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點飲食習慣
文章來源: 杏林香雪2007-02-22 03:56:37

2003年的SARS過後, 我回國去, 許多朋友談起吃野生動物都臉色蒼白, 其中有幾位是在醫院裏和討命鬼SARS握過手的, 此後幾年回國再也沒聽說過誰談起吃野味.  可是幾禮拜前回去, 又有朋友邀請吃野味, 被我拒絕.  看來當年那場惡夢來得快, 去的快, 忘得也快 !
每個國家和地區, 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 這些飲食習慣也隨著經濟條件和自然資源條件而改變. 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廣州的經濟才好轉幾年, 許多人就已經對吃肉感到厭煩, 開始偏向吃雞翅鴨掌之類的, 後來又轉向狗蛇類, 再後來便熱衷於野生動物.  其實有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好吃, 對某些人看上去就馬上食欲減退的東西, 也許對某些人那是很好吃的東西, 比如象抜蚌, 以前回國喝過它的湯, 不知是什麽樣的, 幾年前在台北第一次看到它的整個形像後我幾乎要嘔吐.

十幾天前回歐洲的那天中午朋友請吃鮑魚
 燕窩, 和海馬湯,  他買的單,出來後那位朋友被我澆了一盆冷水, 我告訴他我吃不出感覺, 我是歐洲回來的農民,你倒不如請我吃一碗稀飯或玉米羹更有味道.  他說我在歐洲是活得土得掉渣, 沒救了 !

法國人也吃一些我們不吃的動物
, 比如野鹿, 野豬, 鴕鳥, 在普通的飯館裏就很常見.  至於吃罕見的野生動物在西歐某些很狹窄的醉生夢死上流社會圈子內也不少見, 甚至是通過非法的途徑從非洲走私野生動物到歐洲供食用, 當然他們很保命, 走私來的野生動物都先請獸醫靜悄悄地檢查過再吃. 可見在一定的特殊經濟條件下吃一些離奇古怪的東西並不隻是中國人的愛好, 不過這些吃野生動物的人都保持秘密, 不敢象中國人那樣大張旗鼓, 生怕別人不知道.

聞名於世的法國肥鵝肝是通過很殘忍野蠻的喂養途徑得來的
, 不明白為什麽那麽多人喜歡它, 我覺得不如一塊番薯好吃, 在法國飯館吃飯, 我盤裏的哪一塊經常是沒動的. 不是因為我反對肥鵝的喂養方式, 而是一來我覺得沒吸引力, 二來我把它看成一塊脂肪肝, 怎麽能引起食欲呢 ?

不管吃什麽
, 一個是要尊重自然界和野生動物界, 一個是要保證飲食衛生習慣, 小的象寄生蟲, 罕見微生物, 大的象SARS之類的災難, 再是要自己真的覺得好吃才吃, 不要因為它罕見昂貴就以為吃了才有品位.

想起古哲學家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 av. J. C. in  Arpinum - Arpino) 的名言 : 吃是為了活著, 活著並不是為了吃.Il faut manger pour vivre, non vivre pour ma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