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芝加哥印象(3)--- 采珠拾貝

rongrong (2025-11-13 20:20:51) 評論 (4)
位於芝加哥西北方向的 Wicker Park Neighborhood 社區是芝加哥一個著名街區,充滿獨立文化兼具曆史底蘊,藝術氣息濃厚,有眾多特色咖啡館、二手唱片店、精品店等等,被譽為芝加哥的“創意社區”之一, 也被稱為 “The Hippest Chicago Neighborhood”。這個社區的名字以兄弟倆Charles and Joel Wicker 命名,Wicker Park是一個小公園,這裏建有社區中心健身房等。而Charles Wicker 則是一個19世紀芝加哥的一個早期移民,後來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房地產開發商和州議員。







The Wormhole Coffee – 一家有著80年代複古風格的網紅咖啡館,門口貼滿了文藝活動的宣傳廣告,最有名的是店內擺放著一輛科幻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裏的 DeLorean 時光車仿製品,整體氛圍充滿創意感和懷舊氣息。





芝加哥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在高架軌道上穿越市區的高架地鐵,市中心環線(Loop)在空中盤繞成圈,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坐在一個緊鄰高架鐵軌的咖啡館外,聽眼前棕紅色鋼梁的金屬轟鳴聲,看老式列車車廂蜿蜒穿過芝加哥市中心高樓之間,這種工業時代的複古和浪漫成為芝加哥的獨特文化, 其金屬軌道的隆隆聲幾乎成了芝加哥城市節奏的象征。





我們這一天上午將重點逛一逛極具特色的Wicker Park的民居(residential architecture)。Wicker Park 的住宅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建造的建築為主,當時這裏是德國與波蘭移民的聚居區,很多是獨立民居別墅樓,建築風格以Victorian維多利亞式,Italianate意大利式為主,前者注重豐富的細節和多樣的裝飾,包括雕刻、彩色玻璃、複雜的花紋和裝飾性構件, 因此外觀典雅,裝飾繁複; 後者受文藝複興建築的影響,風格相對簡潔但仍顯華麗,強調水平線條和比例,通常更強調對稱性,但同樣有豐富的裝飾元素。除了這兩大建築風格,另外也有很多經過改造融入了現代建築風格的住宅,它們的線條簡潔,有的有玻璃外牆,空間大設計新穎。整個社區房子與房子之間間隔不大,但是都保留了獨立的空間和風格的獨特性,幾乎沒有兩幢相鄰的別墅樓是一樣的風格,漫步其中分分鍾能享受到獨具一格的建築之美。





























Hermann Weinhardt House(赫爾曼·溫哈特宅邸),建於1889年,該住宅具有維多利亞風格並融合了羅馬複興和哥特風格, 主人Hermann Weinhardt是一位成功的德國商人,該住宅是 “Ethnic Gold Coast”(民族黃金海岸) 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這是芝加哥曆史上一個階段,在大火之後的城市重建過程中,富裕的歐洲移民(尤其是德裔、波蘭裔)在西北部建起了大量精美住宅。住宅立麵使用紅磚、砂岩與綠石(limestone + greenstone)搭配,具有豐富的層次,是芝加哥建築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喜愛的打卡之地。(不過我並不是非常喜歡)



Hermann Weinhardt House 對麵的這座別墅表麵以精美的木雕裝飾突出,原來這棟房屋的最初主人Hans D. Runge 是一家木材加工公司的財務主管,網上介紹它獨特的設計包括圓拱下兩側的龍頭以及其間點綴的共濟會符號(Masonic symbols),可惜我們沒有看出來。1902年,當大批波蘭人遷入該社區時,當地一位富有的銀行家兼政治人物John F. Smulski 購入了這棟房子。1929年股市崩盤後,斯穆爾斯基在此自盡身亡。此後,這棟房屋曾一度被用作波蘭領事館。



我最喜歡的是下麵這座小巧別致的小別墅,建築風格以維多利亞風格為主並混合有意大利式建築元素。藍白色淡雅清新養眼,裝飾典雅不繁雜,浪漫而古典,優雅又細致,充滿了藝術感,有點希臘聖島上房子的味道



