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人的素質談起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1-10-20 12:09:38

  


悟空是一個文化決定論者。
 

悟空同時又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麽香港人的素質比較高?(總體而言) 

自相矛盾了吧?很多人都認為,香港和大陸同宗同族,一個文化,不就是因為製度不同才有差異嘛! 

悟空還不至於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香港和大陸同屬中國,雖然兩地民眾都敬祖宗,拜菩薩,吃元宵包粽子,但這都是文化的表象,從文化本質(深層結構)上看, 香港和大陸的文化是有很大差異性的,中國太大了,連魯文化和粵文化還不同呢,何況經過了百年殖民的香港! 

首先,中國文化產生於黃河兩的廣袤的黃土地,是不折不扣的農業文明的產物,關於農業文明的特征,可參考百度條文:農業文明

  

自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之後,“安貧樂道”、“重農輕商”則成了中國文化的特征,“三綱五常”也就順理成章地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之上了。

香港,恰恰相反,一個彈丸之地,自開埠以來,就沒有任何農業,這是一個以商業、工業、博彩業、旅遊業和外貿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地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形成的文化,你叫他資本主義文化也好,殖民文化也罷,根本上是和傳統的封建文化大相徑庭的。孔子最看不起商人, 而香港人的英雄都是大商人!

其次,我們談香港,怎能忽視那100年的殖民曆史?雖然一個民族的習俗和傳統不容易改變,但是100的殖民足以讓香港在政治,經濟,司法甚至宗教上都全盤西化了。香港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和內地人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難到還能說香港和內地是一模一樣的文化嗎?

孫隆基先生曾經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保留的最徹底的地方不在香港,也不在台灣,恰恰在中國大陸!(有關論述請參閱《曆史的鳥瞰》、《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未斷奶的民族》)

所以,中國要向香港看齊,首先要脫離黃色的農業文化,向藍色文明看齊(記得《河殤》嗎)。其實,目前中國的農村人口正在逐步減少,農村正在城市化,當然如果這一切是建立在農村人口的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 

城然,香港的問題也很多,今後的路也不會一帆風順,讓我們祝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台灣,新加坡,甚至日本,南韓的“模式”可參照同一規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