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07-08-08 19:11:39



北京時間 8 月 8 日晚,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慶祝活動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廣場上那塊巨大的奧運倒計時牌在提醒著過往的人群:再過整整三百六十五天, 2008 年 8 月 8 日,第 29 屆奧運會就要開幕了。

1984 年 7 月 29 日,一位叫許海峰的中國人,在洛杉磯普拉多射擊場一槍中的,為中國獲得了第一枚奧運會金牌。隨著許海峰的這一槍,中國沸騰了。報紙和電台傳播著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許海峰捅破了一層叫‘東亞病夫’的紙,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為他頒獎”,“一個積弱百年的大國,經曆了生死涅槃之後,這個東方巨人在 1984 年的洛杉磯宣布了自己的醒來。”從此,體育成為中國人實現“強國夢”的寄托。

有一位年屆古稀的老革命,自命為體育迷,卻對任何項目的門道一概稀裏糊塗,每逢轉播有中國參加的國際賽事,必端坐於電視機前,過程不看,專等升國旗奏國歌;若中國輸了,便要罵娘。這位老革命,有“燕人張翼德”一般可愛的性情,對他來說,體育比賽猶如戰場,要的便是將旗幟插上敵方陣地。

不錯,賽場如戰場。把戰旗插在敵方陣地上的戰士是真正的勇士,然而他身後卻有無數戰友的屍體。站在領獎台上的運動員也是王者,可很少有人去在意他們手中金牌的代價。

有人說,為國爭光是不算代價的。

那麽金牌真的能為國爭光嗎?

的確,在各種媒體的轟轟烈烈宣傳下,奧運金牌已經上升到與國家榮辱休戚相關的地位,奧運金牌能讓中國贏得世界的尊重成為新的神話。可是我們似乎忘了,體育隻代表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一個側麵,而並非全部。前蘇聯、前東德的奧運金牌數都大大超過西方國家,可是前蘇聯、前東德非但沒有贏得世界的尊重,反而自己土崩瓦解了。這個前車之鑒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麽呢?

一個國家贏得世界的尊重要靠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的提升要靠科學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點燃“奧運金牌”這股虛火,難道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嗎?我們固然盼望奪得更多的奧運金牌,但我們也應該明白:奧運金牌承受不起我們的強國夢。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該認真看看金牌的代價了。

據國家體委相關部門透露,雅典奧運會備戰4年,中國花費 200 億元。這次中國隊獲得 32 枚金牌,那麽每塊金牌的代價就是 6 億多元,這還不算那些默默無聞了一輩子,最後一身傷病甚至傷殘乃至失去生命的普通運動員!《中國體育報》報導,中國近三十萬退役運動員中,近 80% 在失業、受傷或貧困中掙紮。

這次北京奧運會的投資預算額為 350 億美元,是奧運史上破紀錄的最大規模投資。我搞不清 350 億美元是個什麽概念,還是看看 200 億人民幣能做什麽。我這裏有一組“過時”的數據:

希望工程自 1989 年 10 月實施以來,至 2004 年 15 年間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 22 億多元; 2004 年,中央財政投入的農村義務教育各類專項資金為 100 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開展 10 多年,使用資金約為 180 億元人民幣。而 10 多年來,中國用於體育的經費超過了 360 億元(《 2001-2010 奧運爭光計劃綱要》),足夠搞兩個載人飛船的項目。

為失學兒童修建一所希望小學的費用不過 20 萬元左右,而奪取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則要 近7 億元,用這筆錢可建造 3500 所希望小學。如果按每所小學 100 人計算,建造 3500 所希望小學,就能挽救 35 萬兒童避免成為文盲。打個不恰當比方:中國隊每拿一枚奧運金牌,就要付出 35 萬兒童失去受教育機會的代價。如果把備戰雅典奧運會的 200 億元用來辦教育,能夠修建 10 萬所希望小學,可以讓 1000 萬失學兒童上學讀書。

為什麽我們的官員一談起辦教育就抱怨沒有錢,可是《陝西日報》上有一篇題為“省體育事業成果豐碩”的報道,文中說:“借西部大開發及四城會的東風,我省擴建、改建了一批體育場館,全省各級政府共投資近 20 億元,擴大體育用地 6000 餘畝,其中省體育場等設施建設達到亞洲一流。”陝西是中國的貧困省,陝西是全國失學兒童比較嚴重的地區,而陝西省卻在沒有錢修建小學的同時,花 20 億元來修建亞洲一流的體育場館!

