那麽可以看出中國人的精神是存在很多缺陷的。這也同時說明,西方文化的物質觀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精神層麵的高度發展的結果,隻是到了近代西方對於物質的過度追求沒有受到精神層麵的製約,或者說近代西方精神世界沒有跟上物質世界的發展速度而導致了眼下的危機。

西方曾經在宗教、哲學等精神層麵高度發達,從而帶來了幾次決定性的革命(宗教改革、文藝複興、工業革命等),中華文明除了遭受幾次外族入侵外,本身沒有劇烈的變革,基本上是一個平穩的發展與演變。基於農耕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缺乏了侵略性,或許也根本不需要侵略,這是中國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不去侵略別人,別人會來侵略你,這個世界畢竟是殘酷的。中國曆史上漢人的多次亡國悲劇,也說明中華文明不可能超乎尋常的“五千年一貫”,所謂的“長盛不衰”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因此,我們有必要客觀地審視傳統文化的優劣,不是自貶,更不是自虐。

不錯,文化或文明既是物質層麵的,也是精神層麵的,如果西方文明沒有基督教作為其精神支柱,這個文明的現狀將不堪設想。可惜的是,滯留在精神層麵的中華文明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這個曾經引領全人類文明發展的領頭羊突然止步不前 了。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如果說中國文化“重”精神,為何這種文化對當今世界人類精神思想的貢獻遠遠落後於西方文明,為何一個“重”精神的民族是最不善歌舞的民族(漢人的傳統樂器是什麽?二胡?琵琶?)?有一個近乎嘲弄的說法:中國古代如果沒有妓女,中國漢人的音樂舞蹈就徹底失傳了——“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怪誰呢?

如果物質是文化的骨骼,精神則是文化的血液,中國人的精神哪裏去了?

大家知道,辜鴻銘是一個極力為傳統文化辯護的“國學大師”,辜先生對於傳統推崇至極,我們且不說他的“愛蓮”詩,也不談他的“茶壺”論,從他的《論中國人的精神》可以可以分析一下中國人精神上的缺失。

辜先生認為,中國人“完全地或幾乎完全地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中國人身上的這種品質概括起來就是“溫良”,中國人因此也就像兒童那樣過著純精神的生活,這可以體現在中國人的思維上:“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所以“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中國人的精神如果真的像辜先生說的那樣,真叫人有些擔憂了。

其實,辜先生自己也意識到了,隻不過他是用正麵的態度來敘述的:

中國人“缺乏衛生習慣,生活不甚講究;他們的思想和性格有許多缺點,……缺乏精確的習慣。……中國人竟然在許多方麵至今仍表現得那樣幼稚。必須承認,就中國人的智力發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製了。眾所周知,在有些領域中國人隻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什麽進步。這不僅有自然科學方麵的,也有純粹抽象科學方麵的,諸如科學、邏輯學。實際上歐洲語言“科學”與“邏輯”二詞,是無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加以表達的。

象兒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中國人,對抽象的科學沒有絲毫興趣,因為在這方麵心靈和情感無計可施。事實上,每一件無需心靈與情感參與的事,諸如統計表一類的工作,都會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如果說統計圖表和抽象科學隻引起了中國人的反感,那麽歐洲人現在所從事的所謂科學研究,那種為了證明一種科學理論而不惜去摧殘肢解生體的所謂科學,則使中國人感到恐懼並遭到了他們的抑製。 ”

我不得不同意辜先生的觀察與判斷,中國人的精神相對於歐洲人來說是單純的,溫良的,這便是兒童所具備的優良的品質,但是兒童是要成長的,精神是要成熟的。一個民族的精神如果永遠停留在孩童階段,無論其本質多麽優良,“溫良”就可能是“溫順和懦弱”的同義詞。

因此,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就有了一個矛盾的心理,一方麵認為,古代先哲們的教誨至今仍然散發著令世人震驚的道德力量,而現實社會又那麽的殘酷,弱肉強食。當地球已變成叢林世界的時候,“有朋自遠方來”無論如何不能讓人產生“不亦樂乎”的聯想。另一方麵,古代先哲們留在書麵上的文字不少的確在教誨世人從善抑惡,中國也提倡了幾千年的仁德與孝道,可是現實裏更多的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久病床前無孝子”、“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我甚至懷疑所謂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有兩套體係:一套是書本上的,一套是世俗社會裏的。孔老夫子可能正是看到世俗社會裏中國人的走極端,才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可惜中國人卻沒有領會這一高深的哲學概念,把“中庸”玩成了“老奸巨猾”的同義詞。

為什麽當今社會中國人對傳統漸行漸遠?為什麽西方文明能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長驅直入?難道如今提倡振興傳統文化的政府當局還在像文革那樣破壞傳統文化嗎?如果說文革對於傳統文化的破壞是人為的(況且文革對於傳統的“破壞”隻是表麵的,文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專製的集中體現),那麽如今傳統文化的日漸消褪的根源是什麽呢?如果中國傳統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什麽中國人要拋棄自己的文化呢?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封建專製,商品經濟受到壓製,民主更是天方夜譚,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又有什麽聯係呢?

不錯,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短,文化存在的本身說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如果21世紀仍然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我相信中華文化一定具備其它文化所羨慕的要素,但是在一個時間和空間都縮小到一個電腦屏幕的當今,文化的衝突與隔閡難道不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障礙嗎?

拋開政治正確與否不談,用時代進步(請將“進步”看成一個中性詞匯)為參照,各種文化之間還是有其優劣之分的,能跟上時代步伐前進的文化就具備生存的優越性,停滯不前的文化則麵臨被欺負甚至被淘汰的危險。

因此,我們探討文化這個課題,不必在乎“肯定”還是“否定”,好與壞也不是評價文化的關鍵。我們應該努力掌握一種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與態度,理性地將某一種文化納入人類精神總體當中去審視,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對於自然淘汰的東西沒有必要去“搶救”,而對於外來的優秀成分,也沒有必要以維護自己的麵子而拒之門外。

我的態度:全盤否定“咒罵”傳統文化固不可取,但是盲目自大,將傳統文化看作振興民族的法寶危害更大。我們要做的,是開闊自己的心胸,用理性平和的態度審視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在論壇上慷慨激昂地辯論。證明某一種文化先進或愚昧並不是本領,能區分精華與糟粕,並身體力行地吐故納新,知行合一才是智慧。

讓我們保持一顆兒童般溫良的品行,鍛煉一副青年人的體魄,掌握一個壯年人的智慧去迎接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