下麵這座精致別墅引人注目,因為前院擺放了一門大炮。這座別墅樓名為Sommers / C. Hermann Plautz House,建於1978年,是Wicker Park社區最老的建築。這是一座維多利亞女王安妮式(Queen Anne)住宅,原為芝加哥藥品與化學公司(Chicago Drug and Chemical Company)創始人C. Hermann Plautz所建。房屋的一大特色是外牆上獨特的壓製金屬裝飾飾帶,與同一時期的鄰居建築相映成趣。在Plautz 去世後,這棟建築從1927年至1972年曾作為美國退伍軍人協會(American Legion)的會所使用——因此前院保留了一門大炮,作為那個時期的遺跡,也是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物。後來,當這棟房子被改回私人住宅時,新屋主決定保留這門大炮,作為一件獨特的曆史見證。

  威克公園路德教堂 Wicker Park Lutheran Church

這座古老的羅馬式路德教堂仿照法國卡昂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 in Caen, France)的設計建造。坊間傳說這座建築的石材取自一座被拆除的妓院。當一位對此感到震驚的教區居民提出抗議時,牧師說道,這種建築材料“已經為魔鬼服務了足夠長的時間;現在讓它為上帝服務吧。

 
萬聖節 Halloween 快到了,很多房子的前院擺滿了牛鬼蛇神的擺件兒。

 
 
 
 
芝加哥曆史博物館 Chicago History Museum

  芝加哥最著名的博物館是全國第二大,僅次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可惜我們沒注意到周二它關門,於是找了另一家:芝加哥曆史博物館,參觀下來收獲不少。如果對芝加哥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和曆史變遷感興趣,這個博物館再適合不過了!

  芝加哥永遠的驕傲 — 擁有邁克爾·喬丹,斯科蒂·皮蓬和教練菲爾·傑克遜的全盛時期。



芝加哥旗上的四顆紅星(Four Red Stars) 是芝加哥市旗上最著名、最具象征意義的元素之一,每一顆星都代表著芝加哥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或裏程碑。第一顆星為1871年發生的芝加哥大火(Great Chicago Fire),這場毀滅性的火災摧毀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區,火後,芝加哥開始了快速的建築與經濟複興,成為世界建築之都。這顆星代表了令人心痛的這一重大事件,但也象征著芝加哥的重生與現代化重建。

 
第二顆星代表了1893年世界哥倫布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這是為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400周年而舉辦的大型世界博覽會。這屆世博會花費了4千6百萬美元,將686英畝地變成了一個展示美國在工業技術、科技革新、社會文化等方麵巨大成就的舞台,從1893年的5月1日到10月30日的半年期間吸引了2千萬多名遊客來訪參觀,使得芝加哥得以演變成一個世界一流大城市。

 
左下角是一張世博會的入場券。票券的中心是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它諭示著芝加哥並未被1871年的大火吞噬,相反,它就像鳳凰涅槃一般在烈焰中重生。新的芝加哥從灰燼中崛起,鋼鐵與玻璃取代了木材,現代建築拔地而起,昭示著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與永恒的創造力。
芝加哥的官方格言(official motto)是 “Urbs in Horto”,這個拉丁文的英語翻譯是: “A City in a Garden”,即 “花園中的城市”。這句格言體現了芝加哥在建城之初(1837年)的城市願景:

把自然與城市生活結合,讓城市在綠意與湖水的環抱中生長,建立無數公共設施給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踐行著它的座右銘,芝加哥確實成為了一座“花園中的城市”。芝加哥至今擁有美國最龐大、規劃最完善的公園網絡之一(約600多座公園,超過8000英畝綠地), 它反映了芝加哥長期以來重視公園係統、綠地和湖濱設計的傳統。芝加哥人喜歡沿著湖畔散步、慢跑、騎行,欣賞城市與自然交織的美景。許多城市節慶活動——如著名的“芝加哥美食節”(Taste of Chicago)、花卉展覽、特別展出等等更是吸引了當地居民和無數遊客以各種方式盡情享受這座城市的公園、沙灘,以及人文活動。

