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爆出,梅根猛追哈裏,到手後反擊王室種族歧視,這番操作絕了

打印 (被閱讀 次)

 

這幾天,英國媒體上最為轟動的就該算哈裏和梅根發布的紀錄片了吧。說句實話,還真沒見過這麽有錢、這麽開心的受害者。

就在前兩天,哈裏和梅根前往紐約接受肯尼迪基金會所頒發的“希望漣漪”獎時,典禮上麵就有記者犀利提問“你們把錢看的比家人重要嗎”,夫妻倆一臉尷尬快步離開。

記者指的是那部宛如核彈威力的紀錄片《哈裏和梅根》。

就在哈裏兄嫂8年來首次訪美之際,哈裏梅根選擇在這個節骨眼上發布紀錄片的預告片。

目的很明顯,就是搶去威廉凱特訪美之旅的風頭。這是梅根和哈裏一貫喜歡控製媒體的敘事方式——一邊傷害家人,一邊宣揚同情心。

通過攻擊家人來貨幣化自己所謂的痛苦,真的是無法讓人同情與尊重。

先說梅根。

根據爆料,哈裏和梅根的第一次約會是在迪恩街 76 號,但哈裏遲到了,倆人的這次約會持續了一個小時,他們進行了一次“愉快的聊天”。

哈裏心裏當時想的恐怕也就是交個朋友,這樣的朋友當時哈裏太多了。所以遲到了的哈裏根本沒想繼續交往。

但是,梅根出擊了。

當天晚上,梅根主動給哈裏打了電話,她說‘我後天要走了,你明天晚上想吃晚飯嗎?’對於哈裏來說,這樣的熱烈直白,非常美式和前衛,他欣然答應了。

其實哈裏不懂,如果梅根真的處心積慮的要走嫁入王室這條路,他是一點轍都沒有。估計讓他看看《甄嬛傳》,估計能好點。

不過他缺少母愛,梅根這樣大三歲的還離過婚的肯定比年輕女性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母愛感覺,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再明顯不過,梅根憑著美式的開朗和熱情,加上強大的想套住哈裏嫁入王室的主觀能動性,梅根實現了自己的跨越,邁進了王室。

他們正式約會後不久,2016 年,梅根在溫莎皇家別墅的午餐會上第一次見到了女王。

女王是他們宣布戀情後會見的第一位王室高級成員。梅根對王室沒有任何概念。

梅根回憶說,“我記得我們當時在車裏,哈裏打趣問我,‘你知道怎麽行屈膝禮,對吧?’”。我隻是覺得這是個玩笑。
梅根笑著承認,整個場合 感覺就像中世紀時代的一場過時的宴會。

說著,梅根還行了個誇張的屈膝禮,嘲笑王室禮儀。

怎麽說呢。梅根吧,一個離過婚的黑人18線美國小演員真不知從哪裏來的自信,來嘲笑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製機構。

梅根還說,有一次,威廉和凱特過來吃飯,這是她第一次見到他們。

“當時我穿著破牛仔褲,光著腳。一見麵,我給了凱特一個大大的擁抱,但我沒有意識到,友好的擁抱會讓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覺得不舒服。”

還在旁白裏諷刺說,“我想我很快就開始明白,他們不僅是表麵上的拘謹嚴肅,在內心也是如此。

這就打擊麵太廣了吧。這裏麵更多的是英美文化上的差異。美國人更誇張更隨意一點,而英國人多較為內斂謹慎。況且,當時威廉和凱特已經是英國王位的順位第二繼承人夫婦,而梅根不過是哈裏的女朋友而已,梅根就像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被對待,是不是太自以為是了呢。

而且,也說不定,傻乎乎的哈裏以為是真愛,而作為過來人的大哥大嫂早已看透梅根千方百計想擠進王室的心思了吧。

在紀錄片中,哈裏認為,“梅根的性格很大程度上與我媽媽非常相似。”她有同樣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有同樣的信心。她身上有這種溫暖。” 

