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氣候大會的中國聲音

(2016-01-05 03:23:10) 下一個

2015年11月30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幕,150多位國家元首發表演講,表達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製》的重要講話。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以及作為氣候治理重要力量的國內環保組織如自然之友、綠色和平等也分赴巴黎,在大會上發出了中國聲音,分享了在國內所進行的節能減排、適應氣候失常影響行動,推動了《巴黎協議》的達成。

 政府治理                

“自下而上”的自主貢獻目標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在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的基礎上,達成了一項氣候問題的國際協議:使全球升溫控製在2攝氏度以下,並向1.5攝氏度努力。

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巴黎協定》中,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同時采取新的全球氣候治理模式,將“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將《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采取的“強製”減排安排,改成各方“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從2023年開始每5年盤點一次全球行動總體進展,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

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已經提交國家自主貢獻(INDC)目標和關於碳減排的承諾。

要實現碳減排,就要發展綠色經濟。在巴黎大會上,由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的“綠色經濟專場”,對如何提高綠色GDP,實現綠色低碳經濟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的發展必須走強化低碳的道路,也有能力實現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中國過去走的高碳高耗能發展的老路,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同時,中國在人均GDP僅占全球81位的情況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過6噸,已經接近歐盟日本的平均水平,東部發達地區的水平更高。鑒於中國的社會經濟裝康和資源稟賦,“中國沒有資本走美國加拿大等這一類發達國家粗放高碳發展的老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表示:“我們必須走歐盟日本等另一類國際的發展路徑,這兩種路徑的碳排放相差近一倍。”他強調,包括能源在內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轉向綠色經濟的必經之路。

民間的綠色推動

“自內而外”的改變

減排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每個國家“自下而上”地決定“自主貢獻目標”,也需要通過推動社區或個人為減少碳排放作出“自內而外”的改變。

法國一家社會環保組織4D協會在今年6月份作的一個問卷調查討論會顯示,有85%的參與者表示出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深度擔憂,其中發達國家的比例為65%,發展中國家的比例達到了85%;在需要采取的行動上,有45%的參與者認為他們所在的國家並沒有采取足夠的行動;對於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是否會影響生活質量的問題,參與者的回答比例從15%到60%不等。

調查結果強調,如何將全球的氣候變化應對與家庭在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相應於個人經濟狀況的生活質量的提升等方麵的發展路徑緊密地聯係起來,並從口號走向行動,就是目前要傳達給個人的信息,這是一個缺失的環節。

在這個環節,民間環保組織進行了努力。在“Our Life 21”邊會上,自然之友向來自8個國家致力於實現低碳生活的公益組織分享了中國家庭低碳改造的方案。這個項目是通過有專家入門輔導的“一對一”式的家庭節能改造,來實現家庭的節能減排。參與自然之友的低碳家庭項目的誌願家庭有60餘家。他們在節電與節水上作一項或者多項的改造,比如更換白熾燈泡或節能燈泡為LED燈。在節水方麵,有的家戶采用了比較簡便的換節水龍頭的方法,有的家戶自主設計並安裝了簡易中水回收再利用裝置,把洗澡水和洗衣機中的廢水收集起來用來衝馬桶。家庭的內外圍護結構的改造主要包括更換氣密性更好的門窗、增加保溫材料等,隻有給你的家“穿上了棉衣,蓋上了棉被”才能更好地保溫隔熱。

自然之友低碳家庭改造項目誌願者歐陽湘萍也展示了自己的家庭減排成果。歐陽湘萍一家四口加上養雞、種花草,每月共計用水隻有5噸。她通過養雞消化廚餘,此前還養過兔子,用兔子糞便用來養蚯蚓,形成廚餘生態降解鏈。

“市民社會與後巴黎時代”是由自然之友組織的一場邊會,參與的環保組織探討了應對氣候變化中市民社會的使命與行動,都認為各自的工作方式是“自下而上”,通過教育和幫助某一類人群從自身出發,尋找到與氣候變化相切合的應對辦法,“由內而外”地選擇一種方式來改變自己,改變自己身邊的人,建設一個低碳交通、低碳社區、綠色生活和可持續消費的體係。

山水自然保護組織在討論會上講到了近年來在中國西部工作的案例。中國的西部山區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帶,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當地人生活較為貧困,幫助這些地區的社區發展就必須將適應、減緩和減防災以及動植物的生境保護等聯合起來考量,協同工作。山水自然保護區在雪豹的保護、CDM造林項目、雲南的飲水思源項目、自然傳統農業管理等項目,通過開展以社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行動來提高當地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此外,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是推動青年行動的環保非營利性組織,通過搭建明珠治理、廣泛參與、積極創新、開放透明的行動網絡平台,來推動中國青年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近年來,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通過氣候學者、高效節能、IYSECC7.0、綠領夢工廠等項目,不斷為氣候應對行動培育青年力量,在年輕人中間引導綠色理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