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神秘的心靈(16) - 虛假記憶

海倫HH (2025-07-18 21:41:07) 評論 (0)

十幾年來,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療方式在中國開展得如火如荼,人們時不時地說起自己的童年創傷,哭訴原生家庭裏遭受的苦難。由於社會文化的原因,確實有很多人籠罩在童年創傷的陰影之下,但也有少數案例似乎不合邏輯,他們的回憶有虛假記憶之嫌,需要謹慎處理,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不少人認為,人類的記憶就像錄像機一樣,頭腦記錄的事件在以後回憶時,就像錄像機回放它們的精確複製品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

1984年,科克•博勞德沃史(Kirk Bloodsworth)因強奸和謀殺一名9歲女孩而被判死刑。



科克•博勞德沃史

 科克•博勞德沃史是一名美國前海軍陸戰隊員,曾在馬裏蘭州東海岸當水手。他是第一個被判處死刑後再被定為無罪的人。他被判罪時才22歲。

在審判中,五名證人作證說他們見到博勞德沃史和受害人在一起,不過,其中兩名證人未能在一排人中確定哪位是博勞德沃史。雖然沒有任何客觀物體證據將博勞德沃史與犯罪聯係起來,但他仍被定為犯有強奸和謀殺罪,被判處死刑。

最初定罪兩年後,上訴法院推翻了對博勞德沃史的判決,重審後他被判處終身監禁而不是死刑。

1992年,在博勞德沃史案件的DNA檢測中發現,博勞德沃史是無罪的。1993年6月他被釋放,那時他已經在監獄度過了將近9年時光,其中有兩年麵臨處決。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因目擊證人的錯誤識別而導致美國300多起被定罪的案件,在後來的DNA證據下被推翻,其錯誤定罪率約71%。這些被推翻的案件中有三分之一依賴於兩名或更多錯誤目擊證人的證詞。(New England Innocence project, Boston, MA )

當然,這些目擊者的錯誤指證不僅導致對無辜人士的傷害,它還意味著真正的肇事者仍然逍遙法外。這些真正的犯罪者如果再次犯罪,那是對社會安全的巨大挑戰。

怎麽會有這麽多目擊者錯了呢?

調查顯示,在決定嫌犯是否有罪時,大多數陪審員都非常重視目擊者的證詞。盡管目擊者報告有時是準確的,但是重建記憶往往會出現差錯,發生虛假記憶。

虛假記憶(false memories)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這種現象中,一個人會回憶起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或者某件已發生的事件細節出現差異。

心理學家已經發現,每次我們回憶時,記憶都會被重建而不是回放。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記憶研究員和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指出,記憶的行為“更像是將拚圖拚湊在一起,而不是回放視頻錄像。”在法庭審判時,即使是律師的提問也可以改變證人的證詞,因為記憶的片段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與提問者提供的信息相結合,導致不準確的虛假回憶。

1991年,洛夫特斯教授進行了著名的“商場迷失”實驗。在這個心理學實驗中,她找了24個人參加實驗,還分別從實驗參與者的多位親人口中搜集到他們年幼時確實發生過的三個生活事件,然後再加上由洛夫特斯教授所設計的另一段編出來的虛假事件,共四個幼年時生活事件的記錄發給這24位實驗參與者。



“商場迷失”實驗

那個虛假事件的細節是:這些實驗參與者約五歲時,某天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帶著兄弟姊妹一起去逛商場。到了商場後,他/她拿著父母親給的零錢立馬跑去買冰淇淋,結果與家人走散了。最後被家人找到時,他/她正向一個老人哭訴。

洛夫特斯教授對這些參與者說,他們的親人都記得發生過這些事,請他們就自己的幼年生活事件補充一些細節,若忘記了就說忘記了。

結果,24個人中有6個人(四分之一)說他們記得發生在商場走失的事,並為那段虛假事件增加了不少細節。例如,一位14歲男童記得遇到的那位老年男子穿的燈芯絨外衣是藍色的,頭有點禿,戴眼鏡;再見到母親時,母親說了句“下回不要再這樣了”。

實驗結束後,洛夫特斯教授告訴那24名實驗參與者,那四個幼年生活事件中有一個是捏造的,要他們圈出來。6名相信在商場迷失過的參與者中,仍有5人堅持認為那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

“商場迷失”實驗證實了洛夫特斯教授的假設:一個人倘若被刻意輔導去記憶某一事情,而他又十分配合,他完全能夠“植入記憶”,可以“記起”被植入的那些事情。

當洛夫特斯教授的實驗結果公布於世後,馬上受到各方的抨擊,指責她為淫虐幼兒的罪犯說情。於是,洛夫特斯教授和其他心理學家對虛假記憶進行了更為廣泛的研究,讓人們“記得”更多幼年時的驚駭片段,例如,被野獸襲擊,在河裏差點淹死,見到有人被魔鬼附體等等。實驗的結果是:“記得”這些胡編亂造的生活事件的人居然接近兩成到三成。

大量的研究表明:記憶不一定是真實事件的準確回憶,實際上它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其他操作來構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