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黑幫形象”確實深深刻在全球流行文化裏,從電影《The Untouchables》(《鐵麵無私》)到《芝加哥》這座城市的綽號“風城”,許多人提到芝加哥,就立刻想到霓虹燈、槍聲、地下酒吧、黑幫械鬥等等。
冬天的密西根湖邊,風像刀子一樣刮著行人的臉。湖水灰藍,天色低垂,我坐在裏麵的咖啡館的窗子上結著一層薄霜。行人們縮著脖子快步而過,誰能想到,這座如今安靜優雅的城市,曾經被稱作“美國的罪惡之都”。除了黑幫曆史,現在也經常聽見人們談起芝加哥經常發生的槍擊案就談虎色變,如果是第一次來訪芝加哥,心裏不免有一絲顧忌和擔憂。
芝加哥的黑幫傳奇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時美國實行禁酒令,合法的酒精被禁止,地下酒吧反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走私酒類成了暴利生意,暴力與權力在街頭交織。最臭名昭著的黑幫頭目是阿爾·卡彭——一個同時握著雪茄和湯米槍的人,他控製了整個南區的酒類走私,每年非法收入高達數千萬美元。他穿著考究,出手闊綽,也殘忍冷血。1929年的 “情人節大屠殺” 讓全國震驚:七名敵對幫派成員被偽裝成警察的人槍殺在倉庫裏,鮮血染紅了雪。那一刻,芝加哥成了黑幫神話的中心。
後來,人們在電影《The Untouchables》(《鐵麵無私》)中看到了這段傳奇。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聯邦探員艾略特·內斯,與他的 “鐵麵無私小隊” 誓要擊垮卡彭。影片裏那句經典台詞: “他們拔刀,你就拔槍” ,成了芝加哥暴力時代的注腳。但現實中的結局更具諷刺意味——卡彭不是被槍手打倒,而是被稅務局的審計查賬擊潰。芝加哥的黑幫帝國,最終倒在了法律和賬本麵前。
戰後的芝加哥慢慢洗去了硝煙。黑幫家族從公開的暴力轉向隱蔽的商業運作:賭場、建築、工會。到了今天,芝加哥早已不再是那種“槍聲城市”。現代的犯罪更多是社會問題的投影——貧困、不平等、教育缺失——而非昔日那種擁有全國影響力的 “黑手黨” 。警方和社區組織不斷努力,通過教育與就業計劃,減少青少年卷入街頭暴力。
誠然,芝加哥每年經常有槍擊案件報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座城市都“不安全”。大部分暴力事件集中在芝加哥南部的少數幾個社區,例如Washington Park, Englewood, West Englewood,Garfield Park, 等等地方,這些區域往往遠離旅遊區與市中心。芝加哥的主要景點——如密西根大道、千禧公園、藝術博物館、湖濱步道——白天和晚上都有明顯的警力與人流,安全度遠高於外界想象,幾乎不會感到危險。你在密西根大道、千禧公園或藝術博物館聽歌看雪喝咖啡時,被子彈擊中的概率,大約等於中彩票。更現實的危險是:你可能被冷風凍到後悔沒穿秋褲。
芝加哥有時確實風大到離譜,以至於“風城”(Windy City)的稱號常被誤解成“氣候名片”。其實這名字當年是記者諷刺芝加哥政客“吹牛太多” 。也就是說,芝加哥的風,既來自天氣,也來自嘴巴。
總而言之,芝加哥不是一座“危險的城市”,而是一座“被誤讀的城市”。它有傷痕,更有溫柔;有陰影,更有光彩。
真實的芝加哥:今天的芝加哥,是藝術、建築、美食與思想的交匯點: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人們凝視梵高的《臥室》;在密西根大道,現代派建築閃爍著鋼與玻璃的光芒;在河畔的咖啡館,人們談文學、談設計,也談球賽。這裏有爵士樂、湖風、大學、期貨交易所、現代劇場,還有一種屬於中西部的堅韌與溫度。黑幫的芝加哥,是二十世紀的影子;創意與文化的芝加哥,才是二十一世紀的真實。所以,當有人提到芝加哥時,請不要隻想起阿爾·卡彭和每年發生的槍擊案。隻要你不去上麵提到的幾個區,你就沒有危險。請記起芝加哥的風——從密西根湖吹來的自由的風,它早已吹散了煙火,也吹亮了一座城市的靈魂。這裏是海明威的故鄉,這座城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你品味。芝加哥是一個地地道道偉大的城市。

槍聲與爵士樂:芝加哥究竟有多危險?
