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上海話有罪,說普通話代表進步?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07-05-12 17:14:06


這兩天壇子裏忽然冒出不少上海話,吳儂軟語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幸虧這網絡是虛幻的,否則這些正宗的和大興的上海人哪敢這麽“囂張”?就算磚頭砸不死你,吐沫星子也能淹死你!別忘了,上海人的一大罪狀就是碰到一起不說普通話,嘰裏呱啦旁若無人地說他們的鳥語。

我也算是半個上海人,上海話說不好,但是我堅決支持上海人說上海話!

那些責備上海人不說普通話的人問問自己,你碰見老鄉的時候說普通話了嗎?北京人在一塊兒說的是普通話嗎?東北人說的是普通話嗎?四川人說的是普通話嗎?廣東人說的是普通話嗎?……

普通話實際上是一種人為規定的語言,諾大一個中國,其實也隻有播音員說真正的普通話。日常生活中有誰把zh、 ch、 sh、 z、 c、 s 和in、 ing分得那麽仔細呢?“重新” 是 chongxin,是congxin,或是congxing,還是chongxing?糊塗了吧?普通話容得下許許多多的同音字,為什麽把翹不翹舌,前後鼻音規定的那麽死板呢?普通話的這種刻板的規定客觀上妨礙了普通話的推廣,對海外漢語教學尤為不利,不過這是另一個學術話題了。

當然,該區分的就要區分,比如漢語中太多的同音字就不利於交流,尤其對現代人機對話造成了困難。有的南方方言不分N和 L(男、藍),或缺少某些輔音,如上海話很少有H音(黃、王不分,喝茶為吃茶,害人為愛人)。其實普通話的發音更為簡化,同音字遠遠多於大多數的方言。例如,“南”和“難”在上海話中是不同的,而在唐代它們一個發/nan/,另一個發/nam/。再如“期、欺、七、妻、棲”等在吳語中也是異音字。

其實當初以北方方言為標準製定普通話也屬偶然。一九一三年,中國各省代表在北京開會,討論國語(也就是後來的普通話)的標準問題。與會的南北方的代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北方代表堅持以北方話為基礎,南方代表則堅決反對,理由是北方話中喪失了太多的傳統語音,簡化得太厲害,而這些音仍保留在南方各方言中。雙方僵持不下。一位江蘇代表說了一句:“黃包車”,被一位北方代表誤聽為“王八蛋”,卷起袖子就要動手,這位南方代表憤然離場,再也沒有回來。後來大會隻得靠投票表決,北方話代表人多勢眾,取得了勝利。

不錯,普通以北方話為基礎有很多優越性,比如中國70%的人講著某種形式的北方話。可是從曆史演變來看,南方各方言才是中國“國語”的代表。廣東話曾被比喻為中國語言的活化石。例如廣東話中“吃”為“食”,“走”為“行”;吳語中的“哉、弗、吾、勿”等都是古語的再現。所以用吳語讀唐詩,抑揚頓措,十分富於音樂感。我國古代稱作詩為“吟”詩,按某一韻律作詩稱為“唱和”,說明“詩”和“歌”的密切關係。相比之下,用語音係統已大大萎縮的普通話讀唐詩就乏味多了,隻能通過字形體會意思。

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客觀上是便宜了北方人,所以盡管北京人湊在一起滿嘴的京片子,卻沒人指責他們不說普通話。可是上海人卻不行,你一說上海話,就是傲慢,無理,旁若無人。占了便宜的人還要指責別人,不是豈有此理麽!

這種雙重標準是誰製定的呢?

以我之見,用這種雙重標準指責上海人,一聽到上海話就煩的心理正是出於自卑、無知和底氣不足。上海人不會強迫別人說上海話,上海人常常說洋涇浜的普通話而不願意聽別人說不地道的上海話。不錯,上海人過去曾經對不會說上海話的缺乏包容,可是如今上海已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容納了四麵八方,五湖四海的人,上海話早已在公共場所淡化了。上海的進步也體現在於接受了普通話,盡管上海人之間還是操著軟軟糯糯的上海話。

如果說普通話代表進步,那麽是不是所有地球人都應該說地球普通話——英語啊?在國外的同胞們,咱們碰在一塊還不是說中國話嗎?雖然是南腔北調的洋涇浜普通話,有誰說蠻語啊?我倒是碰見那麽少數 “上等、進步” 的中國人,開口必是英文,美其名曰“工作需要一直說英文,中國話都忘了” 。但願這些人還沒忘記自己的爹娘是中國人!(美國一公司規定辦公室中隻能說英語,結果招來官司,被指種族歧視,遭罰款。)

當然,聚會上大聲喧嘩,旁若無人地隻說自己小圈子能聽得懂的話是中國人的通病,請不要僅僅指責上海人,大家共勉吧。

上海寧,阿拉就篤篤定定講上海閑話,又那能啦?儂講是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