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俱樂部繼續討論AI的相關投資。我接觸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AI的二級效應。
曆史上很多次技術革命,產品公司並沒有掙到錢。比如生產燈泡的人,生產光伏板的人,都沒有掙到錢。AI公司到底能不能最終掙到錢呢?這個似乎也不好說。OPENAI目前並沒有探索出高利潤的路徑。所以我們也無法判斷到底AI是不是在泡沫裏。
但是這個不重要,因為很難判斷。我們非常確定的知道的是這個。就是當一個新的技術改變世界的時候,最掙錢的是在二次影響上。比如,汽車的發明,最掙錢的公司是沃爾瑪。汽車導致城市格局和人們購物習慣的改變,誕生了沃爾瑪這樣的big box retail.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互聯網上,互聯網的發明,CISCO這樣生產硬件的公司股票價格並沒有像Netflix暴漲那麽多。
二次影響是最大的。如果不出意外,AI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AI這波浪潮中,最掙錢的公司可能還沒有出現。所以我們有必要腦洞大開想一想它會是什麽?目前AI最賺錢的是上遊產業鏈上的芯片。就像汽車革命的時候,淘汰的是馬。催生了石油,橡膠,等汽車全產業鏈的發展。你投資在這些產業鏈肯定賺錢。他們股票高漲。
在AI的下遊。我們最直接看到的是,AI 降本增效最明顯的行業:
- 醫療:聯合健康(UNH)、Teladoc、Intuitive Surgical(AI輔助診斷/手術)
- 金融:摩根士丹利、貝萊德(BlackRock,AI投研)、保險精算自動化
- 汽車:特斯拉、豐田、Mobileye(自動駕駛/車載AI)
- 電商/零售:亞馬遜、Shopify、京東(智能客服、推薦係統)
- 遊戲/娛樂:Unity、Roblox、Netflix(AI內容生成、推薦優化)
這些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可以隨著AI和機器人到來。大幅裁員降低人力成本的公司有這些:亞馬遜,沃爾瑪,麥當勞,星巴克,迪斯尼,電影公司,主題娛樂公園。比如亞馬遜有150萬員工。大部分是從事物流,倉庫和客服的工作。這些工作最容易被機器人和AI取代。沃爾瑪也差不多。
但是這些都不是AI的二次效應。二次效應是因為AI改變了社會結構而帶來的效應。
比如我們看這個圖表。
AI數據機房的投入超過了辦公室的投入。未來世界可能城市就是一排排的數據機房。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們對室內裝修,城市街道,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興趣下降。這些就屬於二次效應。
其實我眼看著年輕人普遍越來越對實際的東西沒有興趣。每天隻是看著手機和電腦。家裝產業,類似白酒一樣,一落千丈。人們普遍不再在意和追求家具和酒精飲料。而是回到家裏,一腦袋鑽進了虛擬世界,看著手機放不下了。未來AI發展會加劇這個過程。
關於AI引發就業問題和勞動力的社會結構變化是討論的最多的。普遍觀點就是白領會大麵積失業。
但是有個更加匪夷所思的觀點,來自耶魯大學的一份報告。我讀到之後,感覺AI,或者AGI時代到來之後,社會的就業分布可能更符合這個報告裏麵的預測。也許AI的二次效應可以從這裏找到一些思路。
這篇文章的論點驚人。他把人類的工作分成兩種。一種是必須的,瓶頸類型的工作。比如生產一輛汽車的工作。餐廳裏烹飪美味佳肴的工作。另外一種是打醬油的,為了工作而工作的工作,比如各種NGO,社會福利項目的工作人員,各種心理谘詢師。各種複雜的監管和法律文書工作,心理谘詢,市場營銷,大學老師,和其他的各種屎上雕花的程序流程工作。這篇文章認為AI將取代幾乎所有的必須的工作,隻留下可有可無的工作。隻有可有可無的工作的人可以保住飯碗。因為人類創造可有可無的工作的能力是無限的。比如,雖然AI和互聯網時代,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在線上學習到了。知識是免費的。但是一點都擋不住大學的興旺發達。比如轉賬和貸款是一個很簡單的技術。但是擋不住銀行係統發明的層層監管,讓每個人都很忙。你去銀行辦個貸款,一堆堆的文件要簽字。再比如,雖然AI可以回答很多法律和醫療問題。但是政府監管會讓法律和醫務人員層層疊疊地增長。明明技術上可以很容易實現的在線投票,可是大選依舊是紙張打卡。明明是簡單的移民辦理手續,卻發明無數流程,讓律師大賺特賺。類似的例子就是工業革命之前,農業人口占全社會人口的80%。 今天美國的農業人口隻占總人口的2%。 難道真的是人類創造出來了78%的必須的工作麽?其實不是的。是人類發揮了想象力,增加了社會複雜度,發明了很多可有可無的打醬油的工作。比如全靠市場營銷的泡泡馬特。這在農業文明時代是無法理解和想象的。泡泡馬特創造了大量就業,但是泡泡瑪特的全產業鏈其實都是可有可無打醬油的工作。未來在AGI時代,勞動力的工資就變得和計算機成本一樣,最終無限趨近於零。今天我們開一個100匹馬力的汽車,成本遠低於養100匹馬的成本。未來的智力成本也非常低,人工支出在GDP的比例占比接近於零。所以真正剛需瓶頸類工作都是AI在幹。可是瓶頸剛需類產業占GDP的比重會越來越低。
未來可有可無的工作人口會大幅興起。人是不能閑下來的,無所事事的人很快就會找到新的打醬油的工作充實自己。比如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專業會繼續膨脹,研究人員會越來越忙碌,申請經費,發越來越多的灌水文章。政府和市場結構會越來越複雜,讓每個人都忙碌起來。社會層麵最容易膨脹的可有可無的工作就是電子遊戲產業。未來AI可能會讓大量滿足人們情緒價值的東西湧現。泡泡瑪特隻是開胃菜。賽博宗教,數字永生之類的可能才是打醬油類工作的大殺器。最先抓住此類打醬油的那個市場的人,也許就是最先抓住AI二級紅利效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