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英倫行(6):劍河朔流,智慧之水永活

日子是流動的河水,記憶是沉在水底的石頭。
打印 (被閱讀 次)

文/逍遙白鶴

圖/逍遙白鶴夫婦(網絡選圖有注明)

 

9/28/2022,這一天我們夫妻倆的遊覽目的地是劍橋(Cambridge)。天氣預報晴間多雲,清晨出門望見絲絲縷縷的白雲飄浮在蔚藍的天宇,陽光普照大地,讓人心情豁然開朗。此行趕上倫敦多雨的季節,每一個晴天都很稀罕。

從我們所居倫敦市中心的酒店去往利物浦火車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有輕軌快車通往劍橋,快車票我是提前在網上購買的,有確定的往返時間。

(網絡圖)

這是一個龐大的交通中轉樞紐站,上下數層,劃分出倫敦城內的地鐵線路和遠郊及長途火車不同的站台區域。早晨是倫敦上班族的高峰人流時段,熙熙攘攘的乘客們行色匆忙,其中不乏衣著考究的俊男美女,顯然比美國人更注重服飾的美觀與時尚。等待我們的車次時,我饒有興致地觀賞著大廳裏來往的時尚倫敦人。我先生正在仰頭查看顯示屏上火車班次有否變動時,廣播裏突然通知,我們應該乘坐的那趟快車因途中電線故障停駛了,不清楚需要多久才能修複。人在旅途,總會有些意外不期而至。正考慮我們是否要改購車票,我先生耳朵尖,聽到廣播裏說去往劍橋方向快車的旅客可以免費選擇乘坐其它慢車班次,而有一趟列車正在10號站台進站,但在本站隻有幾分鍾停留。說時遲那時快,先生拉住我迅速跑進站台,跟列車員確認了大方向正確。我們剛登上火車,車子就哐當哐當地啟動了。如果錯過此趟車,不知等候多久才能遇到下一班,而且慢車停靠的站次多,行駛時間長,我們在劍橋遊覽的時間就不得不被大打折扣。

一路上,廣袤田野裏青黃斑駁的秋色、起伏不定的丘陵,還有一處處看上去頗具年代感的老式居民住宅群落,不斷從車窗外閃過。

我們耐下心來,待慢車一站一站停過,還好,抵達劍橋還不算太遲。走出劍橋的火車站,站前小廣場周圍的一些店鋪還沒有開門營業呢。我們四下打量時,有一位身形挺拔笑容溫暖的金發帥哥迎上前來,向我們熱情推薦遊覽項目,打算為旅行社招攬生意。我們篤定要自由行的,推卻了他的跟團建議。

火車站的馬路對麵即可看到劍橋小鎮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了,我倆興衝衝甩開大步走入這座名聞遐邇的學府重鎮,迫不及待地感受它曆史悠久、厚重迷人的神聖氛圍。

劍橋的街道。

民宅。

街道兩旁,那些哥特式教堂和磚石結構的古老大廈上鏽跡斑斑,曆盡歲月濡染,它們已在此昂然矗立了數百年,默默俯視著一代代來訪者,以它們傲人的資曆與岑貴宣示著英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風範。

雖然天氣預報是晴間多雲,但仍然說不定哪一片雲團湊成堆,就給你落一陣小雨下來。雨勢不大,淅淅瀝瀝的,帶著幾分寒意幾分纏綿,你剛撐開雨傘,陽光透出雲層,濕漉漉的雨滴又飄忽不見了。

所謂劍橋,實際上分別為31個學院聚合組成,各個學院散落在劍橋的不同區域,整個城鎮擁有大約10萬居民,是一座開放式結構的大學城。

劍橋城鎮內的大多數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築在劍河兩岸,或城鎮內各處。除了學術氣氛濃鬱的學院以外,小鎮上還擁有20個教堂,其中有幾座曆史悠久、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劍橋在世界名校中排名前五位,曆經800多年漫長的曆史,至今依然盡享殊榮。赫赫有名、曾推進人類科學發展進程的偉大科學家牛頓、霍金等都曾在這裏工作和生活過。這裏曾經誕生過8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3位首相,9位主教,以及大量著名的科學家和詩人。年複一年,隨著新的一屆屆莘莘學子優秀人才步出校門,這個統計數字肯定還在上升中。

克萊爾橋東岸是劍橋大學外形最霸氣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此學院成立於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風格。而建築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學院的禮拜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鎮的標誌和榮耀。學院的建設周期長達八十年,經曆了王朝交替和玫瑰戰爭,到亨利八世時期方告完成。最初的生源都來自伊頓公學,直到1865年才有了第一位非伊頓公學的學生入讀,隨後的招生範圍更加寬容。

 

在國王街國王學院斜對麵的本篤街(Bene't Street)路口,我們看到了懸掛在基督聖體學院泰勒圖書館外玻璃櫥窗內的聖體鍾(Corpus Clock)。這個藝術品雕塑大鍾是由約翰·C·泰勒構思和資助而製作的。這個時鍾融合了現代和古典的設計理念,體現了對生死和時間的致敬。時鍾的表麵有純金鍍層,並銘刻出類似輻射的漣漪。漣漪暗示著宇宙大爆炸,即形成宇宙和時間的初始。鍍金表盤之上爬著一隻張著嘴的蝗蟲,被稱為“ 時間的吞噬者 ”,在提示著眾人“時間必然流逝”。2008年,霍金為其揭幕,聖體鍾被《時代周刊》列為2008年最佳發明之一。

