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愛上海人?(京海雜壇之十三)
文章來源: 閣老2006-07-16 11:49:48


        為什麽我愛上海人?

        我在前麵的《我愛北京人還是上海人》一文中說過:我愛北京人,我愛上海人。有朋友問我:在你的係列文章裏,列舉了上海人那麽多臭毛病,為什麽你還那麽喜歡上海人?是的,現在人們一說到上海人,就是一種褒貶不一、毀譽參半、愛恨交加的感覺。但是你如果把曆史翻回到六十年代,那可是輝煌的一頁。

        六十年代的上海人,在全國人民中間是有口碑的,這不僅在於百萬產業工人對中國的貢獻,還在於上海人的奉獻精神。特別是上海青年,絕對不象現在這樣講實惠。在那充滿理想、激情燃燒的時代。學習雷鋒,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好兒女誌在四方;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上海青年人的共識。那時一批又一批的上海知青奔赴新疆、寧夏,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戈壁灘、大草原。許多工廠按照戰略布局,搬遷到大三線、小三線。

       1976 年十月金秋,我陪同羅馬尼亞航空工業代表團到陝西武功某航空工廠進行技術交流,我意外地發現該廠的技術人員全是上海人。那時上海的技術力量列全國之首,大批的技術骨幹支援到全國各地。

        1986 年,也是十月金秋,我到寧夏銀川,同樣發現銀川市的居民上海人占相當比例。自治區政府王副主席(也是當年支邊的知青)介紹說,五十年代,大批的上海知青奔赴大西北。那時的銀川:一條街上兩個樓(隻有百貨大樓和郵電大樓),動物園裏兩隻猴,一個警察看兩頭(街道短),對麵撒尿能握手(街道窄)。那時的寧夏,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兔子不拉屎,鳥兒不落腳。但是上海知青和寧夏人民一起戰天鬥地,把寧夏建設成真正的塞北江南。

        九十年代我多次到新疆,烏魯木齊、石河子、哈密等城市,相當比例的居民也是當年的上海知青。令人感奮的是“文革”結束以後,當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知青全部返城時,他們依然紮根在邊疆的土地上。他們不僅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邊疆,而且把自己的下一代獻給了邊疆。

       二十世紀末,我來到位於長江口的崇明島,參觀了長江農場。這裏的農業工人全是六十年代的上海知青,在場部一側碩大的紀念牆上鐫刻著當年建設者的名字和犧牲的烈士名字。正是他們在一片蘆葦蕩裏建起了一片綠洲。

       那時的上海大學生,樸實無華,朝氣蓬勃,自覺地接受艱苦環境的考驗。我們前麵幾屆的上海畢業生,基本上都去了老少邊窮地區,甚至到達最偏僻的思茅、畢節、凱裏等雲貴少數民族地區。

        這就是六十年代的上海人!

        這就是上海人的奉獻精神、全局觀念!

        那時隻有上海把自己的優秀兒女送往全國,用偉大兩個字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這樣的上海人,你能不愛麽?!

        今天的上海人,在回顧這段曆史的時候,難道不值得驕傲和自豪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