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淑女,還是蕩婦?
文章來源: 老土他炕上的2007-09-14 16:55:01
第一次讀《如焉》是在今年4月底,那天上午老土從國內出差回來,晚上我飛美國,出門前,他遞給我一本書. 想來兩個人從一見鍾情到結婚,在一起過了20年,他給我的禮物大多是書了.於是笑著對老土說:”幹嗎?又要給俺洗腦了?俺這輩子算是完了,從17歲就跟你混,讓你教的一點正經也沒有,把俺培養成狐狸精還不夠,真要變成白骨精你才高興啊?” 老土回答:” 這話得倒過來說,最慘的其實是我呀,被你這小花蛇纏了半輩子,還說呢.不過這書你一定會喜歡的,感覺好多地方寫的非常像你和你網上的那些姐妹,典型的中國知識女性,大多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有空讀一讀吧.”

我接過書一看是《如焉》…

小說由兩條主線構成:一是以衛老師為中心的達摩、毛子等幾位“青馬”成員對中國當代幾個重大曆史事件的剖析以及他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的生活與思想的變化。
二是茹嫣與副市長梁晉生的一場愛情。
從美國回來後,曾與娜姐簡單地談起過一點感想,這篇文拖了這麽久,實在是難於下筆,畢竟自己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轟轟烈烈的年代,至於那些諸如此類的文字,總覺得它們太過理性,所以在此還是熱衷於談論情感問題吧.

在飛機上,一口氣讀了幾個小時,讓我廢寢的是:我真的在書中看到了我身邊的每一個好友!如焉是小說中女主人公茹嫣的網名,”她的嫻靜平和中,其實隱含著她自己或許都沒覺察到的高傲與自尊,” “如嫣不像許多中年女人那樣自卑…當滿天下成功的男人,都能輕易贏得各類女性的芳心時,其中有一個人,違反這種規律,你就得保持一點警惕,這也是一種高傲與自尊,”

曾看到杜姐在談論中年女人的情感問題,我想在此書中能得到一些啟示吧,不管每個人的婚姻幸福與否,畢竟在一起走過了這麽多年,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再接受一個男人了.就像如嫣一樣,常常有種突如其來的虛無感,無端的就消沉了,覺得人生無常,意義何在?心境中那種深藏的悲涼,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源於此了.

如嫣具有現代色彩的人道情懷和古典意味的仕女情結, 古典的雅致細膩和現代的網絡技術讓如焉找回自己丟失已久的自我,同時也讓如焉成為現實世界的失敗者, 看過一篇評述,對如焉這個書名做了比較深層意義的剖析, 在文言文裏,“如”可以作“往、到”理解,而“焉”則可以作“哪裏”理解。

茹嫣愛梁晉生,愛得徹底,愛得絕望,然而世俗的嫉妒與恐懼讓彼此愛戀著的兩個人最終沒能走進婚姻的殿堂,他們都已過不惑之年,對人生對情感的態度足夠沉穩踏實,但他們卻無緣相儒以沫攜手共度餘年.愛還是走到了盡頭.

“其實你們幾個跟如嫣都是難得的好女人,”出門的時候老土對我說.我不知道好女人究竟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反正這麽多年自己打心眼裏崇拜老土,盡管有時對他的過於武斷恨之入骨,但至少明白了婚姻的本質之一是服從,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別人容易,盡管有時這很痛苦,是否認命,我想應該全在於個人的悟性吧.

“是淑女,還是蕩婦?這個哈姆雷特似的問題,竟然是可以這樣便捷就解開的,她(如嫣)覺得自己當然還是一個淑女,同時也是一個純真可愛的蕩婦。每一個淑女身上,同時還有一個蕩婦,每一個蕩婦呢,也都可以做一個淑女的。隻要有愛。”


-----------------------------------------------------------

今天下午在MSN上碰到雲林,她問我為什麽寫這麽少,說實在的,我寫不下去,4月份跟娜姐約定讀完這本書後一定談談彼此的感受,沒想到一拖竟然過了4個月,一個原因是工作忙,但主要的是找不到合適的角度來談如焉,索性寫多少貼多少了,主要是想跟大家交流感想.
現在把幾個好友的跟貼加進來,充實一下這篇寫不下去的讀後感吧