芝加哥的“花花公子” 休·海夫納(Hugh Hefner)1953年創辦了著名的《花花公子》雜誌, 首期封麵就是瑪麗蓮·夢露。海夫納建立了花花公子帝國, 倡導花花公子生活方式,這些象征自由、享樂與現代都市文化以及男權和性解放的做法在當時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論和社會反響。 他的“兔女郎(Playboy Bunny)”與“兔子Logo”成為全球流行文化圖標。
芝加哥藍調 Chicago Blues: 大量非裔美國人從美國南方(主要是密西西比三角洲)遷入芝加哥後, 他們把Delta Blues帶進城市,從而在20世紀中期演變成一種芝加哥藍調音樂風格,並融入了新的電聲樂器與都市節奏。主要特點是使用電吉他、電貝斯、口琴(harmonica) 等放大音效的樂器,節奏更強烈、更適合舞台演出,歌詞常反映城市生活、愛情、孤獨與奮鬥。芝加哥布魯斯的領軍人物是音樂傳奇 Muddy Waters(馬迪·沃特斯),沃特斯以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以及充滿力量的電吉他聲,打動了觀眾的靈魂,他的音樂跨越了種族的界限,不僅激蕩著非裔美國人的心,也吸引了來自各個族裔的觀眾。其他布魯斯音樂家還包括 Howlin’ Wolf(嚎狼),Willie Dixon(威利·迪克森),Buddy Guy(巴迪·蓋伊),Little Walter(小沃爾特)等。這些音樂家讓芝加哥成為“電聲布魯斯的搖籃”,對後來的搖滾樂(Rock ’n’ Roll)影響深遠。每年夏天(6月份)的 Chicago Blues Festival 是全球最大的免費藍調音樂節之一, 可謂 “芝加哥藍調,是從密西西比河畔一路唱到都市心髒的靈魂之聲”。

 
從19世紀到今天創新之都芝加哥誕生了許多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發明與創舉。信手拈來幾個例子: 為原子彈奠定基礎的全世界首次可控核鏈式反應(The First Sustained Nuclear Chain Reaction);摩天大樓的誕生地: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鋼結構框架的高層建築,奠定了現代摩天大樓的基礎;車用無線電(Car Radio); 冷凍食品與速凍技術(Frozen Food Packaging); 信用卡交易係統(Bank Credit Card Network); 血庫係統(Blood Bank System);第一台網絡瀏覽器(Mosaic Browser); 著名的美國家居與生活用品品牌Crate&Barrel;等等。。。
Emmett Till(埃米特·蒂爾)(1941 - 1955),一個雖然隻有14歲卻改變了美國曆史的名字
Emmett Till生於芝加哥,1955年夏天14歲埃米特在密西西比探親時在一家雜貨店對一位白人女子吹口哨,結果被女子的丈夫與另一名男子殘忍綁架、毆打並殺害。埃米特的屍體被發現時麵目全非、遭受酷刑。兩名凶手被逮捕,但在全白人陪審團麵前被宣判無罪。數月後,他們在雜誌采訪中公開承認了罪行(因“雙重審判”原則,他們無法再被起訴)。埃米特的母親Mamie Till-Mobley 堅持為兒子舉行 “開放棺木葬禮(open-casket funeral)讓媒體報道自己心愛兒子被虐殺的慘狀。這一事件的司法不公以及《Jet》雜誌刊登的照片震驚了美國社會,引發全美強烈憤怒,成為推動反對種族暴力與種族隔離的美國民權運動的導火索之一。

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法案,將反私刑法案(Emmett Till Anti-Lynching Act) 命名以紀念埃米特。

2023年,美國樹立了紀念埃米特的國家紀念地 Emmett Till and Mamie Till-Mobley National Monument ,涵蓋三個關鍵遺址,橫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和 密西西比州。





Gangland  Chicago 芝加哥黑幫

在美國曆史上的禁酒令時期(Prohibition, 1920–1933),由於政府禁止酒精銷售,臭名昭著的芝加哥黑幫犯罪組織通過非法酒精交易、賭博、販毒、敲詐勒索迅速積累財富與權力,使芝加哥成為走私酒精和地下酒吧的重鎮。其中阿爾·卡彭(Al Capone)是黑幫組織的一個代表人物。




從芝加哥曆史博物館出來就到了芝加哥北區最大的城市公園,Lincoln Park。雖然林肯總統並非長期居住在芝加哥,但這座城市在他政治活動、總統選舉和內戰期間發揮了戰略作用。林肯被視為芝加哥乃至整個伊利諾伊州的政治與道德象征,以林肯命名的街道、公園、學校和機構隨處可見,反映了芝加哥對他的敬仰。

 
 
