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大的失敗是教育的失敗——和溫家寶總理探討教育革新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09-10-14 15:11:23


尊敬的溫總理, 您近日有關教育的談話,真摯誠懇,語重心長。作為具有決策權利的國家領導人,您能夠不回避問題,麵對現實坦誠直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也為所有關心中國教育的人們增強了信心。對於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從業人員來說,正確解讀總理的講話,把總理的關心和建議落實到實處,讓中國教育產生切實的變化,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

我覺得,對於總理的講話,我們不要逐句照搬,逐條落實,而是要以專業的態度獨立的思考,以創新、批判的精神來審視,教育者隻有自己具備了獨立創新的精神,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創新精神的學生。

中國的教育路程, 60 年來曲曲折折,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總理的一句實話“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基本上否定了現實教育的成果。一個國家的教育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要求,不能適應國家隊人才培養的要求,其存在的價值何在呢?

總理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不錯,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師就是基石的奠基者。但是國之大廈不能僅僅依靠幾個奠基者,我們的政府,學校,社會,家庭都應該為教育下一代擔負起應盡的責任。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然而教師的作用卻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說吧,在一個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社會裏,孩子們整天看著大人們紙醉金迷的在酒桌飯局上應酬,溜須拍馬又互相提防,爾虞我詐,你又怎麽指望孩子們崇尚真善美,學習科學,獨立創新呢?

教育是一個全社會的係統工程,所以不能隻靠教師,如果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準和學校教育相悖,教師的努力自然是事與願違的。這在眼下的中國的確是一個問題,老師要求學生誠實正直,友愛互助,可回到家裏媽媽說:“你看見老太婆在馬路上摔倒了千萬不能上前扶她啊!”老師所教的一切不是白費了嗎?也難怪有小學生理直氣壯的宣稱自己的理想是“長大後當一名貪官!”

對,教育的革新來自先進的教育理念,什麽是先進的教育理念?您多處提到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那怎樣才能激發而不是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整個社會倡導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靈魂,培養公民(不是臣民)意識和批判的質疑精神。

我們的學生一方麵缺乏質疑精神,一方麵卻又告發教師的“不當”言論(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楊師群教授在課堂上發表“不和諧”的聲音而被學生告發到公安局),這樣的學生將來除了能做一個聽話的小綿羊,還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梁嗎?

您提到任繼愈和錢學森先生的憂慮,為什麽我們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您不必感到內疚,因為這不完全是一個總理的責任。您要我們“敢於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這是有道理的,可您沒有說什麽是應該衝破的“傳統觀念”,在提倡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 ,這樣的提法好像也有些不和諧。但是我覺得,某些傳統的東西死抱著不放,甚至把腐朽過時的破爛當成傳家寶,比如眼下時興的小學生穿漢服,讀三字經,這能讓孩子們學會獨立思考嗎?還有那些“學而優則仕”、“吃苦中苦,做人上人”的觀念,都不是現代文明所提倡的價值觀念。

您一定知道有人抨擊我們的傳統文化。當然,傳統文化有許多過時的東西,不過其實眼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基本上蕩然無存了,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舉止雖沒有全盤西化,但如果辜鴻銘在世,一定會活活氣死的。再說傳統文化也不一定就是妨礙傑出人才出現的根源,民國時期,我們的大師,包括您所希望的“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不是宛若星河嗎?為什麽?

在舊中國, 人民身負三座大山,政府腐敗無能,但公平的說,那時政治還算開明,也有一定的民主,文化上倒是真正的百花齊放,至少,政府沒有強迫百姓去戴幾塊“表”,堅持誰的領導,走什麽特色的道路吧?是不是正是政府的“無所為”加上寬鬆的社會氛圍才是催生傑出人才的土壤?當然舊中國也沒有“培養”出傑出人才,但隻要不把傑出人才扼殺在搖籃裏,他們總會脫穎而出的。

總理您說的對,辦教育需要投資。可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雖然北京上海的孩子們可以在宮殿般學校裏上課,貴州某些山區的孩子對義務教育還可望不可及。您憂慮的義務教育中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症結所在其實不難找到。我們有能力砸 10 個億大閱兵,造央視大樓,鳥巢歌劇院,是不是也應該追加 100 個億造學校?大城市的豪華學校有必要那麽奢侈嗎?難道傑出人才隻能在大城市中出現?還是山區孩子的智力天生就低人一等?