酷寶寶:  這篇評論,真格的使我感到耳目一新!看過不少對《如焉》的評價,應該說,都很正經,都是從社會的、大環境的角度來剖析人物。像村長這樣,從“我”出發,由茹嫣而引出女人、尤其是一個有教養的中年婦人的感情問題,很有看頭,也很有說頭。
我以為,淑女也好,蕩婦也罷,隻要是人,就有感情需求,這是人性的使然。每個人看小說,都有自己的眼光和角度。我的看法是,作者寫了茹嫣,著墨點在於她的人性。因為,在幾十年的病態教育之後,像茹嫣這樣的正常女人,倒變成了稀有物。她出於人性而所發的文章,為周圍所不容;她出於人性而所發生的愛情,以失敗為告終。
村長的看法,是隻要有愛,蕩婦跟淑女可以互轉;我的意見是,隻要每人多一點人性,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就跟茹嫣一樣。

回複酷寶寶+杜姐姐的評論:
多謝!的確有關評論已經很多了,司令好厲害,一下子就把俺看透了,每個人看問題角度不同,“如”可以作“往、到”理解,而“焉”則可以作“哪裏”理解。從全書的意蘊來看,這部小說在提醒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哪裏去?這個問題既具有形而上的終極色彩,也具有形而下的意義。小說中的人物以他們的行為和思考告訴我們:他們的確在思考這個嚴肅而無可回避的問題。我想我們生活在國外,其實已經是逃避主義者了,至少我不喜歡嚴肅的話題,所以自然把這個問題引申到情感和女人的主題,我也就這點出息了,嗬嗬.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如嫣的愛並不徹底,她相愛的前期很唯美,並沒有把梁晉生作為市長對待,不過是個男人而已,可後來她卻希望通過市長伸張正義,把政治,世俗的東西摻合到愛情裏麵,最終讓心理虛偽,嫉妒心極強的江曉力得逞,自己成了LOSER,讓人很痛心.結尾她把梁晉生的衣服送給收破爛的人,我覺得有點阿Q精神,這段刻骨銘心的愛能就那麽送掉嗎?
她選擇了從現實生活回到的網絡世界,也算是一種逃避吧...
我不喜歡那個有理性的如嫣,喜歡她回歸真我"淑女和蕩婦"的狀態.

酷寶寶:  在國內,的確是有一些人在私下思考,很不容易。我們確是逃避者:既不想麵對,也無意於抗爭,隻想離得遠遠的。但哪怕是身處國外的文學城,也非靜土。一些稍稍敏感的話題,就會遭來口誅筆伐。因而,還是像你一樣,從女人的角度來看茹嫣,這樣,免得私人博克變為戰場。
其實我認為茹嫣無非是一個很正常的溫情女人。她得益於父親的身份地位,因而沒有受到平常中國人所受的物質之苦;她又得益以於一個知性而高雅的媽媽,受到了中國古典和西方文化的薰陶,比之受謊言和鬥爭教育長大的同齡人,她顯示了不同尋常的真情、真性和真心。我想,如果教育是正常的,環境是溫馨的,物質是豐富的,那麽茹嫣就像大海裏的一滴水,再平常不過了。但因為周圍的人的多是虛偽的、冷酷的、世俗的,所以她必定要被當作異類,遭到周遭人的責備,也必然要敗在那個江曉力手裏。看江曉力有多冷血!看現在國內的成功者,多是江曉力之流!這樣的人物,被人們追捧,趨之若鶩!如果茹嫣這樣的女子在國內隨處可見,那我們就不用逃避,趕緊回到母親的懷抱,不用號召,去自然而然地建設“和諧社會”了。
茹嫣的理性,是舊式知識婦女的外衣,以區別於其他婦女的直白和大膽。她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時時刻刻的在控製自己的感情。由於跟她是同齡人,我深刻理解。要她超越四十幾年的自己,非常之難。因此,才會有了她同梁晉生的歡愉之後,有了懷疑自己是蕩婦的自省。聽說作者寫茹嫣,是以他的愛妻為藍本的。我想,作者以及他的妻子,畢竟要大你十幾甚至二十幾歲,所以在理念上必有許多不同之處。作者的妻子,恐怕是極其內斂和自控的,所以作者要加上自省的那些話語。而作為六十年代的生人,你喜歡那個歸真的茹嫣,是一點兒都不奇怪的。
不要嫌我老古董,我是喜歡理性的茹嫣的。我不能超越我自己,我是被非常非常古董的舊式婦女培養大的,哈哈哈。