(網絡圖)

 

國王學院入口處。

國王學院內景。

 

當我們移步走出國王學院背後高高石牆下的狹窄小巷,走上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此橋設計者是William Etheridge,由James Essex於1749年興建完成),一條綿長恬靜的劍河(River Cam,又稱“康河”)便展現在眼前。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悠悠然伸向遠方。水麵上不時有承載著三倆個遊人的小木舟輕輕掠過,撐蒿人都很年輕,聽說船夫大都是課餘掙點外快的劍橋學生。

 

劍河沿岸垂柳依依,岸上草木蔥蘢,一派美麗舒展的田園風光。租船點的岸邊,有不少閑置的小船堆積,舟影橫斜,倒影隨波遊移晃動。在這般優美的環境裏讀書深造,真是可以一洗喧囂現代化都市中的紛亂嘈雜,定下神來修身養性了。

 

國王橋(Kings Bridge)的右麵即是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大草坪(Great Lawn)。這座橋可以連接到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的克萊爾橋。初建於1640年,是劍河上最古老的一座橋。這座橋的兩邊護欄上有14顆圓形的石頭,當地人稱之為“地球儀”(Globe)。

(網絡圖)

 

沿河繼續向前,劍河東岸的院舍便是大名鼎鼎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這座在學術成就、經濟實力都是劍橋大學首屈一指的學院,是由國王亨利八世1546年創立的。此學院的畢業生中包括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著名哲學家培根、大詩人拜倫和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王室貴族及6位英國首相、32位諾貝爾獎得主等。

 

牛頓的蘋果樹位於聖三一學院門口。傳說中牛頓在此被一顆蘋果砸到,引發頓悟,從而萬有引力定律便誕生了。不過年代太久遠,這棵樹不可能是原本砸到牛頓的那棵樹,而是其繁衍的後代吧,嗬嗬。最初的那棵樹,據說被移栽到了牛頓的家鄉林肯郡。

(網絡圖)

據說在疫情前,劍橋是中國遊客的熱點訪問地,小鎮裏幾乎每天都穿梭著數不勝數的中國麵孔。流經小鎮全程的劍河,經常被遊客們乘坐觀景的小舟擁塞得水泄不通。疫情阻斷了大量遊客的腳步,不幸中僥幸,我們造訪時的劍橋呈現出近年來難得的清靜。似乎於恬靜的氛圍中更能感受徐誌摩先生所述:“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劍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引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

 

以下分享一組我們在劍橋城鎮商業街的隨拍:

街上走著的這群學生娃是為了完成某種社會調查問卷的,後來我們在麥當勞餐廳裏又遇到了他們。積累社會經驗了解民意,從娃娃做起......

 

我們在劍橋的麥當勞用午餐時所見:

自助點餐屏

學生們隨機向店裏的顧客進行社會調查。

 

劍河上建有許多座知名的橋梁,各有其背後的故事。但對於中國遊客或者是華人遊客來說,徐誌摩的詩作《再別康橋》耳熟能詳、盡人皆知,據傳那首詩他就是在歎息橋(Bridge of Sighs)畔觸景生情寫下的。詩中描摹的優美景色和難舍難別的那縷愁緒,使這座橋給人們增添了無窮的遐想和前往實地感受一下的衝動。我倆未能免俗,既然到了劍橋也想去此處打個卡。

歎息橋應該從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的側門進入,位於聖約翰學院內的回廊。從校園外部的街道上是看不到、也無法抵達的。

聖約翰學院入口處。

 

回想起來有趣,其實去劍橋旅行前,我在準備的攻略裏已寫下過歎息橋位於聖約翰學院內。但我身臨劍橋其境時,竟全然不記得了,或許我真是到了忘性大的年紀?我倆用手機Google Map導航,在街頭兜兜轉轉好一會兒,怎麽也找不到歎息橋。跟幾位本地路人打聽也未得到明確指向。懊喪中我倆幾乎要放棄尋找了,幸得一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小夥子告知,要在聖約翰學院門口購買遊覽票入內才能踏上歎息橋本橋,還把他手上那個學院的地圖給了我們做參考,很是感謝他的熱心。

 

聖約翰學院內的大教堂:

 

歎息橋建於1831年,這座封閉式拱橋的設計是模仿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歎息橋(Ponte dei Sospiri)。有說起名“歎息”的緣由是指學子們學業考試之艱辛;另有一說,是為了歎息愛情難以把握的縹緲玄妙。理由莫衷一是。無論如何,歲月荏苒過了上百年,這座橋和橋畔的風景依舊,但已經過了無數次的物是人非,讓人心中不由得浮起一種淡淡的惆悵……

這便是讓某君魂牽夢繞過的歎息橋了。

(網絡圖)

