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有文化嗎?----與悟空同學探討
文章來源: 為人父2010-04-17 20:57:18

自從“五四”砸爛孔家店以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被視為導致中國落後和愚昧、軟弱和衰敗的原因,而遭到曆代革命者的批判。直到文革的破四舊和批林批孔,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推到了頂峰。

可在我們瀟灑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統統打到在地之後,才猛然發現,我們竟然成了這個世界上最沒文化的民族。然而,更令人奇怪的是,我們明明是沒有文化,可悟空同學還是習慣性地繼承了五四時期的思維,揮起他的金箍棒,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中國諸多弊端的替罪羊,時時拿來一頓猛砸。在他的眼裏,似乎我們今天的中國還是一個崇尚仁義禮智信的國家,中國人民還生活在孔孟道德的影響之下。這不僅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在思想上也是另一種僵化。把中國傳統文化設置為一個假象敵,對其進行批判,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混淆是非,模糊人們的視線,讓我們找不到中國當前問題的症結所在。因此我覺得辯論是不是中國文化導致中國的現狀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莫不如討論一下,在中國文化重建過程中,應該吸收哪些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的思想才更有意義。

我理解悟空同學是想找出中國當前道德淪喪、政治專製、人民缺乏言論自由的文化根源。可是研究方向卻是錯的。中國目前浮躁、暴戾、拜金、重利輕義、缺乏民主自由、吏治腐敗的諸多問題如果從文化上找原因的話,恰恰是我們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失去了任何信仰造成的。我們既沒有繼承我們傳統文化的優秀的價值觀,如:仁義禮智信,也沒有接受西方最具普世價值的人道主義的價值觀。我們如同活在文化荒漠之中,因此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一麵是我們的經濟發展迅猛,舉世矚目;一麵是我們的人民精神苦悶,迷茫失望。中國人這種精神上的苦悶不是傳統文化造成的,而是文化沒有傳承造成的。一個失去了自己母文化的民族,很難有自尊和自信。

我在瑞士留學的時候,曾聽我的瑞士好友羅傑談過他對中國的看法。那時的中國在經濟上還不那麽為世人矚目,在很多西方人的眼裏,中國還是一個梳大辮子的國家。可他對中國很有信心,他說:“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不一樣,中國有自己的文化。有文化的國家有自信,因此中國一定會強大。”

今天回想起來,覺得他的話算說對了一半。中國現在是富裕了,可自信心卻不那麽強。這種不自信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對傳統文化的過度自卑,一是不事實求是的妄自尊大。這其實都是缺少文化修養造成的。如果中國要成為一個文明的強國,必須要有文化上的建樹,要有影響世界的價值觀。而這些,則需從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資源中去尋找。不能說孔孟之道產生封建社會就自然而然失去真理性。真理沒有過時的。真理不僅普世,還普時。

歐洲國家是很尊重自己的傳統的,而且以傳統為自豪。這是他們對自己文明的自信,可我們中國人,因為對自己文化的無知,加上近代挨打受辱的曆史,而對傳統文化失去自信,自輕自賤,把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都當作糟粕拋棄了。這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大概20年前,曾經讀過湯因比與池田大作的一個對話集,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湯因比這個英國人就對中國文化充滿信心,認為世界 如果能夠大同的話,那一定是統一在中國文化之中,因為中國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中國人具有世界主義精神。

作為曆史學家的湯因比不是憑空胡侃,而是在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後得出的結論。中國文化的確具有包容性。中國人對各種哲學和宗教表現的很寬容,認為“道並行而不悖”。中國是個世俗社會,曆史上幾乎沒有政教合一的曆史。中國人對外來的宗教也一概不排斥,印度的佛教一到中國就融入中國文化,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也沒遭到歧視和打壓。

中國文化中也沒有種族歧視的劣根。過去的中國人既好客又知禮,既有孔夫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好客精神,也有“四海之內皆弟兄”的胸懷。唐代的中國,很多胡人在朝為官,也沒見哪個中國人有過種族歧視。那時的中國可是四海臣服、八方朝貢的世界第一強國啊,但何時見我們中國人把自己當作優等人種,而視別人為劣等民族?

曆史上的中國從來主張以德服人,以文勝武,就連專門研究戰爭的兵書也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兩千多年前,儒家就主張以人為本的社會,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道主張。中國傳統文化曆來反對暴力、反對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規則。中國的佛教思想更提倡包容心和慈悲心,提倡眾生平等,比人人平等更高一個境界。而西方文化崇尚的卻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連現在市場經濟的所謂自由經競爭也含有這個基因。

儒家倡導的禮更是文明的符號。沒有禮的社會不配稱為文明的社會。儒家倡導的孝,將人和動物區分開,使人可以稱其為人。道家主張的慈、儉、隨順自然,則是現代綠色和平主義的先師。佛家主張的眾生平等,慈悲包容,讓人類不通過上帝也能自省和反思。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精華,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文明。

當然,如果我們把他們的主張和思想教條化,極端化,或者舉出很多極端的例子來反對他們,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繼承者的錯和批判者的錯。為了防止思想的極端化,儒家提出中庸的思想。這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具普世價值的部分。中庸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不偏不倚,如果沒有內心修煉,做到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真正的中庸是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合乎道。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修行。也許人類永遠不會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把這個境界當作一個極限,當作一個目標,不斷地追求,即使不能達道,也是會越來越近的。

悟空同學一直讓我解釋什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還讓我係統地論述中國文化的價值。說實在話,這真是難為我。這麽大的題目,別說我的水平不夠,即使我有心也力不足。另外,別人的論述是別人的理解,如果你真想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還是希望你自己靜心讀些經典,也許會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