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換掉馬斯克,可信?還是可笑?

lionhill (2025-11-01 05:46:47) 評論 (2)

10月聽到的最匪夷所思的消息莫過於特斯拉要換掉馬斯克。

為什麽這麽說呢?

馬斯克和特斯拉,很多時候,這兩個名詞難以讓人分清主次。甚至某種程度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究竟是馬斯克造就了特斯拉,還是特斯拉成就了馬斯克?特斯拉和馬斯克站在對立麵,誰更沒底氣?或者,誰更不自量力?

當兩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同體共存的主體,存在即將分崩離析的可能性,誰離開誰更難以為繼呢?

2017年,馬斯克與特斯拉齊名且風頭正旺,當時有媒體攔住馬斯克詢問成為世界首富的感覺如何?

馬斯克輕描淡寫:其實沒什麽感覺。

特斯拉隻是我的一個小企業。

多年前的回旋鏢如今正中眉心,馬斯克漫不經心的一句話,早已回答了一切。

都有各自的不安全感

到底是誰竟敢揚言可能換掉馬斯克呢?

10月28日,特斯拉董事長蘿賓德諾姆(Robyn Denholm)表示,如果股東否決了埃隆馬斯克的薪酬計劃並導致他辭職,公司為了確保有序過渡,最可能的情況是由公司內部人選接任,但她也不排除選擇外部候選人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德諾姆此次論調與五個月前截然不同。

視線回到4月30日,《華爾街日報》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大約一個月前,特斯拉董事會成員聯係了幾家高管獵頭公司,為該公司物色新首席執行官,以取代埃隆馬斯克。

隨後,據路透社5月1日報道,德諾姆否認了《華爾街日報》上述報道。德諾姆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這篇報道純屬無稽之談。她說,特斯拉董事會對於馬斯克有能力繼續執行接下來令人振奮的發展計劃充滿信心。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X上稱,這篇報道是一篇蓄意編造的假新聞。

從5月1日到10月28日,德諾姆兩次表態的截然不同,或許可以推斷出特斯拉想要換掉馬斯克的意圖謀劃已久。

這無可厚非。

實際上,在很早以前,業內就流傳著特斯拉股東驅趕馬斯克的公開秘密,隻是隨著馬斯克參政,特斯拉的馬斯克焦慮愈發加重,特斯拉董事會曾多次表示希望馬斯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特斯拉的身上。

時隔五個月,現如今雙方的薪酬談判被公開攤在桌麵上,無非是特斯拉和馬斯克各自憑借手裏的籌碼在博弈。

馬斯克想要的隻有三樣東西:錢和權力,還有錢權背後的安全感。

據悉,特斯拉此前公布了一項驚人的薪酬方案,如果馬斯克實現一係列業績目標,他將獲得最高達1萬億美元的股票獎勵。

馬斯克的新薪酬提案將於11月6日進行股東表決,若獲通過,這將成為企業史上規模最大的薪酬方案。此外,若能完成全部12項業績目標,馬斯克將獲得12%的股票,加上當前的約12.8%,其持股比例將提升至25%左右。

馬斯克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5%是既能確保戰略方向,又不會多到無法被罷免的平衡點,如果激進股東聯合行動,可能把我趕出自己創立的公司。

這裏需要補充的是,馬斯克此前就表示自己對公司的控製權並不穩固,甚至有可能被趕走;目前約12.8%的持股比例使其擔憂,該比例並不足以確立其在公司的主導地位。馬斯克擔心公司在未來生產數百萬台機器人後,自己可能被激進的股東驅趕。

特斯拉想要的更為純粹: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業績。

上述提及的特斯拉為馬斯克設立的業績目標包括:特斯拉市值達到8.5萬億美元、銷售1200萬輛汽車、交付100萬台人形機器人、投放100萬輛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以及將調整後盈利從2024年的166億美元提高至4000億美元。

現如今特斯拉股東們正在衡量的,無非就是馬斯克的能力值不值得其要求的薪酬。

換掉馬斯克?哪裏來的自信?

特斯拉股東們想要換人的底氣究竟來自哪裏?