好不容易找到這座橋,且讓我也多歎息一會兒~

 

還要走到橋廊裏麵多凹幾個造型,嗬嗬:

 

繼續展示聖約翰學院內恢弘壯觀的景色:

 

一路朔河而下就可抵達格蘭徹斯特草甸(Grantchester Meadows)。放眼望去,廣袤的草甸麵積約有3公裏,開闊的牧草和麥田一望無際,一直連接到遠方的地平線。藍天白雲映襯下,有些排列整齊的樺樹林勾絡出田野的邊界,黑白相間的奶牛悠閑自得地在田間吃草,仿佛奏響了一曲悠揚動聽的田園牧歌。2003年,劍橋市政府曾打算征用這片土地開發住宅公寓,結果遭到廣大市民群起反對。保護悠久的人文曆史和美好自然環境的理念,是劍橋從古到今一貫的傳統。

格蘭徹斯特草甸的往昔(網絡圖)

劍橋的居民們在大草甸觀看露天電影(Movies on Grantchester Meadows,網絡圖)。

 

人們在現代商業社會追逐物質財富的大潮中,隨波逐流、日夜忙碌,無止境地互相攀比,為了實現大量人雲亦雲的物質目標,個個累到精疲力竭。在經年的奔波中,我們可能無暇再顧及精神境界的滋養、迷失了享受與金錢無關的許多本真簡單的歡愉的能力。走入劍橋,那潺潺的水聲、林中的鳥鳴、那些平緩的綠地、那些古老厚重的教堂和校舍,讓你的心變得沉潛,讓你有機會跟悠長曆史中存在過的那些智者先賢們展開一場時空對話,感受他(她)們走過路過、思考過、描摹過的同一條小徑,踏過同一架橋,仰望同一縷星光,沐浴同一片雲雨。

一天的時間太匆匆,我們走馬觀花,來不及細細品味,轉瞬已到了需要乘火車返回倫敦、作別劍橋的時刻。

劍橋之美,存在於多少代人精心維護的優美自然環境,更存在於它不因時代變更而貶損的濃鬱書香和渴求知識文化的氛圍,是人文精神之美,是博大襟懷之美。屹立數百年的劍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斷積澱和升華人類對真理和科學的探索,所以依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劍橋,向世界上所有熱愛知識文化的年輕人敞開懷抱,發出親切友好的召喚,吸引人們去那裏發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

 

此遊記係列未完待續,敬請繼續關注!

 

 

三三得九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逍遙白鶴' 的評論 : 非常感你與我分享你的熱情和興趣。我很欣賞您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我一直認為這是非常珍貴的品質。我也很願意聽取你的記錄和感受,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體驗,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傾聽和學習。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三三得九' 的評論 :
你好,謝謝來訪和留言!
我熱愛生活和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存在,也願意與更多人分享自己的記錄和感受。:)
三三得九 發表評論於
看到你發的作品,你應該跟我是有同樣喜愛,喜歡有儀式感生活的人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Masefild' 的評論 :
謝謝來訪和欣賞,問好!文學城人才濟濟,許多博友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好榜樣~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先給麥子請個春安!你是捷足先登者啊,二十多年前我忙著謀生,還沒有機會去歐洲旅遊過呢。
Masefild 發表評論於
好文,好照。不愧為是才貌出眾的女英才。
麥姐 發表評論於
二十多年前去過劍橋,謝謝白鶴姐這麽多美片和細致的文字帶著重遊劍橋,感受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氣息。喜歡!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香香好,很高興你喜歡我出遊的休閑裝,我也祝你新周快樂如意!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好,謝謝!我很想再瘦下去一些,可對我這種饞貓來說,實在是長肉容易掉肉難啊~ :)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笑薇.' 的評論 :
笑薇MM好,謝謝來訪和留言!可能我的直腸子性格隨我父母~ :)
歲月沈香 發表評論於
好喜歡白鶴這兩身打扮,白色上衣和牛仔褲減齡,漂亮,格子外套優雅大方,很美!片片都好漂亮!攝影技術高超!祝白鶴新周愉快!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1

每張片片都像畫,白鶴真的瘦了,美!:)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嚴惠姍' 的評論 :
給惠姍問好,謝謝美言!
英國的文化積澱深,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先行者,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它厚重的曆史痕跡和民風的溫和持重,印象深刻。
逍遙白鶴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曉青' 的評論 :
曉青好,謝謝喜歡我們拍的旅遊照片!
我個性比較懶,做不到運動達人那樣的鍛煉程度,但確實不想變成胖老太。疫情這幾年我開始控製每天的食量,減少碳水主食的吸收。瘦了少許,但不再增磅了,看來還是有效滴~ :)
笑薇. 發表評論於
白鶴是個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人。一個保持純真的人。

這篇寫得好,圖文並茂,感謝分享!!
嚴惠姍 發表評論於
倒數第三張的白鶴姐真美!
英國真的就是大英帝國,非同一般,照片都很棒!
曉青 發表評論於
沙發!白鶴瘦了。
照片拍的真好,壯觀!
你倆的照片都好看,老也不變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