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熱水醒:有感於龍應台的北大演講
文章來源: 虔謙2010-10-24 07:47:03

近兩年來由於公司裏工作量的不斷加大和個人癡迷於寫小說,對新聞跟蹤少了。我知道龍應台女士今年八月初在北京大學做了主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講,當時沒有特別去關注,直到前幾天在我的廈門老鄉以實瑪利的博客裏讀到他的文章:《龍應台,有什麽資格教訓中國人》我才決定追蹤一番。

一查網路才發現,龍應台女士的演講引發了許多的討論,其中不乏反彈和批判,這方麵來自法國巴黎的宋魯鄭的文章《為什麽我們的中國夢如此不同》很有代表性並被廣泛轉載。

捫心自問,我作為中國人,我的中國夢是什麽呢?就是中國的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政治的逐步民主、社會的逐步文明、平等與和諧。我從來沒有思考過夢和價值觀之間的關係,但是依循邏輯,這兩者也許不一定完全互相包含 (比如說我認為人的尊嚴是一種價值,但是我不一定會去做我得到什麽尊嚴那樣的夢),但是一定不會是互相衝突的。假如我認為民主自由是好的,繁榮富強、安居樂業是好的,那麽我一定不會去做貧苦夢,專製夢。

龍應台女士的家庭經曆了從大陸到台灣的遷徙,她本人出生台灣。不平凡的家、國經曆使她更容易去思考一些沒有那種經曆的人不一定去深究的問題,進而去超越一些現存的觀念。“文明”的標準體係(包括民主、自由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關照等等)就是龍應台女士經曆“百年思索”後建立起來的她的價值觀體係。

從龍應台女士的演講內容上看,她的價值觀有兩個層次:中國人傳統的 “禮義廉恥”和全世界普遍的“民主自由”。在這個價值觀認知的基礎上,龍應台女士的中國夢就是一個具備這兩項價值標準和價值現實的中國的存在:所謂文明的崛起。以上的認識和觀點本身很有道理在,相信中國大陸人民也懂得什麽叫自由民主等等。幾年來在內地網站和同胞們的交流讓我深深感到,中國人,有如幾千年傳統所顯示的那樣,有我們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並融化到自己的文化中來的一麵。 具體到價值觀,中國的另一位女性胡紫薇也提到過。記得在電視機前聽她講過:中國在能夠輸出價值觀之前,不會成為一個大國。

問題的關鍵,或許不在那個觀點本身是否有道理在,而在於那個道理的闡述者所站的角度。顧名思義和“1000枚飛彈”的開宗明義,龍應台女士已然完成了從大陸鄉愁到美麗島土地、視野及價值觀的轉變,在這個提前下談中國夢,它的角度勢必是置身其外的角度;用比喻的方式講,它是蘸著一杯白水在書寫,而不是蘸著那一碗共同的血在書寫。
隻攻原由,莫論是非,在我看來,尋找龍女士那一方的原由,那就是龍女士演講引發反彈和批評指責的症結所在。

然而,既然道理本身沒有錯,中國人應該也能夠以平常的、理性的心態來看待那場演講,吸收它的精華養分,理解那樣一個“中國夢”;更進一步,我們還應該感謝有龍應台這樣的曆經兩岸分裂、身居台灣的中國人,她/他有著不一樣的視野和思維,並願意積極分享這個視野和思維。

各式各樣,有形無形,每個人都有他/她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行為、選擇背後的那根有形無形的魔杖。我有我的價值觀體係,這個價值觀體係的軸心是神,它的靈魂是博愛,包括愛、尊重、謙卑、虔誠、奉獻等等。
我也有一個中國夢,除了本文第三段裏所講述的外,我的中國夢更包含了許多與信仰相關聯的祈願和追求,相信我的許多讀者都知道我為此而不厭其煩喋喋不休。
陽光普照著全球,神博愛著世人,當然也包括了中國人。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不可能萬古長青的,國家地域的觀念有一天也會被突破。所以我們或許不應該太過拘泥什麽濃血什麽淡水,而應該以更寬容的心態、度量和視野來盡量超越自己,也理解、包容並超越他人;我說盡量,因為我們仍然活在今天這個有國家民族觀念存在著的世間。
 

歡迎閱讀水情鄉夢 長篇小說 《一天就夠》:

 如山深情 《一天就夠》 前十九集     一天就夠 (小說 20-29 集) 情書到 ...

《一天就夠》 三十 朱利婭進桐鄉
《一天就夠》31-32 卜朱握手 神秘的阿柄
《一天就夠》 二十九 碗碎心憂

  • 《一天就夠》 二十八 紫屏的心事
  • 不是人和人都能長相隨,天涯或咫尺
  • 《一天就夠》 二十七 朱利婭,堂兄永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