您說的“教育資金的多樣化來源”我也讚同,但教育不是慈善機構,主流還要靠國家。您期望“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報社會最好是投資教育”, 這未免有些一廂情願。道德隻能自律,不能律人。文明社會不能靠道德維持,“以德治國”的理念不適應現代化的需要。企業家是賺錢了,政府應該製定切實可行的合理的稅收製度“殺富濟貧”,而不是希望國民用道德來恩惠天下。

無論如何,教育投資靠的是政府,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政府稅收一大半都是花在國民的公益和福利之上,教育是重點。加拿大各省的教育開支就占到財政收入的 20% 左右。中國呢? 2007 年的政府財政報告透露,我們的教育開支隻占財政收入的 2% !而同時我們的公款吃喝就花去了政府收入的 5% !

政府重視教育的承諾要落在實處啊!如果政府的錢都不能用在該用的地方,作為領導人,您又怎麽會有號召力讓百姓拿出自己合法收入來投入教育呢?

您希望教育工作者“把自己完全獻身於教育事業,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於教育事業”,的確讓人感動,但在現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誰又能不被名利驅使,靜下心來,過清貧安寧的生活來實現人生的追求呢?“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步子是不是走的太快了?

不錯,我們真的需要能踏踏實實從事教育的專業人才,正如您說的: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教師非常重要,有些國家讓最優秀的人教小學。要像尊重大學教授一樣尊重中小學教師……,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讓教師成為全社會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羨慕的職業。”您看到了問題,但如何做才能實現您的理想呢?如果我們在體製上、觀念上甚至文化上沒有一個根本性的革新,這些美好的理想隻能原地踏步。

您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等學校改革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對於這一點,我的看法略有不同。教育的目的不能隻放在培養人才上,更不能隻盯著拔尖的一流人才。教育功利性的目的太強,反而一事無成。近 30 年國內高校走的就是這樣一條死路。教育還是要麵向大眾,以提高整個民族的文明素質為基本目標。即使是高等教育,目前也不再是一小部分社會精英的專利了。教育,首先是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鼓勵個性發展,提倡思想自由,教師因材施教,授人以漁,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湧現各式各樣的人才,包括傑出的精英。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我們不需要,也不可能培養出 100 個愛因斯坦,況且說到底,愛因斯坦也不是靠學校培養出來的。

今年的諾貝爾獎又一次授予了一位在大陸出生的華人科學家, 60 年了,我們的人口基數和傑出人才的比例實在不相稱。可以斷言,這些華裔科學家如果留在大陸,是斷然不會有什麽成就的,其中原因不難分析。前 30 年是政治,後 30 年是理念和體製。怎樣徹底改變這一局麵?單單靠教育工作者是絕對不行的,從宏觀上看,我們的政治架構,社會體製,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都值得反思,無論如何,目前的社會土壤長不出參天大樹。

我們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來期待變革,畢竟宏觀的革新不可急於求成。那讓我們來看看微觀的課堂教學。

總理能深入教學第一線和學生們一起上課,在中國的教育史上開創了先河。總理對教學所提出的意見,都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正如總理看到的,我們的數學課“概念清楚、啟發教育、教會工具、聯係實際,說明我們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改進”。數學說到底是訓練人的思維能力和邏輯判斷,不僅僅是機械的算術。不過目前對於數學教育還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要在課堂上盡量擴展數學概念的深度和廣度。總理也覺得“ 40 分鍾的課包容的量還可以大一點,就是說,一堂課隻教會學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內容顯得單薄了一些,還可以再增加一點內容”。