正如我在前一篇博文裏提到“無錫,充滿溫情和水”,而林肯公園的這塊公告牌就是這樣寫得 “A City Made by Water”. 它說:“盡管芝加哥現代的天際線聞名於世,但正是它眾多的河岸線塑造了這座城市。早在芝加哥成為城市之前,這一地區就因其便利的湖泊和河流而受到人們青睞——湖水和河流提供了食物、水源以及交通便利。芝加哥濕潤且泥濘的中西部土地以及相互連通的水道至今仍提供著重要的資源,因此,人們也重新重視保護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

 
Walking Tour

  運氣終於用盡,在芝加哥的最後一天下雨了。遺憾的同時也感到慶幸:幸好跑馬拉鬆的那天是個完美的大晴天。因為下雨,我在GuruWalk上定的Walking Tour變成了僅有我和LD參加的一個私人團。導遊盡職盡責,帶我們走街串巷,介紹了不少在一般的旅遊攻略書上找不到的好去處。

  Walking Tour 從芝加哥劇院出發。芝加哥劇院建於1921年,劇院外立麵最顯著的標誌是那座高聳的 “CHICAGO” 霓虹燈豎牌,幾乎是這座城市的象征之一。劇院前麵是主街 N State St,是馬拉鬆選手們剛剛跑出1~2英裏的地方,以這座具有濃厚法國巴洛克複興風格的宏偉建築為背景,配以遠處的林立高樓和生機勃勃的馬拉鬆健兒們,似乎成了芝加哥馬拉鬆的標配照片之一。



“Marshall Field and Company”(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是芝加哥曆史上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百貨公司之一,也是美國零售業的傳奇。百貨公司由 Marshall Field(馬歇爾·菲爾德) 於 1852 年 創立,是美國現代百貨業的先驅,當時它在芝加哥的地位就像現在的倫敦Harrods 百貨公司一樣。 大樓的兩邊各有一個華麗的青銅大鍾,上麵裝飾有細膩的卷葉、花紋與浮雕。坊間有傳說當時的年輕人在這一帶約會有時會有爽約或不準時的情況,恰好Marshall Field先生是個嚴謹極其準時的人,他於是下令做了一個跟左邊青銅大鍾一摸一樣的鍾,“Meet me under the clock”由此也成為一個城市的浪漫傳說。



這座大樓的另一大特點是蒂芙尼穹頂(Tiffany Dome),這是世界上最大的 Tiffany 彩色玻璃穹頂,由超過 1.6百萬片玻璃 拚成,光線透過時五彩斑斕,美不勝收。如今如今這家店已被Macy's收購。



大樓立麵的巨星人像便是前麵剛剛談到的芝加哥藍調音樂的傳奇人物 — Muddy Waters。



《芝加哥畢加索雕塑(The Chicago Picasso)》是芝加哥最著名的公共藝術作品之一,大師畢加索1967年完成作品送給芝加哥。雕塑極具抽象性,有人說它像一匹長鼻馬,有人認為是鳥或神秘的生物, 也有人認為是一位女性的側臉,認為後麵兩片像扇葉一樣的東西是女士的馬尾。雖然畢加索從未解釋過其含義,但是其家人更傾向於是一位女士這一說法。



芝加哥長明火(Chicago Eternal Flame)位於市政廳前,火焰常年燃燒不熄,象征著希望、犧牲與永恒的精神,用以紀念為國家獻身的士兵,消防員、警察、公務人員等。

 
意大利村餐廳(Italian Village Restaurants):是芝加哥最古老、持續營業時間最長的意大利餐廳,由移民 Alfredo Capitanini 於 1927 年開設,至今仍由家族經營,已傳承三代。導遊介紹一進這家意大利村餐館,侍者會讓食客選擇複古的傳統風格,浪漫的酒窖氛圍,還是現代高級餐飲,總之顧客可以在這一家老體驗三種不同的意大利風味。
 
 
Marquette Building  馬凱特大樓

大樓以紀念 17 世紀法國探險家 Jacques Marquette(雅克·馬凱特神父) 而命名。 神父Jacques Marquette出生於法國,17世紀中期,他跟一位探險家一起進行了一次曆史性的探險旅程 — 密西西比河探險(Mississippi River Expedition)。探險過程中,他們認識了不少原住民,他們繪製地圖、記錄風俗,對後來的法國殖民擴張和北美地理探索提供了大量資料。Jacques Marquette的探險活動影響深遠,也使他成為與芝加哥早期曆史的著名人物之一。


