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沈香

歲月沈香 名博

他和她隨風歸去 · 庭院深深

歲月沈香 (2024-12-06 05:08:58) 評論 (137)

“三十年後的今天,

多少滄海桑田都成了過去。”

——台灣作家· 三毛

 

這一周,在華人的世界裏,有兩顆華語文化音樂界巨星相繼墜落,一顆是他,被譽為“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的劉家昌,12月2日因病在台北去逝;另一顆是她,台灣著名言情小說家瓊瑤,12月4日在淡水家裏輕生翩然離世。

 

這兩位文藝巨匠的離世,仿佛為一個時代的情感畫上了句號。劉家昌的旋律,總在舊時光的回聲中牽動著澎湃的心與情。瓊瑤的文字,則為幾代人的青春塗抹了濃烈的愛與愁。

“劉家昌”這個名字可能很多國內的人不太知道,我在認識我現在的先生之前也不知道他,嚴格的說是沒有注意到有這樣一位音樂大師,但是,他的歌我在八十年代就開始喜歡了,而且是非常的喜歡,我們平時隻欣賞那些美妙的歌聲,卻往往對寫歌的人和歌的故事“忽略不計”。

 

八十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港台流行歌曲通過廣州等沿海城市很快傳播到全中國。那時的我們,由於文化生活非常匱乏,長時間聽著那些激昂澎湃的紅歌,所以,以情感和校園歌曲為主的港台流行歌曲,因新穎柔美的風格和真摯的情感,迅速贏得了國內我們這批年輕人的喜愛。這些歌曲不僅旋律優美,而且歌詞真實反映了年輕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那些港台流行歌曲在情感上與我們大陸青年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成為我們這一代人情感寄托的重要載體。

 

劉家昌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創作歌曲,至2010年為止,他先後創作了2500首歌曲。六七十年代,台灣很多的優秀歌手都是因唱劉家昌創作的歌曲而走紅歌壇,走進年輕人的心,成為一代年輕人揮之不去的記憶,比如,八十年代我們大陸青年人熟悉的台灣歌星鄧麗君、鳳飛飛、費玉清、張艾嘉、尤雅、劉文正、黃鶯鶯、甄妮、歐陽菲菲等都是得到過劉家昌的提攜。

 

我在八十、九十年代就非常喜歡和經常在歌廳裏唱港台流行歌曲,其中許多都是劉家昌寫的歌,比如:《往事隻能回味》、《在雨中》、《一簾幽夢》、《雲河》、《梅花頌》、《月亮代表我的心》、《夢駝鈴》、《庭院深深》、《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獨上西樓》、《歡顏》等。如今,這些歌我還經常在唱歌軟件裏唱,真的是百聽不厭和百唱不厭。

 

好聽的歌曲有著一種魔力,總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喜悅和感動,尤其是那些輕輕拂過我們的心靈每一句歌詞都仿佛在講述著一個深情的故事,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好聽的歌,我們會不停反複的聆聽欣賞,心情好的時候聽,是錦上添花,心情不好的時候聽,是雪中送炭,歌聲總能溫暖我們的心。我們不僅聆聽,也會跟著唱、跟著吼,發泄和表達內心的情緒。

 

劉家昌創作的那些膾炙人口的金曲正具有這樣的魔力。

 

劉家昌1940年出生於中國的哈爾濱,他在臨終前最後的微博上發文,希望他死後大家為他唱一次他作曲的《我是中國人》這首歌,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中國的歸宿感。

 

關於瓊瑤我就不必多說了,大家對她太熟悉了,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無論男女都有讀過她的言情小說或者看過她的影視作品。瓊瑤的突然離世不僅震驚了全台灣,也震驚了對岸的中國大陸,人們紛紛發文表示,瓊瑤的愛情小說和影視作品影響了文革結束前後那一代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為什麽瓊瑤在大陸受到如此的追捧?我非常同意博友菲兒天地在她的博文中這樣寫道:“那個時候大陸的背景恰巧是中國文革的那一代人,十年中沒有任何教育,沒有通俗文學,文革結束不久,傷痕文學萌發,但依然處於抵製“精神汙染”的氣氛中,而瓊瑤的小說則使人們長期荒蕪、隔絕的心靈逐漸複蘇”。

 

是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文革期間,中國男女之間的感情更多的被視為“同誌”般的“革命感情”,是服從於革命和政治的需要的感情,是“奮鬥奮鬥再奮鬥”的感情,而瓊瑤筆下的男女愛情,純粹就是愛情,或婉轉,或強烈,情話寫得特別棒,她的小說就像一個花園,沒有大樹和小草,隻有花,品種豐富花,她建造的“花園”時而風和日麗,時而狂風暴雨,強烈地影響了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人。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我讀的第一本瓊瑤小說是哪一本?我看過的第一部瓊瑤的電影是哪一部?可是,瓊瑤那些愛情至上,愛的轟轟烈烈的一個個故事和一個個人物已經深深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早期的瓊瑤影視作品不僅教我們如何去愛,對我來說,也教會了我如何去穿著打扮。八十年代初,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人們在穿著上雖然色彩比文革時要豐富多了,但式樣不多,而且還比較保守,那時瓊瑤電影裏麵那些女主角和女配角的穿著特別讓我眼前一亮,我從小就愛臭美,那時我就想,我也要像她們那樣打扮自己。記得那個時候,我跟幾個同樣愛美的女朋友一起,到處尋找好看的布料,然後按照電影裏喜歡的著裝畫一個簡圖,最後請裁縫師製作,哈哈,現在有時候我的同學還這樣說我:“那時,你是領導時裝新潮流”:)

 

這兩天,我在台北的家裏,又把瓊瑤的一些早期的電影找出來看,三十多年以後,當我重新看到這些電影時有了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因為如今我對台灣,尤其是台北太熟悉了,影片中的那些街道、建築物、風景、房間內布置、先生太太們的穿著以及說話的腔調都是那麽的熟悉。我見過先生家保留的很多老照片,他們家的擺設、他們家住的眷村房子、他們拍照的風景、他們家人的穿著打扮就跟瓊瑤電影裏麵非常相似。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台灣跟中國很不一樣。

 

瓊瑤1938年出生於中國成都,她生得很瓊瑤,死得也很瓊瑤,她在年輕時教我們如何看待愛情,年老時又教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她不是輕生,是快樂地離開了人世。

 

劉家昌和瓊瑤都是華語世界的傳奇,他們都是給華語世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人物,他們用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筆觸,細膩地描繪出幾代人的成長記憶與浪漫情懷,他們是時代記憶的符號。他們的離世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他們不朽的作品永存人間!

 

今天,我唱了這首由瓊瑤作詞,劉家昌作曲的老歌《庭院深深》,以我自己的方式悼念他們!(建議戴耳機聆聽)

多少的往事 已難追憶

多少的恩怨 已隨風而逝

兩個世界 幾許癡迷

幾載離散 欲訴相思

這天上人間 可能再聚

聽那杜鵑 在林中輕啼

不如歸去 不如歸去

 

2024年即將翩然離去,既然誰也留不住時光的流逝,那就讓我們珍惜當下,在紅塵中瀟瀟灑灑地過好每一天!

 

 

 

12/6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