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硝煙的戰爭——看電視劇《雙麵膠》有感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07-08-14 10:43:03

 

我很少看電視劇,因為 喜歡小說《雙麵膠》所以根據原作改編的電視劇一出來,就先睹為快了。 

《雙麵膠》的故事沒有什麽新意,但作者六六卻寫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 

上海姑娘麗鵑嫁給了一個大學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的東北小夥子李亞平。亞平在父母來上海前是個標準的上海丈夫,對老婆噓寒問暖,端茶倒水,小夫妻親密無間,恩愛無比。但婆婆到來後,溫馨的小家生活開始發生質變。婆婆傳統思想嚴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響改造上海媳婦,這些思想與麗鵑現代的生活方式完全衝突,麗娟寸土不讓,婆媳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摩擦不斷升級,倆人變得水火不融……,故事以悲劇結束。 

《雙麵膠》的另一個名稱是《東北婆婆和上海媳婦的戰爭》,不過,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的導火線卻是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衝突。 

婆媳之爭在中國傳統老少同居的家庭中是個永恒的話題。中國傳統文化中,媳婦是家庭的附屬品,“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婆婆又便成了指使媳婦的主人,同時,兒子成了家,也還是屬於母親的私有物品。這些觀念與現代生活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在麗娟看來,丈夫是屬於自己的,兩人關係應該重於其它,所以要她無條件服從公公婆婆是很費勁的;公公婆婆認為兒子是屬於自己的,兒媳婦應該作為附帶品歸屬於大家庭,無論是兒子還是兒媳婦都應該“孝順父母”。這樣看,兩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爭奪的背後,顯露出中國傳統文化裏父母對子女的控製之愛和子女要求獨立之間的衝突。 

婆婆和兒媳婦之間的衝突包括了男權和女權的衝突(上海和東北的地域文化的差異),消費方式的衝突(個人成長曆史造成消費觀念截然不同),親情距離的衝突(是親兄弟明算帳,還是隻要有難就不分彼此)。

六六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對小說的名字解釋是:“男人就像雙麵膠一樣,把婆婆和媳婦兩個完全不搭界的人粘黏在一塊兒。一個家庭是否和諧,就要看這塊雙麵膠的量了。”不知道六六所說的“量”是什麽意思。我認為雙麵膠比喻得好,但好壞不在“量”,而在於用法是否正確。 

雙麵膠的作用是將一個物品依附於另一個物品之上,這兩件物品要有輕重主次之分。一幅畫(輕)可以用雙麵膠貼在牆(重)上。雙麵膠的量再多,也不可能把兩麵牆粘在一起。正像麗娟說的,這個家隻能有一個女主人!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一艘船也隻能有一個船長,即使沒有老人摻和的家庭,不也隻能有一個“家長”嗎?夫唱婦隨(或婦唱夫隨?)也就是這個道理。 

《雙麵膠》故事裏的成年兒子對父母無限依從(傳統的說法叫:孝順),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兒子全力照顧,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體現了“孝順老人”“愛護子女”等種種社會美德,但卻是一種控製和占有之“愛”,關係越水潑不進,越不允許其中的個體發展獨立人格。這種有毒而親密的“愛”使得關係中是非顛倒,變成父母若說“是”為“非”,那“是”就變成“非”。這種關係裏缺少屬於真正的愛的基本因素:個人發展的空間、對對方人格的尊重 亞平心中愛的天平已經完全傾向了父母一邊,凡是能讓父母高興的是,他就做,凡事會讓父母不高興的事,讓就不做,也不讓妻子做,甚至精心設計了一出奢華的浪漫劇,讓妻子受孕,目的隻是為了讓病重的父親能報上孫子。 

如果說,傳統的“孝”還有一點點值得發揚的話,作為政府和媒體卻不應該極力宣傳(許多地區還在不斷評選什麽“十大孝星”)。如果一個政府還要把老人的贍養一古腦的都推到下一輩人的身上,這個社會還如何向前發展?
 

想想就覺得無限悲哀。整個大中華民族,這麽多年來,人格的不獨立根深蒂固,甚至在可以看得到的未來,都不會有什麽大改觀,因為這種不獨立通過言傳身教,從小在我們的思維中生了根。“聽話” 是中國父母教育下一代的法寶,因為是父母的話,父母的話是對孩子的“愛”。但是,父母無視子女獨立的人格而強加的“愛”是有毒的,是會帶來窒息和死亡的。可悲的是,這一習俗卻長久受到社會推崇,根源是幾千年來,不獨立的人格才適應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對傳統的“孝”的反思,並不意味著子女拋棄對父母的關愛。現代的社會與其提倡孝,不如喚醒人類心中的愛。愛是平等的,不應為年齡、地位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別。但是傳統文化中卻沒有愛,儒家之仁愛非愛,隻是為了維護帝王統治,社會安定的道德說教。 

扯遠一點,前幾天有網友討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真理”的問題。個人認為中國文化缺乏誠信,忽視真理,原因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受“忠孝”製約過深——皇帝的聖旨就是真理,不容質疑;父母的言行至高無上,即使與真理相悖,也不能理論,甚至還要編一套謊話來“哄”他們,以“善意的謊言”來博取他們的開心。 

很難想像一個不敢麵對真理的社會如何前進。但願我們能從這一係列的反思中領悟些什麽。 

《雙麵膠》自從問世以來,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多數人把目光集中在婆媳關係上,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悲劇事實上也是對眼下中國社會製度的控訴:醫生不顧病人死活,一味和奸商勾結,推銷進口藥品,病人的治療要取決於家屬的經濟狀況。工廠倒閉,當官的變賣國家財產,卷款逃脫。難怪亞平的姐姐控訴道:“老人為國家幹了一輩子,到頭來沒有一個人關心,連看病的錢都沒有,這是什麽世道!” 

與小說相比,電視劇的結尾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原作中,麗娟被丈夫暴打致死,婆婆也變成了一個惡鬼:

“亞平的第一拳帶著氣憤卻還略有猶豫。亞平的母親在一旁,咬牙切齒地喊:‘使勁打!打死她!打不死她不鬆手!這個爛貨!捶死她!’亞平放開壓抑在胸中許久的怨氣,放開力氣,像建築工人砸石頭一樣放拳打下去,一拳又一拳。奶奶抱起孩子,邊抖邊捂住孩子的嘴,口中解氣地喊:‘打!打!打死這個女人!就是這個賤貨害了我們一家!打!’”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的幾位主要演員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扮演四位老人的潘虹、王華英、李明啟、馬恩然,他們的表演及其到位,人物刻畫準確,為該劇平添不少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