阿蘭:淑與野集一身的女人才不乏味~
曾有悶燒這個詞,該是針對淑女說的吧。 悶燒的淑女。 悶燒是淑女把內心的 燒--內心的火和激情表達出來的方式,不那麽直截了當,可還是要衣袂飄飄衣袂飄飄地把那份野性表達出來,更讓人回味無窮,即是偶然看一眼,也就忘不了了~

 阿尤:該淑就淑,該蕩就蕩~~~

吃書記:俺感覺一個真正的女人就應該是淑和蕩兩者皆有用土村話說叫爺們圍這娘們轉那才叫昧力四色那哈哈哈俺認為應該把淑女和蕩婦統稱為熟女女人要是變成為熟女拉那算你這輩子沒有白當回女人會性福的一塌糊塗地

 飄姐:對於一個女人淑女也好蕩婦也罷其實都不是自己給的評價而是別人眼中的就一個真實的自己來說某些時候這淑女不見得是有點例如你麵對無賴或潑婦某些時候這蕩婦不見得是缺點例如即興的“琴詩書畫” 。。。。。。

LANCHAN:婚姻中隻要有愛,服從其實就是一種享受;如果婚姻中沒有了愛,那麽服從便是一種無奈。女人,無論是享受著還是無奈著,在婚姻中泡著的女人,自然是有著能使自己既為"淑女“又為“蕩婦"的“悟性”。理性的"淑女和蕩婦"便稱之“熟女”了,使一個“熟女”變得完美的前提必須是一個經曆著婚姻的“熟女”,她的前一半是她父母教出來的,那後一半則是她的男人寵出來的。

卡卡:最 稀 飯 蘭 兒 的 見 解 -淑與野集一身的女人才不乏味~ 額 感 覺 這 世 界 上 能 讓 男 人 不乏味的 女 人 真 的 狠 少 ﹗ 不 是 因 為 女 人乏味, 而 是 不乏味的 女 人 太 多 ﹗ 正 真 乏味的 臭 男 人 們 挑 花 眼 料 ﹗

GLIDER:淑女和蕩婦是女人的兩個方麵。拿捏得好者乃上品女子也~ 悶燒是個很形象的好詞。挺靠譜~ 再衍生一下,每一個男人婆,也都可以做一個淑女的。隻要有愛。~~

飛雪:這裏的"蕩婦",應該不是貶義的"濫情",而是女人對於自己情感與人性的大膽追求,隻要在愛的前提下,隻要拿捏得當,這種女人的淑雅與知性,猶如一道瑰麗的風景,燦然奪目。。。作為一個女人,無論婚姻的幸與不幸,無論她的宿命如何,是否有一個心靈的"蜜"室,一個情感的歸宿?捫心自問,作為女人,活這一回兒,是否值? 是否下輩子還要做女人? 一個淑雅而知性的女人,則是真正的女人!

衣姐:讀了這本書,越發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悲劇。對於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我們這一代人,正如書裏所說: “我們連自己個人的情緒記憶,都附著在一種無處不在水銀瀉地般的意識形態文化上了。我們竟然沒有我們自己的純正的潔淨的文化載體,來記錄下我們的生命。沒有,真是一點都沒有,幹幹淨淨啊。”
“你們在唱的時候,已經將音樂的能指和所指分裂了,借別人的杯酒,澆自己塊壘而已。” 看到這裏,我真想哭!與我們的美好青春聯係在一起的音樂和歌曲竟無一不是歌功頌德的禦用品! 我也看了前麵的評論部分。對傅國湧的評論我不敢苟同,不是因為這部小說,而是因為他對同時期其他作家的評論有失公道。 我認為作家寫書可以有多種形式,可以是思想型的,好像胡發雲的幾部作品,如焉,以及過去的“老海失蹤”、“死於合唱”(這兩部我以前都看過);也可以是純粹的講故事,以故事本身來揭示和啟示生活的本質,比如畢飛宇的“玉米”、“平原”,比如餘華的“活著”……把故事講好了,在掩卷之餘能夠引人思考,這也是很不容易的。這位評論者不見得要大家一蜂窩地都像胡發雲這樣寫類似的思想型小說吧?果真如此的話,那又是另一個悲劇了。

常浩德:去網上找了這本書來瀏覽了一遍。總體感覺4個字:令人失望。 一本書寫的這樣空空蕩蕩,恐怕也隻有中國大陸的作家才能做到。 給我的感覺就是作者抑或不知所雲,抑或難以明言。不能寫而且不敢寫,卻又要寫。結果隻能如此。我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