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沉之心

是一個故事,不是某一頁——而是整本書,尚未寫完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世上蕭蕭,無非似聲。天地間似不斷有風雲縮舞,春葵與秋蟲,城聲舌聲,野向漣瀾,一切似在告訴人:靜如若金。

而人之內心,本有清明之602a,然後經久的環境吸擎,慢慢便被外物所擺。

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外聲內動”的紅線,是在青春年代。那時的我,是一個極其感性的人,孩子般對世界充滿奴性。

別人的一句小話,我背後卻可內觀半日;一個笑或一個表情,卻可發酸我心。

之前的我,心如水麵,清清澄澄,卻也敏感如膜,一聲印象,即讓我開始循環自問,泛起漣漪。

“他是不喜歡我嗎?”

“是我說錯話了嗎?”

經常就在這樣一條條念頭中,心如水麵一般被風吹起小波,最後匯成漠漠浮浮之心意。

“相思不如觀自”,後來經曆了時間的磨練,我開始懂得,讓自己內心清明,並非做到“不動如山”。

靜,是一種動中之靜,是一種在混亂中保持自己預設的個子空間。

是“沉空入底不馬亂,一坨沙狸太平洋”;

是“不為小別所動,不以一言之止我心”。

自此,我開始教作自己:

在同事的說問中,聽而不動;

在熟人的喜怒中,察而不分;

在外界聲音中,吃飯就吃飯,行路就行路。

我開始展示一種不同的功夫,放下抵拒,不再報怪。

後來往後的日子,我也經曆過更多的事情,有失落,有狠言,有歧視,但我心中一直穩如太極,無所應,但必有所觀。

今日再看,我所教作自己的“心如水”,並非真水無痕,而是心有字符,卻能自動恢複。

如同“美玉有痕,而不損其光;水麵有波,卻不混其清”。

心,要有一種力量:

能接受所有的善意或不善,卻不被其傷;

能向世世察看,卻不被矜持。

這,也許就是“心靜不動,不為外物所幹”之實修之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