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戶籍製度看中國社會的進步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2-05-25 10:21:09

 

 

戶籍製度是中國幾千年來統治階層為更好地控製人民而實行的一項帶有歧視性的管理製度。戶籍製度有著深遠的曆史淵源,根植於專製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戶籍製的初衷是為了不讓人民亂動(反過來就是“動亂”),但由於中國曆來是一個農業大國,於是戶籍製的副產品——對農業人口的歧視就產生了。 

農村戶口的人,想去城鎮落戶,基本是緣木求魚,當然,杭州市民想去鄰近的上海從事同樣的工作,也像侯寶林相聲裏說的,是順著手電筒的光柱往上爬。 

毫無疑問,戶籍製度是專製的產物,共產黨的大老爺們可以在中南海裏享福,一百裏以外的農戶,隻能在簡陋的泥胚房內掙紮。 

所以與其說戶籍製是歧視的產物,不如說是皇權等級製的惡果。 

那是不是應該在戶籍製出台後不久就推翻這個製度呢?我們應該看到,共產黨執政初期,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新中國的戶籍製直到1958年才真正實施。那為什麽同一個政黨,在實施了一個製度9年後又自我推翻了呢?這個問題其實值得深思的,我們暫不去做無根據的猜測。 

先看看現狀:戶籍製在當今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了,農民工可以自由進城務工,小城市的人也可以進大上海工作,隻要有“單位”接受你。 

但共產黨並沒有取消戶籍製啊? 

這是不是從一個側麵佐證了我的觀點:製度的維護必須借助於一定的經濟和文化環境,而經濟文化發展的衝擊波又對製度產生不可抵擋的衝擊力。 

想當年,農村和城鎮存在著巨大的“剪刀差”,上海的生活和小城鎮相比又是天壤之別,更不說是農村了,上海產品牛,上海人更牛!外地人出差去一次上海,就像剛改革開放時上海人出國一樣! 

在這樣的氛圍裏,如果沒有“戶籍”,老百姓想上哪兒上哪兒,豈不和今天美國邊境門戶大開,各國都取消護照簽證一樣了嗎?今天為啥還有“國籍”這個製度呢? 

“發展是硬道理”,小平同誌還是英明的。 

再看今天,上海大街上,商店裏,還能聽得見幾句上海話?去買個東西,你不說普通話,說不定人家“鄉下”小姑娘還不待見你呢! 

為什麽?上海人現在離開“鄉下人”還能活嗎?上海貨還有啥吃香的嗎?上海的物價,生活指數,房價,工作等還比“外地”有什麽優勢嗎?不少上海名牌大學畢業生不都寧願去二、三線小城市也不願蝸居在上海的混凝土高樓裏嗎? 

經濟發展了,觀念不同了,文化改變了,社會進步了。 

不得不承認,戶籍製屬於生產關係範疇,是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必然受到生產力的製約。 

在生產力極度落後的中國,要一下子取消戶籍製度是不可能的,也是違背曆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或許當年共產黨就因為意識到這一點,在58年又恢複了戶籍製。 

當然,戶籍製度是共產黨維護專製的一個手段,所以現在也沒有放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社會文化的演變,戶籍製這個大廈不眼看著就搖搖欲墜了嗎?今天的中國,還有必要來一個“XX革命”,推翻萬惡的戶籍製度嗎? 

可見,製度如果有堅實的土壤護著,不用暴力是很難推翻的,而靠暴力推翻的製度,隻要土壤不改,相同的製度大廈還會豎起。相反,製度離開了土壤,大廈即使還掛個門牌,也是空樓一座了。 

戶籍製度如此,那有關國體的製度是不是也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