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亞麻上有好幾位華人作者的書,比如華人理財專家矽穀居士的“財富捷徑”。我來推薦一本最近在亞麻上出的新書: Unbalanced: Memoir of an Immigrant Math Teacher。作者Yellow Heights, 這是一個化名。這本書獲得了梅克斯最佳傳記/回憶錄獎。
作者的經曆和一般留美大陸華人頗不一樣,從學校畢業後,他很快做到了微軟的經理, 之後他又改行去做投資交易和風險管理,又很成功。
但又在很成功的時候,他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路,因為愛好數學,相信數學思維可以改變社會,他也愛好教數學,他業餘的一些數學教學經驗讓他覺得他可以去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曾經的數學奧賽大拿的他又跟隨本心去讀了一個數學教育的碩士,隨後去一個私立中學教數學。前麵的投資經曆也似的他可以很從容地改變職業。
出乎意料的是,他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退出了教師生涯,因為無法Fit in。隨後,他以誠實、傷痛又幽默的文風寫下了這一本充滿思考與質疑的回憶錄。對於我們這些同樣的小鎮做題家出身,又隨之定居在北美的華人來說,他的回憶錄像是和我們一起親曆我們走過的曆程,有歡喜,有痛苦,比如說博士求學經曆,有不少華人由於選擇了錯誤的導師,使得原來的學術夢破滅,我相信這是很多人夢裏始終無法和解的噩夢,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他講到了他父親,那個遙遠山區小城的退休物理教師,在整個少年的讀書生涯中要餓著肚子走遙遠的山路去上學。總是沉默的父親聽說了他選擇去當中學數學老師,還是選擇了支持。
他寫當他進入美國一個很有聲譽的大學的教育碩士項目時,作為在大陸精英教育體係裏成長起來的他仿佛遭受了當頭一棒,這個大學的教學項目裏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項目裏的老師的獨斷使得他備感疑惑和打擊,比如教育公平理念,比如鏡子測試,尤其是批判性不服從理念(我第一個感覺這像是張鐵生的白卷理念)。這個碩士項目的有些教授一方麵提倡教育公平,但卻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容忍而且輕易貼上種族主義的標簽。這些算不算是高等教育體係裏的失衡呢?
從教育項目碩士畢業以後,他開始了他的中學數學教學生涯,他碰到很多很好的數學老師,其中有很多人從律師,大公司高薪管理人的職位,充滿理想地進入中學教育行業,最後遍體鱗傷地離開。比如第16章裏提到的 Mel 老師,對教育充滿了理想主義,從斯坦福的一個教育項目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學老師,但最後身心俱疲而離開了這個領域。又比如說第18章裏的佐藤先生,最後離開學校,因為薪水實在無法維持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在美國中學裏教數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薪水不高,但工作很辛苦。如何打分,比如說如何管理無序的教室秩序等等都要耗費老師很多精力。
他比較了中美兩個國家的數學教育的巨大差異,中國注重練習,不停地刷題,而不鼓勵提問;相反,美國的教育體係裏學生會被鼓勵提問和思考,但由於缺少練習,思考不能有深度。那麽?如何平衡這樣的差異呢?作者提煉出他的數學教育理念,即知識、方法和體係。他認為這是一個均衡的教育理念。
他所在的學校裏提出一種打分體係,稱為正義打分(equity based grading)體係, 在這個打分體係下,學生可以無數次重新考試而不受懲罰,學生可以自我評分,擔心學生知道分數會傷害學生,這樣的正義打分體係讓我這個非常在乎正義的人也有些困擾,一個隻考慮正義的打分體係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呢?他思考到,這種正義學習體係究竟能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這樣的體係是真的能幫助弱勢群體的學生嗎?他感覺目前的這個教育體係是失衡的。
雖然他很喜歡教數學,也很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他遇到的學生,有的從數學差生變成了熱愛數學的學生,有些學生在他離職之後還和他聯係。他也遇到一些貧困學生,他給的一些小額的金錢獎勵被孩子們留下用作家用。
他也遇到一些學生,對他說,不要告訴我為什麽,隻要告訴我怎麽做就行了,他也遇到了動不動就去告狀的學生。但是在教學生涯中,由於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衝突,他和有些老師也發生了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甚至嚴重地影響了他的身體狀態,這也是他後來主動辭去教職的原因之一。
我覺得這是一本深度地從切身體驗思考美國中學教育的書,書裏麵也不乏有俏皮的一麵,我讀的時候,有時候會會心一笑,作為英語不是母語的寫作者能把語言運用到這種地步,也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