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外的家長們聊聊孩子的零用錢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07-11-17 10:53:53

 

(東西方家庭在孩子零花錢的問題上差異是比較明顯的,這裏是本人的一點體會。) 

兒子三歲的時候,進了玩具店,就會吵著買這買那,你告訴他沒有錢買,他會說,去牆上的那個機器裏取。(真能這樣該多好啊!)他八歲的時候,家裏添了輛新車,當我顫顫巍巍填寫一張萬元支票的時候,他在一旁問到:“爸爸,這支票本是從哪兒來的?”“從銀行買的。”“多少錢一本?”“五塊錢。”“酷!花五塊錢就能想要多少錢寫多少錢了!” 

人的一生,有好多東西要學,對於金錢與財富的認識和管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不過,不少華人家長認為理財是長大成人後自然而然能掌握的,因此不該讓孩子過早涉足;也有一些家長關心的是如何使孩子讀好書,而將理財掙錢視為不務正業的旁門左道。因此,對比西方家庭,許多華人家長的理財教育理念相當落後,對華裔兒童來說更幾乎是一片空白。 

在許多猶太家庭裏,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這樣的教育手段未免過於殘酷了,有些不盡人情,與中國文化相距甚遠。其實,我們並不一定完全模仿西方的觀念,但是要先從做父母的開始,有一個培養孩子理財的意識。當然,這個理財不僅僅是管理,更是“理會”。有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財富是不會從天而降的。 

許多華人家長模仿洋人做法,讓孩子做家務以獲得零用錢。我不讚成。孩子生活在這個家庭中,作為家庭一員,做些家務是應盡的義務,何來報酬一說?如果說報酬,父母的幸苦如何計酬?義務和工作還是不一樣的吧? 

培養孩子對金錢的認識,說到底是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使他們懂得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從而知道賺錢的正當途徑這種教育極為重要,因為沒有這種教育,孩子就不認識到財富與勞動之間的關係,就有可能隻會花錢而不知道錢從何來,甚至會以不正當手段去撈取金錢。看看周圍中國來的小留學生,一點也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錢(當然有不少貪官汙吏的不義之財),揮金如土,怎麽不叫人擔心這些孩子今後會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華人的孩子在學校容易互相攀比,富裕家庭的孩子鋪張浪費,而且不經意間總流露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反觀西方家庭,父母再富裕,孩子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西方的青少年基本都具備了很強的獨立性和經濟意識。如果必要的話,一個十七八歲的加拿大少年靠自己雙手養活自己大都不成問題。

說別人都容易,說自己家吧。 

兒子13歲了,需要的東西也多。我們的家規是,凡是和學習有關的,絕不吝嗇。和學習無關,特別是網絡遊戲一類,必須上報總經理(我)民主審批,最後由董事長(妻)集中裁定。時間久了,實行起來難度頗大,常有越級申報,越權審批之類的行為,於是家庭會議一致決定,額外支出由兒子自己掙錢支付,同時明確,壓歲錢不在此例,因為不屬於勞動所得範疇。 

兒子決定送報,本地區的免費報紙,夾送好多廣告,每周兩次。 

上百份報紙連同廣告一起也有厚厚的一大摞,看著兒子推著小車頗有幾分吃力,我這個當爹的不免頓生惻隱之心,常常幫著他一起當起了“賣報的老行家”,妹妹也穿著滑輪鞋,無償鼎力相助。

  

兩個小家夥一絲不苟地挨家挨戶送著,嚴格按規定把報紙和廣告一起折疊整齊放在信箱裏,從不亂扔亂放。我跟在他們後麵,看著兩個歡快的身影,心裏也美美的。小孩子以勞動換取報酬不在於做多少,關鍵是態度和決心。 

幾個月過去了,兒子的賬戶裏多了二百來塊自己的錢。過去,兒子無財氣也粗,每件商品的價錢在他眼裏都是“so cheap!”,周末外出,快餐店是非去不可的。現在,隻要我不讚成的開銷,我隻要說,用你自己的錢吧,他就會認真的考慮一番了。聯想到朋友的孩子,過去午飯總是買外麵的,自從打工掙錢後,自帶午飯了,老爸問他為啥,回答說:“一客午餐要十塊錢呢,太貴了!” 

今年兒子過生日,希望買一個Wii,他主動提出自己投資一半,遊戲全家玩。考慮到他近來生活習慣等各方麵都有進步,學習也有長進,經董事會研究,同意了! 

做一個小廣告:Wii是我認為目前比較有益的電子遊戲,因為遊戲者不能坐著不動,你必須站著揮動手臂做出相應的動作來,屏幕上的人像才能按照指令活動。一個遊戲下來,手臂還酸了好一陣! 

自己的勞動所得,自然知道珍惜。如今女兒玩遊戲時,兒子會提醒妹妹,把控製器在手腕上栓好了,甩出去砸壞了,35bucks呢!或許,他沒有意識到,砸到42吋等離子電視屏幕上,那可不僅僅是35buck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