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的飲食( 2 )(漂流雜記 38 )
文章來源: 閣老2006-11-28 00:23:57

       在俄羅斯常駐期間,應邀出席了許多活動,也就參加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宴會。我的感覺,不管什麽宴會,基調都是一樣,程式也是一樣,不同的隻是規格、規模和排場。按照宴會的程式,賓主入席後,首先是涼菜,有肉類拚盤,香腸拚盤,魚肉拚盤,牛舌拚盤,蔬菜色拉,奶酪黃油,紅魚子醬。男賓應主動給鄰座的女賓布菜,並自始至終體現女士優先的風格。用過涼菜,服務生上來撤盤,再上湯。湯畢,換盤。上一道小熱菜,或者是前文所說的小麵餅(視招待客人的身份上黑魚子醬,或是蜂蜜),或者是奶酪小蘑菇。做法是將小蘑菇加上調料後置於金屬杯內,麵上放上奶酪,推入烤箱。數分鍾後,奶酪融化封口結皮,上桌。食用時輕輕用小勺攪勻,蘑菇鮮美,奶酪醇香,口感甚好,頗有藕斷絲連的感覺,一般不習慣西餐的中國人都能接受。在食用小菜過程中,服務生向每位客人征詢用什麽主菜,客人可以根據菜譜自己點菜。主菜上來後,宴會進入高潮,賓主頻頻舉杯祝酒。宴會接近尾聲時,服務生再次向每位客人征詢是用茶還是咖啡。客人可以自選。茶畢,宴會結束,客人先行離開,主人送至門口。整個過程約兩個小時。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官方的宴會,特別是在中蘇兩國關係沒有恢複正常化之前,完全屬於應酬,雙方都比較低調。那種場合太嚴肅,外交辭令太多,清規戒律太多,條條框框太多,加上西裝革履,板板正正的,很拘謹,放不開。直到八十年代末兩國恢複正常化以後才明顯改觀,氣氛比較寬鬆。所以在眾多的宴會中,給我印象最深也最好的是 93 年聖彼得堡常務副市長馬雷舍夫宴請中國民航代表團,那次熱情的東道主請我們品嚐了聖彼得堡的名菜“沙皇魚”,黑魚子醬小麵餅,並且打破了晚宴不上湯的慣例,讓中國客人品嚐了“彼得湯”。

        相比之下,我喜歡民間舉辦的宴會,沒有那麽多的規矩,氣氛活躍,心情愉悅。 1995 年 5 月,我應邀出席了東西伯利亞民航局和貝加爾航空公司聯合舉辦的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50 周年的大型宴會。那真是一個歡樂之夜,毛子哥喝酒喝得盡興,女賓跳舞跳得盡興,唱歌唱得盡興。醉歌醉舞,直到深夜,盡歡而散。

        野餐是最有俄羅斯情調的活動。 1997 年我隨中國民航考察團到俄羅斯遠東邊陲城市烏蘭烏德飛機製造廠考察。烏蘭烏德是俄羅斯布裏亞特自治共和國(相當於中國的自治州)首府,居民絕大多數是布裏亞特人,生活習性類似我國內蒙古人。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熱情的東道主邀請我們到貝加爾湖畔野餐。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湖深 1800 米,其蓄水量占全世界淡水量的 23% 。湖中盛產一種名叫“奧姆利”的魚,因湖水溫度很低( 9 度),魚生長很慢,但肉質細嫩鮮美。漁民現打現賣。我們買了一木桶的魚,處理幹淨後穿在鐵釺上,一排排碼在自製的封閉式鐵皮烤箱內,點燃樹林裏撿來的鬆樹枝,輕輕搖動烤箱,均勻受熱。一小時後,烤得通體焦黃的魚飄著香味,取下裝盤撒上精鹽,魚皮香脆,魚肉鮮嫩,就著啤酒,伏特加,真是別有風味。俄羅斯人性格豪爽,熱情奔放,男男女女能歌善舞,吃喝間隙,來一陣歌舞。傍晚,盡興而歸。

        家庭宴會是最有人情味的聚會。主人對客人極為尊重,主婦不僅展示最好的烹調技術,而且顯示出最出色的公關藝術,每一杯酒敬得恰到好處,那動人的敬酒詞絕對讓客人心悅誠服地喝下去。俄羅斯人好客,實誠,在家庭宴會上,絕對不能客氣,越是大杯喝酒,大塊吃肉,主婦越是高興,認為你夠朋友。反之,覺得你看不起他們。但是主人非常尊重客人的習慣,絕對不會勉強客人。比如俄羅斯朋友知道我滴酒不沾,就讓我喝飲料。

        家庭宴會自始至終氣氛熱烈,酒過三巡,主婦就會邀請客人跳舞。完畢再上主菜。吃了跳,跳了再吃,一直持續到深夜。在俄羅斯漂流期間,我結識了許多俄羅斯朋友,參加了許多家庭宴會,感受都是一樣。

       農家餐是最“酷”的。有此口福,當感謝我們的司機。我們的司機是俄羅斯人,老家在莫斯科遠郊,每年秋收時節,請我們到鄉下去玩,一起收蘋果,刨土豆。獨立後的俄羅斯全部私有化,土地歸農民自己耕種。俄羅斯土地肥沃,種什麽長什麽,開個一畝三分地,什麽都有,自給自足,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前蘇聯解體後,處於激變中的俄羅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但農民沒有吃什麽苦。農民除了種土豆、胡蘿卜、卷心菜、西紅柿等蔬菜以外,養有豬、馬、牛、羊、雞、鵝等家畜家禽。來了客人,現宰活羊,剝皮開膛,大卸八塊,放入鍋內,加上鹽,清水白燉,在燉羊肉的空當,有人負責擠牛奶,有人負責削土豆皮,有人負責烤麵包,有人負責做色拉,餘下的人進森林采蘑菇。羊肉燉好了,其它也準備停當,把羊肉撈起放進大盤,再把土豆和蘑菇放進湯內燉。然後在一陣鼓掌聲中開吃,麵包飄香,牛奶甘甜,羊肉鮮嫩,引人胃口大開,食欲大動。這時,誰也不用客氣,伸出雙手,挑大塊的羊肉,手撕嘴啃,大塊吃肉,大口喝酒,那場麵有點兒像威虎山的百雞宴。一陣狼吞虎咽後,每人舀一碗鮮蘑土豆羊肉湯,那個鮮和香喲,你才真正體會到漢字中的鮮字為什麽是魚和羊組成。吃飽喝足以後,又是歌舞,在跳動著火苗的篝火旁,漂蕩起莫斯科郊外晚上的歌聲 ------

        離開俄羅斯已經 4 年了,然而那動人的場麵依然鮮活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前麵說的都是熟吃,俄羅斯人還喜歡生吃。欲知什麽是生吃,請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