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風雲 《俄羅斯筆記3》
文章來源: 閣老2007-07-02 08:26:36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八十年代末,中國民用航空的飛機基本上靠進口,而且主要進口蘇製飛機。五六十年代進口了一批伊爾 -18 ,七十年代初,進口了 5 架伊爾 -62 和一批安 -24 客機。八十年代中期又進口了一批圖 -154 、伊爾 -86 和雅克 -42 客機。之所以進口蘇製飛機,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中俄貿易有順差,二是蘇製飛機比英美法飛機便宜。

        我作為翻譯,主要有三項任務:技術考察和合同談判;空地勤人員培訓和飛機技術驗收;翻譯技術資料和飛機維護手冊。

        前蘇聯有三大民用航空飛機設計局:伊柳申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和安東諾夫設計局。技術談判就和這三大設計局打交道,合同談判則和蘇聯航空出口公司以及航空備件出口公司打交道。

        技術談判比較簡單,主要由設計局的設計師和專家介紹飛機的技術性能,各大係統的結構和新設備的使用特點。使我們感到高興的是,圖波列夫設計局的總設計師申戈爾特常常親自出馬,介紹飛機的結構和特點,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隨時提出問題,說真的對方並不保守,很快作出解答,有時還提供書麵資料,這對中國的航空工程技術人員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我比較喜歡做這種場合的翻譯,因為氣氛比較友好。

        最棘手的是合同談判,一走進談判室,氣氛就開始緊張起來,尤其在價格上爭吵不休,有時候甚至鬧得不歡而散。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問題,國際貿易和市場買賣一樣,討價還價是很正常的事。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都要維護本國的利益,賣方總想多掙點兒,而買方總想便宜點兒。可是在“反修防修”的歲月,一切都提到與蘇修鬥爭的高度。把談判桌比作陣地,口號是一切為了國家的利益,寸利必爭,寸步不讓。所以小小的談判桌上,往往是風雲突變,硝煙彌漫,充滿著火藥味。

        截至九十年代初,中蘇之間的貿易航空占兩國貿易的最大比重,所以使館商務處對談判工作非常重視,往往親自掛帥,直接參與談判。

        商務談判比較艱苦,老毛子的態度也非常強硬。原因有兩個,其一老毛子具有嚴重的大國沙文主義,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軍和經互會的掌門。那時的歐共體,美國的波音公司和法國的空客公司還沒有形成今天這樣的氣候。所以蘇製飛機傲視群雄,在世界航空博覽會上獨占鼇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如波蘭、捷克、南斯拉夫、東德、羅馬尼亞等國,以及中國、朝鮮、古巴都購買蘇製飛機,沒有更多選擇。其二老毛子摸準了我們的軟肋,中國自己生產不了中遠程大型客機,而買英美的飛機價格昂貴,所以基本上購買它的飛機,由此拿你一把。

        在蘇聯航空出口公司也有強硬派,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負責飛機出口的涅斯捷爾,一個是負責飛機大修的斯圖切夫斯基,和他們兩人談判最艱苦,爭吵得最激烈,有時甚至拍桌子。談判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確定合同條款,稱為外圍戰。這比較容易,因為條款都是固定的格式,主要是確定培訓時間、飛機交付日期和付款方式。第二階段是確定飛機和零備件價格,這個階段最難,花的時間最長,稱為攻堅戰。俗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時雙方僵持不下,我們就撤回國內。我們也摸準了老毛子的軟肋,因為對於蘇聯來說,中國是最大的買主,最大的買方市場,中國不買則已,一買就是幾十架。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以老毛子主動邀請我們回去談判、主動降價並給予一定的優惠條件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