近年來中國向俄羅斯購買了不少先進武器,比如排水量 8000 噸“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每艘價格 4 億美元),“基洛級”常規動力潛艇(每艘價格 9000 萬美元), SU- 27 先進戰鬥機(每架價格 3500 萬美元)……。對比一下,中國為準備雅典奧運會, 4 年間花費 200 億人民幣,約合 25 億美元,這筆經費可以購買 6 艘導彈驅逐艦, 27 艘潛艇, 70 架先進戰鬥機。 200 億元已足夠組建一隻現代化的艦隊了,可以說備戰雅典奧運花的錢讓我們失去一隻現代化的艦隊!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頤和園,想起了北洋水師……

科技、教育、國防是立國之本。金牌至上是本末倒置,充其量隻能滿足某些人一是的意淫。金牌不能阻止小日本在釣魚島上撒野,金牌也無奈於美國佬蠻橫搜查“銀河號”,更是對別人蓄意轟炸我們的大使館無可奈何!

這樣看來,金牌至上唯一的好處就是鍛練身體了,可事實是, 中國體育欠缺平民性和公共性,與一般民眾世俗生活相脫離,“高處不勝寒”!把體育發展成是一種全國自上而下的金牌運動,每個體育組織、體育官員、運動員都把金牌的多少放在第一位,也許不久的將來,中國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運動了!

一方麵,中國花權利培養精英運動員,成了金牌大國;另一方麵,民眾身體素質卻在下降,成為體育小國。( 教育部體育司負責人透露,從 1985 年開始,中國進行的 4 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顯示,最近 20 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表現為學生肥胖率迅速增加,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為七成六,大學生高達八成三。同時,隨著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的持續增長,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卻在持續下降。)我們的體育,已經忘記增強大眾體質的本來宗旨,變成一部爭奪奧運金牌的機器

對比加拿大,也許是吸取了蒙特利爾奧運會的教訓,如今政府並不花錢大搞競技體育(欒菊傑代表加拿大參加奧運,還要自己籌集資金),民眾卻熱衷體育鍛煉,雖然是金牌小國,但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體育大國。加拿大在冬奧會上的滑雪冠軍,都不是專業運動員,這樣的金牌才有真正的含金量。

前一陣說起劉翔的營養餐,有網友給我留言說,“ 子曰: 民無信則不立, 這裏說的是信仰, 也是一種精神。奧運的金牌, 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精神動力,這份精神財富,可能是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的。”如果一塊金牌真的有那麽大的魔力就好了,看看如今國內金錢至上,信仰危機,道德淪喪,還真不如把這筆錢用來縮小貧富差距,先解決了溫飽,再奢談精神吧。自中國女排得冠之後,二十多年來我們信仰提高了?精神更高尚了?不管是信仰還是精神都要靠教育,不客氣的說金牌隻是興奮劑。

08 年的奧運進入了倒計時,我們有沒有勇氣在天安門廣場再立一個倒計時牌:再過 3650 天(十年!),讓 全中國所有孩子都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

政府應該清醒了,要全力以赴辦的應該是教育,一切為教育,一切為孩子。要捐款的不是教育,而是競技體育。金牌的狂熱者們,你們願意為金牌運動員喝 2000 元一碗的湯捐款嗎?

還有一個說法,奧運為政府做廣告,吸引投資。如今中國又再次成為西方資本家冒險樂園,世界工廠。洋人在中國破壞環境,掠奪資源……

美國人的奧運能盈利,就我們的管理水平和機製不一定能盈利,況且,中國奧運官員說了,錢不夠,政府保證投,盈利了,捐給國際奧委會。這些官僚想沒想過我們領不到工資的農民工和磚窯裏的孩子?

公平的說,金牌至上,利益第一已成了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但發展中和貧困國家把與國力不相稱的力量投到爭奪金牌上是萬萬不可取的。現代競技體育和奧運都違背了奧林匹克的初衷,在“更高、更快、更強”的幌子下不擇手段地追逐金牌,充滿了肮髒的政治遊戲和金錢交易。賭博,黑哨,毒品已經把運動場搞得烏煙瘴氣了。我們忘記了奧運還有一個格言: 1908 年第四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行期間,於七月九日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奧運會的宗教儀式時,由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主教主持講道,他使用了一句話:“奧林匹克運動會最主要的意義重在參加,而非獲勝,正如人生的真蹄,不是在乎征服他人,而在乎自我的努力及奮鬥有方。”(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

金牌至上可以休矣!少一塊金牌,就少一個桑蘭,少一個王燕,多一個讀書的孩子,我們的民族就多一份希望!

可惡的奧運工程!可悲的希望工程!可憐的孩子們!

我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