仔細推敲起來,倒也並非毫無來由。

這些年來,特斯拉在馬斯克的光環之下,確實悄然構建起了一套可以獨立運轉的體係。上海超級工廠創造了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這座全球效率最高的工廠證明了特斯拉模式的可複製性,即便馬斯克遠在千裏之外。

隨後,柏林和得州工廠的成功經驗再次驗證了這個邏輯特斯拉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廠複製方法論。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特斯拉能夠持續降價卻仍保持利潤,靠的不僅僅是馬斯克在X(前推特)上的搖旗呐喊,還有一個日益精密的供應鏈體係和成本控製機製。

這套係統如同精密的鍾表,即便少了最初的設計師,仍能按照既定規律運轉一段時間。

放眼特斯拉的產品管線,情況似乎也比創業初期樂觀許多。

備受期待的平價車型已是箭在弦上,這款被業界稱為Model 2的產品基於現有平台技術延伸,其成功更依賴於成熟的工程化和供應鏈管理,而非某個石破天驚的創意。

現有的S3XY產品序列也已進入穩定的生命周期,通過年度改款和配置調整,足以在短期內支撐銷量基本盤。

特斯拉股東們想要換掉馬斯克,也是想向市場證明,特斯拉是一家有著成熟治理結構的上市公司,而非某個人的一言堂。

然而,特斯拉現有的一切,究竟都歸功於誰呢?在馬斯克之外,特斯拉股東們真的有得選嗎?

目前知曉的信息是,德諾姆透露,若表決失敗,特斯拉已準備好B計劃。公司擁有強大的管理梯隊,她特別提到朱曉彤(Tom Zhu)等人曾在公司多個崗位輪換,這是特斯拉刻意培養內部人才的策略之一。

馬斯克之後,再無馬斯克?

可是,日子怎麽可能跟誰過都一樣呢?

在市場的認知裏,特斯拉和馬斯克,幾乎血肉相融。

誇張地說,其實特斯拉隻活在馬斯克強大領導力的陰影裏。

馬斯克早已與特斯拉的品牌價值深度交融。他不僅是CEO,更是特斯拉所有資本敘事的創造者。

從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到打造全自動駕駛機器人出租車隊,他不斷描繪著眾人無法預知的未來圖景,讓投資者和消費者不僅為產品買單,更為信仰充值。

這種能力,是任何職業經理人都難以複製的,更不用說他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

在所有人還在質疑馬斯克收購推特離譜程度的時候,馬斯克在X上的一條推文已經能左右特斯拉股價、引爆輿情,這種無價的營銷能力,是任何廣告預算都無法替代的。

更何況,特斯拉並無公關預算呢?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最可怕的從來不是現在的產品,而是它定義下一代產品的能力。

而這台創新引擎的源代碼,深深刻在馬斯克的思維模式裏。無論是大膽采用一體式壓鑄替代數百個零件,還是自研FSD芯片,這些顛覆行業常規的決策,都源於馬斯克信奉的第一性原理。

職業經理人更擅長在既定框架內優化,而敢於並能夠重構框架的,是馬斯克。

換掉馬斯克,風險不在於現有業務崩塌,而在於特斯拉可能從此失去定義未來的魔力。

特斯拉最不能忽視的是,這家公司的市值中包含著相當比例的馬斯克溢價。市場願意為他的願景和執行力支付高額溢價,這種信仰估值法使得特斯拉的市盈率遠高於傳統車企。

華爾街在評估特斯拉時,早已超越了傳統汽車製造商的市盈率、市銷率框架。投資者押注的,是馬斯克帶領特斯拉跨越周期、實現能源、AI、機器人等顛覆性未來的能力。特斯拉的股價中,包含了相當一部分對馬斯克執行力和馬斯克想象力的定價。這種創始人溢價在蘋果的喬布斯時代也曾顯現。

一旦這種綁定被打破,市場會立刻用最傳統的汽車股估值模型重新為其定價,那將是一場市值的災難。

投資者們陷入兩難:反對馬斯克可能逼走他導致股價暴跌,支持他又意味著繼續縱容關鍵人風險。但眼下,大多數人恐怕會選擇後者,因為他們恐懼沒有馬斯克的特斯拉,更甚於一個有馬斯克但不務正業的特斯拉。

盡管換掉馬斯克在當下看來荒謬且不具可操作性,但商業世界永遠充滿不確定性。如果這隻黑天鵝真的降臨,將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首先,特斯拉或許將返璞歸真,成為一個更為務實的汽車企業。畢竟,能夠如馬斯克般多隻手同時抓Robotaxi、Optimus、FSD和整車的CEO並不多見。