其實,任何一門課的知識都是學不完的,教師與其趕進度快馬加鞭,不如讓學生吃透一個概念,引導學生真正學會獨立檢驗、分析、評判並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知識。學生一旦擁有這些實踐能力,就可以在某個領域裏鑽研下去,或是運用到其他的領域甚至學科上。用 40 分鍾來學習一個知識點其實一點都不浪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確不難掌握,但是對這個概念的進一步分析和評判,尤其是創新的運用遠遠不是 40 分鍾能完成的。這堂課裏,教師隻講了製作對稱風箏和測量池塘中間距離,學生是不是應該自己開動腦筋,想想全等三角形(還可聯係相似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如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是不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自用三角形原理測量一下距離?看看能不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方法?讓每個人采集實驗數據,認真寫出一份實驗報告來,這也許要花一兩天的時間,我看是值得的。

我們傳統的語文課問題很多,大概是受私塾影響太深吧。課堂上教學總脫離不了“統編教材”,學生除了幾篇“豆腐幹”文章,很難接觸到真正的文學巨著。相比西方國家孩子們閱讀莎士比亞原著和其它雜七雜八的名著(從《 22 條軍規》到《 1984 》),中國學生的思維深度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也就不足為奇。語文教學部僅僅是語言和文字,作文更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積,語文是表達思想,是曆史,是文化的展現,更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如今我們這一代人耳熟能詳的《藥》、《為了忘卻的紀念》、《包身工》這樣優秀的作品從中學課本中消失,是因為它們過時了嗎?

所以,讀《蘆花蕩》也不僅僅是抗日和鬥爭,鬥爭的背後我們也要看到人性、人情,以及中國曆史大背景下的整個抗戰史。我同意總理說的,“有些書是要精讀的,但有些書是可以快速翻閱的”,關於中國近代史,有太多的書要看,關於作者,一定要介紹,最好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當然不能盯著孫犁一個人。今天的學生有必要對那一段曆史有個客觀全麵的了解,一篇《蘆花蕩》也掩蓋不了國民黨在抗日主戰場上所建立的功勳。

所謂的研習課,也是我從未聽說的課。這堂課以建一座好的“教室”應具備哪些條件為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這種形式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一麵,不過總理對師生都沒有涉及建築安全而感到遺憾。

是的,教育的確要以人為本,無論什麽都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生命的愛護與尊重。總理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堂課老師和學生把建造教室的經濟適用性麵麵俱到地討論了,可如何防震隻字未提。如果以人為本,先不說防震,建造教室是不是應該首先考慮采光,桌椅板凳的高度,形狀,硬度,黑板材料質地,大小和懸掛的位置高度,房間的保暖隔熱這些是不是都該首先考慮,“經濟適用”應該是建造央視大樓的標準吧? 我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拿給外國孩子討論,說不定哪個異想天開的家夥真能設計出一個最符合人體結構的怪異的座椅,或者是魔幻般的環保節能屋頂呢!

我們的經濟大潮似乎把老師和學生都衝刷的找不著北了,什麽都是“經濟”為首,難怪現在的女大學生會問:“為什麽白毛女不嫁給黃世仁,年紀大一點沒關係啊!”(近日,著名文藝評論家熊元義到華中師範大學和學生探討流行文化,一位“90後”女生小謝說:“如果黃世仁生活在現代,家庭環境優越,可能是個外表瀟灑、很風雅的人。加上有錢,為什麽不能嫁給他呢?即便是年紀大一點也不要緊。”)

說到“以人為本”,這往往停留於口號。其實我們的傳統曆來缺少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前些時候有日本網友批評我們缺乏愛心,因為有小狗在馬路上被汽車撞死,而圍觀者不是麻木不仁,就是開懷大笑,留下死去的小狗同伴廝守一旁向路人求救。難道我們內心就真的隻剩下錢了,竟然輪到日本人嘲笑?

