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歌
文章來源: 夢縈徽州2006-06-22 14:57:08
  安徽地處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過渡地帶,從語言、習俗到氣候都帶有這種過渡性,因而安徽民歌帶有南北風格共存互動與兼容並蓄的特點,這種複雜性又使得它更加奧妙無窮,豐富多彩。按照地域風格,一般把安徽民歌劃分成五個區。皖南民歌優美抒情,皖西民歌高亢嘹亮,皖北民歌粗獷樸實,皖東民歌風趣幽默,而江淮民歌則具有南北混合的色彩。安徽民歌的體裁,可以大體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號子在勞動時唱,有打夯、打樁、車水、打場、挑水等號子。安徽流行的小調很多,除了全國流行的《孟薑女》、《四季調》等民歌外,安徽特有的小調知名的如《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摘石榴》,《對花》、《五更調》,《十二條毛巾》等。民歌來源於地方生活,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深受人民喜愛。民歌是組成地方戲劇、舞蹈的要素。優秀的民歌可以不脛而走,傳遍五洲四海,因而是音樂創作的基本素材和作曲家們的靈感源泉。《鳳陽花鼓》民國以來多次被作曲家改編而成為流行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茉莉花》、《摘石榴》、《對花》、《王三姐趕集》等,不僅是膾炙人口的民歌,有的還被改編為優美的器樂曲而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