若失去馬斯克的特斯拉市場戰略徹底轉向務實,全力押注汽車業務,同時暫停或削減對Robotaxi、Optimus等遠景項目的投入。這條路能讓特斯拉憑借吃馬斯克的老本成為一家優秀的電動車製造商,但那個代表著顛覆、創新和未來的酷品牌,可能會迅速褪色,被拉回到與傳統汽車巨頭在同一維度競爭的汽車公司位置上,代價是從科技夢想股淪為汽車周期股,估值邏輯徹底重構。

如果特斯拉能夠尋求一位技術派接任,公司也可能選擇堅守科技原教旨,將全自動駕駛作為新的登月計劃,繼續推進人形機器人和超算項目。這是一場勝則封神、敗則成仁的豪賭,要麽蛻變為真正的AI與機器人公司,要麽在巨大的研發消耗中逐漸失去市場根基。

但無論是上述任何一個抉擇,失去馬斯克這個最終決策者,特斯拉都必然在戰略上陷入一段迷茫期。

是繼續激進地推進全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Optimus和超級人工智能等高風險、高投入的遠期項目,還是回歸造好車、賣好車的保守路徑?

特斯拉將走在十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或許都不是向前。

從更長的周期看,一個沒有馬斯克的特斯拉,其最終的命運可能是各個業務紛紛逃竄。

現如今的特斯拉,已經不能完完全全被定義為一家汽車企業。

正如業內分析人士所言,華爾街正犯一個大錯:還把特斯拉當成汽車公司。別再用傳統車企的標準來衡量特斯拉了。

特斯拉本質上是一個在馬斯克意誌下捆綁在一起的複合體它同時是汽車製造商、能源公司、AI研發機構和保險服務商。失去馬斯克這個唯一的整合者,資本市場和激進投資者可能會施壓,要求將其拆分以釋放價值,將盈利能力強的汽車業務與燒錢但前景廣闊的AI、機器人業務分離。

屆時,特斯拉將不複是現在這個充滿想象力的科技帝國,而變回幾個在各自領域掙紮的獨立公司。

然而,這個思想實驗的終點,也恰恰印證了開頭的觀點:特斯拉與馬斯克的分離,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場十分痛苦的雙輸。

特斯拉會失去靈魂與方向,而馬斯克,盡管他名下還有SpaceX、X等眾多企業,但失去特斯拉這個他傾注了近二十年心血、並將其推向世界之巔的最大舞台,其個人影響力和實現終極願景的能力也必將受損。

多年前,馬斯克那句特斯拉隻是我的一個小企業的回旋鏢,之所以能精準命中今天的議題,正是因為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在馬斯克龐大的商業版圖中,特斯拉或許隻是之一,但對於特斯拉而言,馬斯克卻是那個唯一的、定義了其過去、現在並決定著其未來的發明家。

換掉馬斯克這個話題,在可預見的未來,其性質更偏向於一場用於拷問公司治理與創始人依賴度的思維操練,而非一個具備現實可行性的商業選項。它更像一麵鏡子,照出了特斯拉成功的獨特路徑,也映出了其未來將要持續麵對的核心悖論。

一場沒有贏家的膽小鬼遊戲

歸根結底,德霍姆的聲明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膽小鬼遊戲。董事會和馬斯克各自駕駛著高速駛向對方的汽車,看誰先因為恐懼而轉向。

董事會賭的是,特斯拉的體係已經成熟到可以脫離創始人;而馬斯克賭的是,他的個人價值仍是這家公司不可替代的靈魂。

這場博弈,沒有真正的贏家。股東投票支持馬斯克,意味著繼續容忍他的不務正業;投票反對,則可能親手引爆市值的核彈。

特斯拉換掉馬斯克,既可信,也可笑。

可信在於,從公司治理的角度,這步棋必須準備;可笑在於,在商業現實的引力下,這一步真的落下時,帶來的可能是難以預測的災難性結果。

那麽要如何評價馬斯克與特斯拉股東之間這場較勁呢?

可以說,我們正在目睹的,是一個發明家與其所創造的製度之間,最緊張的對峙。

這場對峙的結果,不好輕言論斷,但似乎也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