Marquette Building 一樓就像一個博物館一樣,大廳的牆壁是色彩瑰麗的馬賽克壁畫與彩色玻璃窗,描述了 Jacques Marquette結識的原住民和他的探索曆史故事。鑲嵌工藝極其精細,是蒂芙尼藝術在芝加哥的重要代表之一。馬凱特大樓是 美國國家曆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代表了芝加哥在 19 世紀末高層建築技術與美學的巔峰。
 
 
 
芝加哥曆史上融合了曆史、建築藝術與現代奢華, 極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Palmer House(帕爾默酒店)由芝加哥富商 Potter Palmer 為妻子建造的結婚禮物。酒店在1871年開業,僅僅13天之後被大火燒毀。Potter Parkmer很快重建了更加豪華的第二版:重建後的酒店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最豪華的酒店之一,擁有電燈、電梯和鋼結構框架,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家防火酒店”。酒店內部裝飾極盡奢華,天花板上的金箔與壁畫,大堂吊燈與青銅欄杆、拱形穹頂和馬賽克地麵,就如歐洲的皇宮一般;金碧輝煌的帝國大廳(The Empire Room),裏麵的吊燈據說是純金打造;金燦燦的電梯一字兒排開,極其招搖奢華。 今天的帕爾默酒店已經被希爾頓收於旗下,Palmer House Hilton目前是美國運營時間最長的酒店之一。
 
 
 
 
 
 
 
Miller's Pub是導遊推薦, 一家從1935年開始運營的家庭式餐館,我們在結束walking tour以後來到這家餐廳品嚐他家的招牌菜:Homemade Chicken Pot Pie,確實是實惠的家常美味。店裏的服務員都是親切的大叔大嬸們,極其暖心貼心,特意為我和LD點的一個大三明治和其他配菜都分成兩份以便我們分享。他們的溫暖讓我們有種在自己國家用餐的舒適(而不是像在有些歐洲城市像趕集一樣)。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品豐富,有很多珍稀藝術藏品,是美國僅次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藝術博物館。可是我們這次沒能前往欣賞,留下一個遺憾。

 
 
美國東西部交通的重要幹道 Route 66:我們以前在美西國家公園遊覽時駕行過Route 66 ,沒想到的是心目中穿越荒野和遙遙大西部的Route 66 居然是從大城市芝加哥起點。它起點於芝加哥,途徑伊利諾伊州、密蘇裏州、堪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最終到達加州。這條重要的公路曾經在大蕭條時期讓大量美國人得以遷移西部尋找工作與新生活,如今更是成為公路旅行、物資運輸的重要交通要道,被稱為 “美國母親之路(Mother Road)”。

 
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是芝加哥另一個著名的地標之一,它有著壯麗的大理石樓梯,精美的馬賽克裝飾和拱形天花板,豐富的玻璃鑲嵌裝飾據說是美術學院派(Beaux-Arts)風格的典型特征。這座樓梯通往著名的普雷斯頓·布拉德利大廳(Preston Bradley Hall),那裏有世界上最大的 蒂芙尼玻璃穹頂, 可惜我們沒能上去觀看。跟這座建築令人肅然起敬的氣場相反,文化中心的一樓是極具地氣的孩子活動室,老人活動中心和免費的藝術展覽,是一座給芝加哥市民提供了公共藝術與文化活動空間的文化殿堂。 









Crown Fountain at Millennium Park

噴泉由兩座高聳的玻璃磚塔 構成,每座塔高 15 米,內部嵌入 LED 屏幕。屏幕播放的是芝加哥普通市民的麵部視頻,可能是男性或女性,但是我們兩次看到的都是這兩位女士,於是姑且稱之為“噴泉女士”,她們表情生動,麵帶微笑,隔幾分鍾會從口中噴水,很有觀賞性,是公園的標誌性景觀。

雨中的Walking Tour 兩小時不知不覺悄然而過,我們來到tour的終點 Cloud Gate。這枚巨大的豆子雨後尤其顯得清新,創作者希望通過這鏡麵反射、鏡像與現實之間的體驗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對城市與空間的感知並非固定,而是流動的、不斷被重新建構的,就正如自己以對芝加哥這座城市井底之蛙的偏見來訪,短短的四天居然有如此美好的經曆,讓人感恩旅行帶給人的體驗和思考,也更加激起探索世界各地的好奇和激情。

 
 
最後以這張2025年芝加哥馬拉鬆獎牌跟Cloud Gate的合影結束。但願生命不息,運動不止,探索繼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