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掃描(掃描中國 1 )
文章來源: 閣老2006-10-23 14:58:48

 

        隻要稍稍留心一下新聞媒體,就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某大學畢業生回到村裏當村官。大學畢業生當擦鞋工。大學畢業生擺水果攤。大學畢業生求職, 500 元月薪就可以就職上崗 ------

        奇了怪了!中國的教育難道已經普及到大專?中國的大學生難道已經過剩到可以去當村官、擦鞋工、賣水果?一個大學生的價值難道隻略高於上海的一個下崗職工?

        我不是說大學生不能當村官,不能去擦鞋、賣水果。但是我認為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的目的絕對不在於此,就大學生本身而言,至少也是學非所用,不能人盡其才。

        事實是,當今的中國,已經不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宣傳邢燕子、侯雋回鄉務農的時代。一個 13 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同齡人中的大學生比例仍然是少數。在一些技術性行業當中,整體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在中國建設四化的大潮中,需要大量的大學生該是不爭的事實。

        按理說,我們的大學生該是供不應求,可是卻偏偏出現上述現象,而且大學生畢業後求職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現象。於是出現了一個怪圈:一邊是人才奇缺,一邊是人才浪費。

        人才的浪費,暴露了中國教育的弊端——學曆的普遍虛高,而對虛高的懲罰便是文憑的貶值。縱觀中國人才市場的現狀,不能不使我們對教育改革的成果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掃描之一:從八十年代初到現在,中國新建立的官辦、民辦大學數以千計;理工科大學設立的文學院數以百計;加上各類走讀的、函授的、刊授的大專院校,中國的大專院校數量恐怕逾萬。然而這麽多的學校加上擴招,每年還有相當比例的高中畢業生進不了大學。

        掃描之二:每年招生的錄取分數線是個硬指標,全國性的重點大學是一個指標,各省市的大學又是一個指標。地區性的政策,出現了低分進重點、高分進普通的現象。比如北京學生進清華北大是 580 分,外省市的就得 620 分。由此江浙福建許多學得好的莘莘學子被擋在錄取分數線外,而在上海則出現倒三角的錄取,即市屬大專錄取分數線高於外地的大學錄取分數線。

        掃描之三:以前,教師被尊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學校進入市場經濟、知識成了商品後,教師成了“知識推銷商”,一切都以金錢為交易。都說官場上有賣官買官,其實在大學裏又何尚不是賣文憑買文憑,賣學位買學位。如今的碩士博士到底有多少真才實學?寫出了多少高質量的論文?有多少學術成果?如果不是,那麽這些碩士博士學位又有多少含金量?

        掃描之四: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在學校裏到底是怎麽學習的呢?換句話說究竟有多少人在發奮學習呢?看看大學四周空餘的民宅成為大學生的鴛鴦居,看看那些淪落為“小姐”的女大學生,聽聽那些在課堂上不斷鳴叫的呼機聲,就可以測算有多少人在學習。想讀書的人沒書讀,有書讀的人不好好讀,這就是冷酷的事實。如此,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究竟有多少是合格的人才不得而知。

        掃描之五:在每年進入大學的學生中,有多少是關係戶的子女,有多少是領導的子女或者是領導欽點的需要照顧的子女,還有多少是教職員工的子女?如此多的關係學生和近親繁殖的學生,把一部分本該可以入學的優秀學生關在了門外。我的一位在名牌大學擔任校長的朋友說,如今是社會辦學,我們要和各界打交道,有些人有些部門得罪不起,得罪了很多事情不好辦。

        掃描之六:我曾在北京和天津的幾所大學招聘應屆畢業生,待聘的學生多數表示,外地不去,落後偏僻的地方不去,艱苦的地方不去,民營企業不去,軍隊基層單位不去,月薪低於 2000 元的單位不去。還有的表示可以先去試試,不行再跳槽。而用人單位的選擇標準卻是沒有事業心的不要,沒有真才實學的不要,不能吃苦的不要,不安心工作的不要。這種雙向選擇中的尖銳矛盾,是目前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掃描之七:人才流動是好事,但是現在的人才都流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以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特區,很少流到待開發的三北地區。一邊是人才積壓,一邊卻是人才奇缺。外企、合資企業是畢業生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一個職位千人競爭。盡管是獨木橋,希望渺小,但仍是蜂擁而上。

        有人問,中國為什麽拿不了諾貝爾獎,看看教育界的現狀不難找到答案。因此我認為:什麽時候中國的教育真正改革成功了,那麽人才就會大量湧現,中國躋身發達國家就指日可待,問鼎諾貝爾獎也就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