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的難題也是中國的難題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1-12-01 12:28:32

大名鼎鼎的李開複一不小心,撞到了打假走火入魔的方舟子的槍口上,在一連串的追問下,李開複終於服軟,承認了自己“不嚴謹”。

作為無數中國青年人楷模的李開複竟然也栽進了“造假門”,麵對這一尷尬,他今後如何再次麵對自己的崇拜者,宣讀他的名言:“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

對於李開複來說,這真是一個難題。不過,李開複的難題也是中國的難題。

前不久(11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中國的難題》(The China Conundrum ),文章分析了來美留學的中國學生造假舞弊現象,並引用數據指出:90%的中國申請者提交了捏造的推薦信,70%的個人自傳是由別人代寫的,50%的人篡改了高中成績,10%的人列出了從未得到的獎勵和成績,甚至托佛考試雇搶手代考也不是秘密……。

在造假泛濫的中國,人們對上述這些做法也許都習以為常了,可是明明知道美國人不吃這一套,還要頂風作案,為什麽呢?也許,你不這樣做,別人也會做,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你老老實實就吃虧(上海市政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對上海社會誠信問題的調研結果竟顯示,誠實守信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是“無用的別名”,90.2%的人認為誠實守信在不同程度上會吃虧),所以講誠信反而不公平了,既然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憑什麽一定要遵守老美製定的遊戲規則?

的確,中國人做事不講規則,沒有契約精神甚至弄虛作假都已“名揚四海”,如果要究其根源,恐怕又是一個要打破頭的話題,不過請別再告訴我這又是共黨專製的結果,至少李開複不是共產黨教育出來的。

也許,追究根源不如防止此種行為在我們的後代身上重演更有意義。可是當我看到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的《田忌賽馬》之後,悲涼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小李開複和唐駿們正前赴後繼地茁壯成長呢。

我們這一代人在砸爛封資修的紅潮中成長,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傳統精華,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新做一回小學生,學習領會一下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進行一次比賽。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都比田忌的強,三場比下來,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垂頭喪氣地準備離開賽馬場。   

這時,田忌發現,他的好朋友孫臏也在人群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從剛才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說:“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讓你取勝。”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幾匹馬?”   

孫臏搖搖頭,說:“一匹也不用換。”   田忌沒有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輸!”   

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照我的主意辦吧。”   

齊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的馬,看見田忌和孫臏過來了,便譏諷田忌:“怎麽,難道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   

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來吧!”   

一聲鑼響,賽馬又開始了。   

孫臏讓田忌先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場輸了。   

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讓田忌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勝了第二場。齊威王有點兒心慌了。   

第三場,田忌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勝了一場。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結果,田忌勝兩場輸一場,贏了齊威王。   

還是原來的馬,隻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

*******************

和課文配套的教學說明指出:該課文讚揚了孫臏善於觀察、思考,勇於打破常規的正確的思想方法。學生從中學習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都說中國人聰明,我們的聰明之處是在於無視規則,暗中使詭計損人利己,還把這種“美德” 堂而皇之地冠以“足智多謀,打破常規”一代代傳下去。

我們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類似“田忌賽馬”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的孩子們的文化基因裏也難免被打上了“田忌賽馬”的“智慧”,從而讓一代代中國人的國民性產生了難以逆轉的劣根。

這樣的故事能傳頌千古,原因在於大家都很以為然,而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甚至說認為是“足智多謀”,“揚長避短”的典範。殊不知,把醜惡的葬送誠信、守則、公平等基本價值觀當成祖先智慧來傳承,把撒謊,不講規則暗中勾心鬥角披上華麗外衣植入民族的靈魂和意識中,這實在令人悲哀。

也許,我們並不在乎這些,隻要“足智多謀”地讓托福成績達標,“打破常規”地弄出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單,把別的申請人壓下去,躋身世界著名大學,光宗耀祖那才是值得誇耀一輩子的。

事實上,這種把邪惡的本質當作崇高的智慧,並對其尊崇有加,這不但不算“足智”,反而是弱智。這也是造成今天中國人作為群體沒有創新卻以“打破常規”弄虛作假不講誠信而為自己謀得一些利益和方便沾沾自喜的原因,也是今天中國社會法律形同虛設的根源所在。因為,我們的問題主要不是沒有法律,也不是法治不健全,而是中國人普遍缺乏遵紀守法的觀念。

這也是我們民族始終無法走出蒙昧,走進文明的原因。嚴複百年前就說:“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

百年後的今天再次審視這八個字,字字的無奈,字字的歎息!

麵對“誠信”這個曆史難題,李開複解不了,中國也解不了。

但我還是很欣賞李開複的一句名言的:“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能清楚地明白什麽是可以改變的,什麽是不可以改變的,這的確需要智慧,可這智慧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