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藝術欣賞
文章來源: 喝白開水健康2009-01-02 20:42:03

最近幾年,我家收藏了不少畫, 因 為家裏凡有空白的牆麵,都已經掛滿了從世界各地稍回的各種我們自己喜歡的畫。剛才去數了一下,竟然有 56 個大小不等的鏡框掛在牆上,還沒有算地下室房間裏的那些東東。 就主人房的洗手間裏,還掛了 5 幅,當然,那種鏡框比走廊裏的要小一點。因大部分鏡框都鑲有玻璃,沒法照相,也就沒法都貼上來與大家分享。抱歉!

每次有客人來家,我們一定會帶他們走一圈,參觀一下。聽到讚美的話,心裏樂滋滋的。不少人稱為我家成博物館了, ( 那是吹牛的 ) ,別信就對了。

05年 ,國內有個代表團來訪,到家裏來作客,看了我們的畫,他說,嗯,你這房子不咋的,這兩幅畫比你這房子還值錢,當時沒有反應,因為我們又不賣,值錢不值錢對我們沒有什麽意義,但心裏頭是美滋滋的,因為我們撿到了好東西。嘻嘻。

本人雖然尊重藝術,但是個外行,由於老公走遍了世界各地,他對各個國家的文化,政治,曆史比我了解,因此,潛移默化的也了解了一點點。

對藝術品的欣賞,需要有政治和經濟作基礎。

記得本人從19 75 年開始,在北京經常帶外國代表團參觀訪問,他們臨走之前,少不了帶他們去北京的榮寶齋,友誼商店,工藝美術館等幾個地方。那個時候沒幾個外國代表團來華,即使來了,也是戒備森嚴,老外也很聽話,規規矩矩的到那些指定的地方去采購,他們買的最多的都是些中國畫,地毯,絲綢,工藝品之類。

那個時候,我們的工資很低,還沒有到欣賞藝術品的階段,即使喜歡,也不能表示,因為那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在那個政治氣氛白色恐怖的年代,誰也不想惹麻煩。即使再漂亮的東西,在我們的眼裏,就是那麽回事,潛意識裏,盡量的遠離那些是非。

記得, 78 年去了歐洲,老外請我們到他們家中作客,為了顯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中國人的友好,也想顯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把他們從中國掏來的寶貝,如名畫,地毯,古董,工藝品等,拿出來讓我們欣賞。說實話,我們都沒有欣賞能力,也不想有欣賞能力,每次看過之後,心想,這老外對那些又不能當飯吃的東西怎麽那麽感興趣?為了禮貌,必須裝的很有興趣的那子,哇,真漂亮,問他們怎麽搞到的呀? 其實隻是想敷衍一下。但他們一般都會津津樂道的告訴我們,有的是 49 年以前在中國傳教時帶回的,有的說是從香港,台灣,東南亞買來的。聽了之後,最多感歎一下, FLAT 一下他們的品味,但從我們的內心深處,根本沒明白,它們好在哪兒?為了保持革命的本色,尤其在國外,更不能被人說是染上了小資產階級思想,被洋人的東西所迷惑。所以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也找到了平衡點。

現在想想,真可惜當時失去了那麽多學習良機。隻記得,我們隻關心哪兒有便宜的電器,什麽組合音響,冰箱,電視機之類的。隻要大家關心的事,沒問題的。如你想與眾不同,你就等著挨批吧。你想,誰願意自找麻煩,再說我們每家人的家裏都等著我們把幾大件帶回去呢。當時我們的價值觀與老外的完全不一樣。我們喜歡新式的家具,那怕是塑料製品,老外喜歡古的。就我家為例,父母有一套好好的祖傳家具,光是那張床,整個紅樓夢的故事都雕刻在那張床的木架上,我們南方人稱之為涼床,文革中,他們非說是封資修的產物,硬生生的給劈了,當廢品給賣了。當時反正不懂,也不心疼。現在想想,後悔的直跺腳。但也晚了。

我對名畫至今還是外行,一般隻買我自己看著喜歡的。記得那年,好像是 1999 年吧,在北京蟠家園的古董市場裏溜圈,後來又轉到天橋那兒的一個畫廊,看了一幅群仙祝壽,我特別的喜歡,那位畫家說, ( 她本人在看店 ) ,這畫已經有主了,她可以重新給我們畫一幅。這也好,講好了價錢, $500 美刀,因為她說需要一星期時間畫完,我們想也應該的,就答應了。 那個時候的美元在市場上能換到 1 比 10 。拿到這幅畫時,我如獲珍寶,開心的不得了,至今還是我的最愛。 可是,那位國內來的老兄說,這畫,根本不值錢,隻是普通的工筆畫而已,潑了我一頭冷水。喔嗬嗬,幸虧我不賣畫,否則又虧本了。

對那個畫家,至今我們還很懷念,幾次回北京,都想找她,去了天橋那兒的畫廊,說已經搬家了,找到絲綢店的樓下,那裏的又人說可能搬去陶然亭了,至今沒找到。對她,也許是得到了喜歡的東西,很自然的心存了一份感激之情。

上幾幅沒有玻璃框的畫,讓大家見笑了。





婚禮,很喜慶,專門請人畫的

印度畫, GANESH ,佛教的前輩。


非洲一個部落的民間生活


 

 群仙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