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iary 124 --- 是“中囯”還是“中國”
文章來源: 不忘中囯2005-04-01 18:28:51

 

有個細心的網友在文化走廊問道:注意你的名字好長時間了,那字是“”嗎?啊哈,我的筆名“不忘中”所含的“秘密”還是被這個眼尖的朋友看出來了。當初之所以選這個冷僻字“囯”並不是為了抖書袋子,而是想保護自己網上筆名的唯一性。如今,既已被察微知著的朋友指出來了,也就該讓這個“囯”字還其本來麵目了。

在我國漢字發展史上,“國”字的異體字多達10餘種,諸如等等。這些字形不同,但字意基本一致的異體字,統屬於漢字的範疇,都曾在不同區域或曆史時段中先後使用過。據南京大學一位學者相告:字的字形,最遲在六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康熙字典》轉引《正字通》稱:,俗字,明確表明了的俗體字。

曾經有學者對明代南京城牆磚文收集、整理中,也得到了一些關於“囯”字的例證。如贛州府“興囯縣”,就出現了用磚模刻製比“國”字少了一點的“囯”字。經查考,明初的“贛州府興囯縣”,位於今江西省南部。原來是贛縣的瀲江鎮,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 始將鎮改置縣,以年號為縣名,故稱“興囯縣”。從南京城牆磚文上出現的“興囯縣”看來,“囯”字早在太平天囯近500年前,就已經在一定範圍使用了。

記得多年前,有個對聯迷為自己的上聯征對子。

上聯:青燕弄雲,金蘭競萃,百裏春光開美景。

下聯:白羊遝草,丹杏夶英,酉秊北早東風。

讓朋友們一笑大發了,祝開心 :)

 

寫於2005年4月1日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