Pilgrim1900 (2025-11-11 12:08:56) 評論 (3)芝加哥的“黑幫形象”確實深深刻在全球流行文化裏,從電影《The Untouchables》(《鐵麵無私》)到《芝加哥》這座城市的綽號“風城”,許多人提到芝加哥,就立刻想到霓虹燈、槍聲、地下酒吧、黑幫械鬥等等。
冬天的密西根湖邊,風像刀子一樣刮著行人的臉。湖水灰藍,天色低垂,我坐在裏麵的咖啡館的窗子上結著一層薄霜。行人們縮著脖子快步而過,誰能想到,這座如今安靜優雅的城市,曾經被稱作“美國的罪惡之都”。除了黑幫曆史,現在也經常聽見人們談起芝加哥經常發生的槍擊案就談虎色變,如果是第一次來訪芝加哥,心裏不免有一絲顧忌和擔憂。
芝加哥的黑幫傳奇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時美國實行禁酒令,合法的酒精被禁止,地下酒吧反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走私酒類成了暴利生意,暴力與權力在街頭交織。最臭名昭著的黑幫頭目是阿爾·卡彭——一個同時握著雪茄和湯米槍的人,他控製了整個南區的酒類走私,每年非法收入高達數千萬美元。他穿著考究,出手闊綽,也殘忍冷血。1929年的 “情人節大屠殺” 讓全國震驚:七名敵對幫派成員被偽裝成警察的人槍殺在倉庫裏,鮮血染紅了雪。那一刻,芝加哥成了黑幫神話的中心。
後來,人們在電影《The Untouchables》(《鐵麵無私》)中看到了這段傳奇。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聯邦探員艾略特·內斯,與他的 “鐵麵無私小隊” 誓要擊垮卡彭。影片裏那句經典台詞: “他們拔刀,你就拔槍” ,成了芝加哥暴力時代的注腳。但現實中的結局更具諷刺意味——卡彭不是被槍手打倒,而是被稅務局的審計查賬擊潰。芝加哥的黑幫帝國,最終倒在了法律和賬本麵前。
戰後的芝加哥慢慢洗去了硝煙。黑幫家族從公開的暴力轉向隱蔽的商業運作:賭場、建築、工會。到了今天,芝加哥早已不再是那種“槍聲城市”。現代的犯罪更多是社會問題的投影——貧困、不平等、教育缺失——而非昔日那種擁有全國影響力的 “黑手黨” 。警方和社區組織不斷努力,通過教育與就業計劃,減少青少年卷入街頭暴力。
誠然,芝加哥每年經常有槍擊案件報道,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座城市都“不安全”。大部分暴力事件集中在芝加哥南部的少數幾個社區,例如Washington Park, Englewood, West Englewood,Garfield Park, 等等地方,這些區域往往遠離旅遊區與市中心。芝加哥的主要景點——如密西根大道、千禧公園、藝術博物館、湖濱步道——白天和晚上都有明顯的警力與人流,安全度遠高於外界想象,幾乎不會感到危險。你在密西根大道、千禧公園或藝術博物館聽歌看雪喝咖啡時,被子彈擊中的概率,大約等於中彩票。更現實的危險是:你可能被冷風凍到後悔沒穿秋褲。
芝加哥有時確實風大到離譜,以至於“風城”(Windy City)的稱號常被誤解成“氣候名片”。其實這名字當年是記者諷刺芝加哥政客“吹牛太多” 。也就是說,芝加哥的風,既來自天氣,也來自嘴巴。
總而言之,芝加哥不是一座“危險的城市”,而是一座“被誤讀的城市”。它有傷痕,更有溫柔;有陰影,更有光彩。
真實的芝加哥:今天的芝加哥,是藝術、建築、美食與思想的交匯點: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人們凝視梵高的《臥室》;在密西根大道,現代派建築閃爍著鋼與玻璃的光芒;在河畔的咖啡館,人們談文學、談設計,也談球賽。這裏有爵士樂、湖風、大學、期貨交易所、現代劇場,還有一種屬於中西部的堅韌與溫度。黑幫的芝加哥,是二十世紀的影子;創意與文化的芝加哥,才是二十一世紀的真實。所以,當有人提到芝加哥時,請不要隻想起阿爾·卡彭和每年發生的槍擊案。隻要你不去上麵提到的幾個區,你就沒有危險。請記起芝加哥的風——從密西根湖吹來的自由的風,它早已吹散了煙火,也吹亮了一座城市的靈魂。這裏是海明威的故鄉,這座城市有太多的東西值得你品味。芝加哥是一個地地道道偉大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