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購房記--從九十年代到今天
文章來源: BeautyinAutumn2006-08-09 16:33:37

九十年代初,中國還沒有商品房的概念。 一輩子做外科醫生的父親,那會兒工作上轉來調去,終於在八十年代中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南京,卻無法從為之服務的醫院分得一套住房,以致隻好借助在親戚朋友的空房裏。 父親幾經爭取,醫院終於有了回音:現有特困戶房,全新但需購賣,一萬多元人民幣一小套。 父親開始很不情願,認為他工作了一輩子,別人可以分到房子,他卻由自己掏腰包買房子,況且,一萬多元人民幣也不是他那樣本本分分的知識分子可以隨便掏出來的。 我那時仍是個窮留學生,每個月打工的錢剛好可以養活自己。 幸好,我的先生那時的未婚夫已工作,拿出兩千多美元寄給父親,在我們的勸說下,父親買下了那套房子。 雖說隻有不到五十平米的居住麵積,但是父親長期打遊擊以來第一次擁有一個自己的居所,他請來了朋友幫忙,鋪了地板,貼了瓷磚,封閉了陽台。。。。。。父親已十分滿足。 不久之後,國內開始把以前各單位分配的房子,半強製性的由員工買進,接著商品房開始走向市場。

每一次我們回國,總是擠在父親那小套房間裏,開始沒有孩子還好湊活,隻是有點失去隱私的感覺 (privacy),但躺在床上的我與躺在沙發床上的父親東拉西扯的聊天,好像時光倒流,回到小時候,那種父之間的親密感又回來了。 但有了孩子後再回去,想住在賓館,怕父親不高興,說我們嫌棄他地方小。擠在一起,實在是孩子吵,大人煩,轉個身都要碰來撞去的。 於是,這個世紀初,我們決定為父親買一套大一點的房子,他們住得寬敞,我們偶爾回去也可以舒舒服服得住在一起。那會兒,房地產剛剛從低穀往回升,上海的房價與南京的房價相差得並不多,而上海城市的發展卻快速的多,國際大都市的魅力無法抗拒,加上先生是上海人,公婆也在那裏。 問父親願不願搬去上海?四位老人可以常常走動。父親倒是很爽快也很興奮得接受了這個建議  我利用一次回國的機會,花了幾天的時間以五萬多美元在浦西買了一套三房兩廳的公寓。我們都很喜歡小區裏的巨大的綠色草坪和應有盡有的設施:24 小時的保安係統,雙語幼兒園,健身房,美容中心,便利商店。。。。。。 房子離地鐵站隻需走五 六分鍾,但小區裏仍有shuttle 每十五分鍾一班開往地鐵站。 房間裏還配有有視可講通訊係統, 與樓道口的密碼門連在一起。

父親在剛開始一。二年的興奮過後,慢慢地,家鄉情結又冒了出來。 二老於是幾個月上海,幾個月南京的這般兩邊住,丟不下南京的那個小家。時不時有機會,逮住我還會把上海人的勢和南京人的老實巴交數說個遍。 我們回國倒是住得舒服得多了。兩個孩子,一到暑假就嚷嚷要去上海,祖父母輩的寵愛和關注是他們最大的“誘惑”,當然,住的舒服沒讓他們感覺到太大的中美差別也是功不可滅。

隨著父母年紀的增長,我開始擔心他們這樣兩邊跑的辛勞。 父親倒是說喜歡這樣,生活不再單調,感覺上有一個家,還有一個“度假”的家。我有點嘀笑皆非,因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希望他們有完完全全的家的感覺,而非“度假”的感覺。雖然南京到上海隻有兩個半鍾頭火車的路程,我還是決定去南京再為他們買一個大一點的房子。

今年六月份回國,帶著孩子北京杭州一跑,一個假期已去了近一半,剩下的時間陪父母呆在上海,其間抽出兩天的時間回南京看房。 幸虧有親戚幫忙,我們去之前就幫著篩選房子。我們一到就開車帶我們去江寧看別墅。 新開發區一切都是新的,獨門獨戶獨院,前麵是湖,後麵是山, 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當然是比較喜歡這種風格,在美國我們也是住的這種的single house 隻是老人不願住到江寧去,對他們來說江寧仍是“鄉下” 折回市區看公寓。 奧體河西,父親嗤之以鼻,浦口開發區更是免談。 問父親喜歡哪裏? 他有點羞澀的說:“一直夢想住在月牙湖附近。” 轉車開往鍾山風景區,幸運的看到在梅花山對麵,月牙湖轉彎角上有一個新開發的樓盤,一問價錢,一平方米近萬元。 我們知道南京的房子雖說沒有像上海那樣成倍的往上翻,但也是長了一大截,隻是沒想到已經過萬。 陪著父親上上下下的看,父親連連稱好:空氣好,風景好,地段好,交通好(地鐵站在小區門口)。。。。。。 算算一百多萬人民幣,我有點猶豫,望向先生, 看遍了上海天價房子的他倒說:“你的家鄉,好就買吧。” 就這樣拿下了一套三室二廳的景觀房。 看到雀躍如孩子般的父親,覺得什麽都值了。

回到美國,忙著寄錢回國付房款,這邊剛寄完,那邊就聽到中央六個部發出的外資購房新政策。 還好,算是讓我們搶先一步,否則,成了沒有資格在國內買房戶了。 舒了口氣的同時也擔著把心,中國政策兩天一個樣,三天一大變,正不知哪天又會出個什麽花招, 讓人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