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讀七月
文章來源: 虔謙2011-05-11 22:21:59

七月和我在伊甸文苑認識,後來又先後到了朱小棣擔任文刊主編的咖啡文學網站。我稍早在《無人詩抄》讀詩係列裏分享了七月的《安德烈的祖父》和《今夜我讀策蘭》等詩。近期七月又出新的詩作,這些詩是在其父過世後寫的。同為論壇文友,我幾乎能觸摸到七月寫這些詩時的心跳。

春天

花突然盛開
河水也開始泛濫
春天來了

我卻還在去年的七月
有時炎熱如同北方
夜深時分
霜慢慢落下
凍僵一地歲月

四季輪回後
日子依舊豐盛
風裏,樹義無反顧地抽芽
重複
所有的憂傷

即使是春天
溫暖的陽光下
人們仍匆匆地
趕走著痛苦之路


春天詩,知多少?然而如同人生感悟無窮盡一般,作為希望象征的春天,也從無窮盡的角度引發詩人的感觸和情思。這個春天,對詩人七月來說,是特別的一個;因為這是她的慈父離開以後的第一個春天。詩人敏感和帶著憂傷的情思觸角,伸向了宇宙和人生的各個角落:生死、痛苦、歲月和遙遠的故國 ......

在詩人眼裏這個春天顯得異常突兀。盡管春花不期而至,河水也肆意泛濫,詩人的心態卻仍然停留在去年的夏天(那是詩人父親說再見的時節)。那個特別的夏季,寒熱不定,炙熱會如北方酷暑;而子夜時分,霜慢慢地下著,澆在回憶綿綿,思緒萬千的詩人心頭,歲月和四方就這麽被凍僵、被凝滯。

四季和佛教裏的人一樣,經曆著命定般執著的輪回,重複著憂傷。既然重複的隻是憂傷,那麽春天,天光溫暖、百花綻放、生機勃勃的春天,失去了希望之象征的意義,成了人痛苦的反光鏡。

我被這首詩前兩段裏那情與景的反差交融所深深感染。




這裏,是異國
我卻看見
一扇
故鄉的門
門掩黃昏

鴿子
莧著寂寞
飛了千年
在正午的石階上
等待

楊柳堆煙
簾卷青蔓
沿敗井
江南不再

歸去的路
夭折在四月的風裏


門,是另一個文學和人生的主意境。一個“門”字,一個門,隱藏著深刻豐富的內涵。門可以代表一種轉折,一個裏程碑;門,常常是神秘的,也是深藏希望的。當然,門,也可以代表一種隔離和阻隔。

身在異國的詩人,看見的卻是故鄉暮色裏的一道門。意境和思緒一轉,詩人看到了一隻鴿子。鴿子嘴裏銜著的不是橄欖枝,而是千年的寂寞。她棲息在正午的石階上,等待 ------ 她在等待著什麽呢?她是否,在等著久違了的遠方的人的歸去?
詩人自己解說:“那首《門》,是上個月在意大利的古城Sulmona,突然見到的,那種感覺十分震驚,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看見了生命的輪回。”如此看來,那隻鴿子和那道石階,竟是詩人的一種輪回意象。

接下來,詩人用很精粹的古風詞語,凝練地描繪了時空流轉,詩人心中江南難覓的情形。春水望穿,歸去路斷 ------  如同前一首詩裏春天成了昏晦痛苦的反襯一樣,這首詩裏的門,包含了渴望,卻沒有希望;它和悠悠歲月及迢迢距離一起,成了詩人和故國之間天各一方的象征。

七月近期的詩比較蒼涼和哀傷,這和親人的離去直接相關。詩人自己說:“的確,自從父親去年夏天突然去世後,我一直處於‘某種不凡的人生進程’(虔謙語),或者說,對死亡有突然的醒悟。看陳河的電視訪談,他說:父母像樹一樣為我們擋住了死亡,現在,我們要自己麵對死亡……
這些詩,都是在這種心態下寫出來的。人到中年,感受的更多的是生之艱辛。”


  • 八零後詩人暗夜詩歌賞析
  • 《一天就夠》119-120 斷腸
  • 介紹好詩:如果你愛我,馬別河
  • 我剛到美國時的樣子 ...
  • 一個母親最快樂的母親節!
  • 母親節獻花,中國男人不浪漫?
  • 《一天就夠》 123-124 還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