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紮鬧猛”帶來的啟示(組圖)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0-05-05 10:12:18


“紮鬧猛”是海派文化的一個特色,和湊熱鬧相似,但其中細微差別隻能意會。這裏我們不去咬文嚼字,隻看看這種特色文化給我們帶來什麽啟示。

世博剛剛開幕幾天就亂成這樣,這麽一個洋廟會居然讓上海灘的人們像當年“紮金子”(解放初期兌換金圓券)那樣蜂擁而至,本來是一種文化鑒賞,真的變成了趕廟會。

為什麽人們不能自覺遵守秩序?

唉,上海人就是喜歡紮鬧猛,有什麽辦法?每天30萬遊人,你派30的武警來維持秩序嗎?所以有人又怪罪於中國人的道德低下,何況上海還是中國最文明的城市——之一。

看來是沒有辦法了,良好的秩序隻能靠自身的道德來約束來遵守。隻有中國人的思想境界達到那一步,才不會失控。

真的如此嗎?那我對中國的現狀真要絕望了。

試想一下,如果讓一個新奇的玩藝兒在西方一個擁有一千五百萬人口的城市出現,難保不會亂成一鍋粥。當然也不一定,要看人家有沒有智慧用適當的製度和策略來應付了。

本人腦筋愚笨,想不出什麽妙招,但是如果從根本上不把盈利放在第一位的話,問題就好辦了。首先是控製每天的人流量,30萬太多,20萬怎麽樣?15萬怎麽樣?我想即使每天10萬也不至於虧本吧?

具體辦法可以有:分散售票點,網上售票,門票分時段入園,並區分老年票,兒童票,殘疾人票,本地居民票,外地遊客票等等。這樣不但把人流分散,而且照顧了各種人士。

隻要具備創造性思維,辦法一定是有的。

一味指望民眾用道德來約束自己,那就有退回傳統文化中道德自律的空洞幻想中了。道德拿來自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困難,律他更是緣木求魚。

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就是那道德在說事的。

孔融讓梨我們都不陌生。我們子子孫孫地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要謙讓,禮貌,可是我們還是那麽貪婪。難怪孔夫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說明大道理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嚴重懷疑孔融讓梨的真實性。

另一個古代故事不管它真實不真實,現在都是具有實際操作意義且能隨時重複的:

一張餅兩個人分怎麽辦?看誰的年齡大(或小)?看誰的地位高?誰的官職大?誰的拳頭硬?還是聽從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分配?

都不是!是按這樣的規則:讓其中一個人把餅一分為二,另一個人則優先選取。

孔融讓梨的方法當然好,但要看人們是否能自覺自我約束。這個方法產生於“以和為貴”的儒教文化。

分餅原則公平公正,幾乎完美無缺,讓人心服口服。這個製度產生於崇尚法製的古羅馬。

這兩個故事對我們有什麽啟發嗎?

慢,也許有人會說,有了製度如果不遵守怎麽辦,還不是靠大家自覺,靠道德?錯了,製度的維護靠的不是道德,是法律!製度和法律都是強大的他律武器,而道德隻能自律。

如果有製度就是不遵守,有法就是不依,熟人、關係網比製度有效,權大於法,情大於法呢?那就是一個文化問題了。



5月1日上午9時,2010年上海世博會正式對外開園迎接中外嘉賓,中國館進館必須經過預約,首批進入參觀的觀眾瘋搶預約票,持票工作人員被圍追。



人們互相推搡。



人們互相推搡。



5月1日世博會正式開幕後的一段時間,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將繼續采用人工發放預約券的方式,預約券總的發放數量不超過5萬張。圖為現場秩序一度混亂。



據人民網記者了解,中國館的預約票隨機發放給通過安檢的遊客。從上午九點開始入園算起,不到半個小時,5號門入口的中國館預約票已經發放完了。圖為垃圾桶被撞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