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源:世界憲政潮流——各國憲法比較
文章來源: 萬家述評2011-12-13 14:10:03

         

  潮流啟示錄

  ——獻給讀者的肺腑之言

  一、從十八個問題看世界憲政潮流所向

  中國向何處去?這是我和讀者朋友共同關心的問題。

  被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共同尊崇的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要進行政治體製改革,不能不順應世界憲政潮流;而要明確世界憲政潮流之所向,不能不對中外各國憲法進行比較研究。

  筆者有幸根據中國青島出版社1997年版《世界憲法全書》所載中國和其他110個國家的憲法進行比較研究,頗有收獲。很願選擇部分成果,與海內外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究竟什麽是憲政潮流?這雖然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卻是可以推算出來的一種發展趨勢。我選取了十八個問題進行考察,以110個國家為基數,計算相關國家所占的比重(%),主流便一目了然——

  (1)56%的國家憲法規定有公民投票;

  (2)66%的國家憲法規定了法官的獨立性;

  (3)67%的國家設有憲法監督機構;

  (4)69%的國家承認或不禁止雙重國籍;

  (5)69%的國家元首為總統;

  (6)71%的國家元首兼任軍隊統帥;

  (7)74%的國家憲法無序言;

  (8)75%的國家實行地方自治;

  (9)76%的國家議會(或代表機構)實行直接選舉;

  (10)85%的國家不把個人名字寫進憲法;

  (11)87%的國家不把任何主義名稱寫進憲法;

  (12)91%的國家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活動自由;

  (13)91%的國家憲法對新聞出版自由有保障條款;

  (14)94%的國家實行三權分立;

  (15)95%的國家實行公開化;

  (16)95%的國家不承認任何政黨有政治特權;

  (17)98%的國家憲法保障人權;

  (18)99%的國家憲法無專政條款。

  如果說,大多數國家在前述十八個問題上的憲法取向(詳情見書後所附統計表),反映了世界憲政潮流的話,我們可以說:2004年3月中國人代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中增加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初步順應了世界憲政潮流;而其他問題上,則顯示了中國憲法與世界憲政潮流之間的差距以及中國憲政改革前進的大方向。

  二、以憲政潮流為鏡,評估優劣

  世界憲政潮流發端於十七世紀英國,成熟於十八世紀的美國與歐洲,流行已數百年。憲政潮流的四大基本原則——三權分立、多黨競爭、直接選舉、新聞自由,在國際社會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判斷政治體製優劣進退的一麵鏡子。

  不是嗎?上個世紀莫斯科兩度易幟——1917年升起了紅旗,1991年8月22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布命令,用曆史上的俄羅斯旗幟(白、蘭、紅三色旗)取代了鐮刀斧頭紅旗,重新作為俄羅斯的國旗。對此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判。而用世界憲政潮流的四大基本原則來對照,就一清二楚了。

  1、布爾什維克先後消滅了孟什維克、立憲民主黨、社會革命黨和左派社會革命黨,從1921年開始,俄羅斯由多黨製變為黨外無黨的一黨製國家,顯然是曆史的倒退。

  2、1917年以後的俄羅斯政權同分權製衡的憲政原則背道而馳,經曆了由“一切權力歸蘇維埃”、“一切權力歸布爾什維克”到“一切權力歸黨的總書記”的發展,形成了高度集權專製,紅色恐怖籠罩全境。僅1935—1941年這六年多就有2000萬人遭受政治迫害,其中700萬人被槍決,平均每年殺100多萬人。

  3、雖然前蘇聯憲法載有普遍平等直接選舉製,但實際上候選人均由執政黨指定,然後交給選民去按等額投票,未列入候選人名單的人根本無法當選。選舉成了年複一年、幾十年如一日的愚民鬧劇。

  4、前蘇聯無新聞自由是舉世皆知的,以致於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下台之後,隻能靠收聽美國之音來了解新聞,這就是對否定憲政原則的絕妙諷刺。

  蘇俄反憲政潮流七十餘年,終於陷入了天怒人怨的汪洋大海。最後時刻,蘇共中央通過前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等高官在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試圖挽救危局。然而,廣大人民群眾害怕重新回到那種一黨一派壟斷政權、草菅人命、控製選舉、扼殺新聞自由的恐怖生活中去,因而都不支持“8?19”政變,政變三天就失敗了。廣大公民和他們的代表唾棄了反憲政潮流的政治體製,以致於共產黨員占最大比例的蘇聯最高蘇維埃1991年8月29日緊急會議以283票讚成、29票反對和52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停止蘇聯共產黨在蘇聯全境的活動。曆史終於宣告,1991年三色旗在俄羅斯重新升起,是順應世界憲政潮流的進步之舉。

  循此思想方法,我們也就不難評估那個時代的東歐劇變,新世紀以來的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事變,以及未來還可能發生的此類事變。所以說,以憲政潮流為鏡,可以幫助我們識別曆史變遷。

  三、以憲政潮流為標,規劃進取

  無論在中國還是前蘇聯、東歐各國,對政治體製改革的必要性的認識,都提到了相當的高度——“不改革,就會亡黨亡國”。但是究竟如何改,以什麽為參照係,對未來新的政治體製應當怎樣設計和建設,則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大問題。

  具體而言,中國要實行什麽樣的政治製度?據2004年9月16日人民日報載,一位大人物說,關鍵在於它要“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沃土是什麽?誰都知道,就是封建帝製嘛!中國是全球曆史上帝製最發達的國家,誰要以“皇帝”為題材做博士論文,非到中國考察不可。然而,封建專製主義沃土,並非中華民族的榮耀,恰恰是中國長期落後的政治原因。誰對稱孤道寡感興趣,就讓他去沾沾自喜吧。這也許是某些人強調“特殊國情”的潛台詞。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決不喜歡帝製的陰影。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製度永遠隻能植根於過去幾千年的落後慣性,那怎麽能實現後來居上?那還談什麽國民革命、社會變革和“與時俱進”?袁世凱稱帝和張勳複辟豈不是也有點道理?

  顯然,後進國家的政治現代化,隻能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智慧結晶,像90%以上的國家那樣,走分權製衡而不是集權專製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認識世界憲政潮流,對我們啟示多多。再譬如說,當今世界七成以上的大國實行聯邦製,非聯邦製國家七成以上實行地方自治,這對於中國國家結構的設計也頗有借鑒作用。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目前,許多人除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自治概念,並不知還有一般的地方自治,借鑒絕大多數國家在這方麵的豐富經驗,認真探索和解決好地方自治,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處理好民族問題。

  因此,隻有以世界憲政潮流為航標,我們才能撥開迷霧,看清前途,明白當代政治體製改革的真正需求,區分輕重緩急,去逐步爭取勝利。

  拿什麽奉獻給您,我的讀者朋友?我這裏做的不過是刪繁就簡、條分縷析的工作。將400多萬字的各國憲法取其精髓,熔於一爐,濃縮成您手上這本不到7萬字的小冊子。如果您由此而感到選讀各國憲法,了解憲政潮流還挺方便的,願意跟我進一步交朋友,那我就太高興了!

  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