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席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6-05-01 12:31:38)
一、童年景況  1888年(戊子),l歲。2月26日生。
  1891年(辛卯),4歲。發蒙讀書。冬喪父。
  1892年(壬辰),5歲。讀家塾,習四書五經、學八股小題至10歲。因家道艱難,立誌奮發圖強,不敢懈怠。
  1897年(丁酉)10歲。進白溪市大成書院。學策論,看史地,上縣府出考幼童。
  1899年(己亥)年,12歲。至省進明德學堂乙班,習普通學科,看到新化陳天華著《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6-04-28 15:35:51)

1895年的甲午海戰,大清國輸的連褲子都沒得穿,4月17日簽訂的馬關條約時,不僅僅是賠了銀子,還失去了朝鮮,也割讓了台灣。早在1895年1月7號,朝鮮就宣布了獨立。5月25號,馬關條約生效時,台灣人民不願意並入日本,也宣告獨立,建立了台灣民主共和國,也就是目前台獨之宗源。所以要說台灣的國父,既不是孫中山,也不是李登輝,更數不到陳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6-04-28 09:28:37)
吳小龍
我一直對俄羅斯的一切懷著一種深深的興趣和關注。我甚至感到,在這裏用“興趣”這個字眼未免分量太輕了——那是一種情不能已的神往和注視,既包含著一種情愫,也包含著許多思索。這當然不無原因。這種情感的培育首先得之於俄羅斯文學,那種略帶幾分憂鬱的浪漫深情,像冬原的白霧一樣,籠罩著你的心靈;還有俄羅斯知識分子那種要為全世界受難的彌塞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4-28 09:01:17)

邏輯
據說蔣經國先生於一九七0年在美國訪問期間,遭當時在康乃爾大學留學的台灣學生黃文雄開槍行刺,從此改變他對台灣人的態度,開始起用台灣青年,刮起了一陣小小的「吹、台、青」風潮。這個「吹台青」的暗喻(metophor),據說是當時的外省人,為了表達對蔣經國起用台灣青年的不滿,所以用歌星「崔台青」的名字,暗諷蔣經國的「不倫不類」。雖然外省人大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4-28 06:57:53)

MIT的曆史學教授JohnDower和日本語言文學係教授ShigeruMiyagawa聯合進行的網絡文化展覽,題目是《逐鹿亞洲》,分五或六部分內容(西方的挑戰/擺脫中國/甲午海戰/新日本與舊中國/日俄戰爭/文獻)。具體網頁見:http://ocw.mit.edu/OcwWeb/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s/21F-027JVisualizing-CulturesSpring2003/Units/index.htm。這些早期的版畫,都是波士敦美術館的日本版畫收藏,對於了解日本的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4-27 22:34:32)
(1944年8月,湘桂戰役開始;8月8日衡陽失守,9月8日桂林、柳州強製居民疏散;9月11日日軍侵入廣西境,14日陷全州;11月11日桂林、柳州失守,21日陷金城江,29日抵貴州邊境的六寨;12月2日日軍侵占獨山……作者安娥於桂林陷落前經柳州逃難至貴州,本文所寫為沿途所經所見的情形。可以說是一幅戰時生活寫真。)
生命、金錢與力的搏鬥
(上)
車站——這是生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激蕩於胸的曆史風雲一部中國近代史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風雲變幻,聚訟紛紜。電視劇《走向共和》讓人們又一次把目光投向其間,疑問和不解也隨之產生。此時,很多人想到了戚其章先生——一位全身心投入近代史研究的老人,一位為近代史釋疑解惑、揚清激濁的學者。戚其章先生1925年出生於當時的威海衛城裏,自1894年起家鄉就遭受了日本等外國列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4-27 10:28:46)
○ 湯伏祥赫德蘭,這個名字,對現在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陌生的——誰會記住一位傳教士的名字呢?在中國近代曆史上,傳教士並沒有給中國帶來福音。大多傳教士溫良典雅,知識淵博,他們宣稱自己是上帝的或者別的神聖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中國是個未開化的國家,遠到而來,深入中國的各個角落,到處宣講他們的道義和良知。可誰想到,就在他們播灑文明與道義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4-27 07:43:10)


記得《世說新語》裏麵說,三國時的一代梟雄曹孟德,接見外賓時,嫌自己長的個矮和不夠威武雄壯,難以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自己捉刀立於床頭。結果被人識破,趕緊追殺來使。對於這件事的真實性,筆者向來懷疑。因為以曹孟德的智慧,斷不至於出此下策。而且這世說新語問世時,曹魏早已灰飛煙滅,後人杜撰的可能性很大。可是時光過了一千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姓李名覺,號雲波,在家時又名淑誌。湖南長沙人。祖父母去世早,無叔伯。父親因家境艱難,讀書不成,改為經商,流寓雲南一帶。我母親是雲南景穀縣人,共生一女三男,我是最小的一個。我生於1900年舊曆五月初十。當時,正值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景穀縣接近英屬緬甸,父親為安全起見,護送我們母子回到家鄉長沙。在城裏購置一所房子,在鄉下買得水田15畝。安置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1]
[42]
[43]
[44]
[4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