難怪總理在聽完一節音樂課後發出感慨,學生要有愛心!

總理的專業是地質,地理課對總理來說當然是駕輕就熟的。總理在指出了教科書上的錯誤後,自己也在岩石分類上犯了錯誤。人都會犯錯,總理也不例外。今天能有人挑戰總理,說明我們的社會在進步。總理虛心聽取意見,及時更正錯誤更讓人敬佩。至於陝甘寧到底應該是華北還是西北,出版社堅持自己的意見,總理似乎也沒有必要再次反駁。這個問題不是數學的一加一,總理是不是可以借此鼓勵學生集思廣益,用挑戰質疑的眼光分析這個問題,地區分類除了自然的、經濟的和曆史沿革的劃分,就沒有其它分類方法了嗎?智慧的火花往往在爭議的碰撞中展現,總理千萬不要一錘定音,至少按照您自己說的,“給他們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

看來,總理最滿意的是音樂課了。是的,音樂不僅僅是吹拉彈唱,音樂和所有藝術形式一樣,是讓人們陶冶情操,體驗真善美的意境。總理說的很對,聽《我們同屬一個世界》,不單是藝術熏陶,也是堂美學課。您希望孩子們通過對美的欣賞,心底都有知、情、義,有愛心,懂得愛父母、愛老師、愛家鄉、愛祖國。

這,我基本是同意的,愛的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也是最難把握的要點。

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質,是通過對真善美的追求而體現出來的精神文明的核心。愛,其實是不用教的,孩子從小對於自然界的花草,小動物天生都有崇尚愛護的本性。教育者的責任是減少或杜絕一切破壞自然,虐待動物以及人與人之間殘暴殺掠的負麵行為對孩子純潔心靈的影響。但是如果整個社會不配合,還不是事倍功半?某地不是有許多孩子放學後幫助家長製造偽幣嗎?

愛,也是發自內心的,但是具體愛什麽不應該由他人指定。如果我們倡導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就不應該告訴學生愛什麽,不愛什麽。一個生活在正常家庭,享受父母之愛的孩子自然會愛自己的父母,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故土也都有一輩子割舍不了的情感,這些都不用教育。但是愛的另一麵也包括了自愛,自尊。對於一個有獨立思想有尊嚴的人來說,如果父母的所作所為違背了自己的信仰和理念,那麽愛父母就不應該是孫猴子頭上的緊箍咒了。同樣,愛國也不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如果一個國家的形象不能代表真善美,那麽愛祖國就是一個蠱惑人心的政治口號。

我要說的是,愛祖國不是一個一塵不變的美德——二戰中自願奔赴前線,為前線士兵獻身的日本慰安婦的愛國情操無可比擬,但這樣的愛國叫人不齒。

愛,屬於思想範疇,也是個人的情感,個人愛什麽不愛什麽是個人的自由和天賦的權利,把人的思想和情感束縛住,獨立思考和創造力就是一句空話。愛因斯坦獨特非凡的思想是舉世無雙的,可是按今天的標準,愛因斯坦不愛他的祖國——德國。他在祖國與敵國交戰的時候居然遠走他鄉,幫助敵國製造原子彈,當然他也不愛美國,他反對使用核武器,他還批評美國政府,支持民權運動,身為猶太人,他竟然不信奉猶太教。但是愛因斯坦是有信仰的,那就是自由與和平。正如二戰中在美國軍隊中服役的日裔軍人說的:“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

尊敬的溫總理,幾十年來,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不是走入了歧途,這些年,我們除了造就了一批不會獨立思考的“憤青”和狂熱極端的民族主義分子外,真正熱愛中華民族的年輕人有多少?看看全國各地外國領事館門前的長龍不得不叫人發出一聲歎息!

小平同誌早就說過,我們最大的失敗是教育的失敗! ——真是意味深長。今天再看溫總理的談話,更是感慨萬千。也許,中國的教育和許多其它方麵一樣,“到了最危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