其實,這也是哈裏被認為很傻很天真之所在。

梅根跟戴安娜根本沒有可比性。

梅根處心積慮嫁入王室,可又處處爭強好勝,一言不合就帶領哈裏出走脫離王室。而脫離王室後,又處處打著王室的旗號賺錢爆料搏眼球。

而戴安娜是19歲初戀即嫁入王室,又遭遇王儲丈夫的婚外情和冷暴力。她抗爭過,曾對查爾斯抱有一線希望,指望夫妻能重歸於好,不過後麵看來,是不現實的和不可能了。

好在她幡然醒悟,暗下決心,為了生存下去,她要找回從前那個真正的戴安娜,那個將自己的個性拋棄和淹沒數年之久的女孩。

她全身心投入慈善工作,她對底層民眾的親近,散發出不溫不火、特別自然的溫暖,贏得了民心。戴安娜受歡迎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甚至超過了女王。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這都是梅根所無法比擬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梅根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地位和財富,本應該默默承受住同等沉重的壓力。

英國王室確實幹了不少混蛋事兒,但是在哈裏梅根這件事兒上王室確實沒對不起他們。

梅根和哈裏天天說要保護隱私靠自己,結果還是靠賣自己家孩子和所謂的“王室秘聞”製造話題。

換句話說就是,王室哪怕是天大的混蛋也輪不到你倆來替天行道。

如今哈裏這個樣子,不過是單純消磨溫莎家族的祖蔭而已。

這麽一代代消磨下去,總有一天,君子之澤,消耗殆盡;王家尊貴,淪作塵土。

湘水北逝 發表評論於
如果這對寶貝以自己獨立的任何工作成果,而不是靠販賣王室的閑言粹語出現在大眾麵前,就不至於讓人鄙視了。
bonbonlei 發表評論於
樓下是在說真的嗎?梅根當時有個廚師男友,認識哈裏以後甩掉男友的!哪裏來的梅根不知道對方是誰?這是後來在訪談裏梅根自己說自己快結婚了都不知道對方是誰引申出來的?現在哈裏當然會說自己追梅根這樣的話。至於長相,我也認為梅根很漂亮,但是有沒有樓下說的是白人認為的最美那還真的是不知道了。好奇的是,如果真的是,為什麽在認識哈裏前,梅根沒有火?
————————
“哈利在影片中也不否認是自己追梅根,所以才會首先在網上主動聯係,而梅根甚至不知道對方具體是誰。”
萬綠叢中 發表評論於
fair enough, elfie's comments
elfie 發表評論於
I don't think any woman without a certain ambition would like to put herself under the spotlight of the royal family, neither Kate Middleton nor Megan Markel is innocent. The late queen had no choice but to do so. Diana wasn't stupid but was too young to understand the weight of being the wife of the next successor to the crown. If she could make a choice, I'd say it was already too late. Megan, Kate chose their roles intentionally. No doubt about that. Whether they wanted to stick around or not, that's afterwards. Fairy tales and reality are different.
新林院 發表評論於
哈裏王子的生父到底是查爾斯還是 James Hewitt?
不知道為什麽英國小報記者至今沒有暗中取得三人的樣本。
Parkbrooke 發表評論於
狹隘充滿著偏見
紅泥小火爐2022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感謝分享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受教。很多事情,需要長時間的跟蹤觀察,然後connect the dots, 才可能形成結論,而不是當事人自己說什麽。也許是因為英國王室找兒媳婦從來都有些問題(參看安德魯王子的前妻,水準的確很差)梅根從一開始就很自信,她認為自己不僅從智商上能完全碾壓哈裏,相比其他同齡的公主和王妃,才華外表也占盡優勢,所以,她從一開始就沒有準備服從王室的規矩,而是把它作為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和獲得財富實現階級跨越的工具。可她失算了,英國王室在怎麽落寞也還不至於淪落成梅根的工具。看一個人,不是看她說了什麽,而是做了什麽。她如何對待她的前夫,如何對待給她一半白人血統的父親,可以借鑒,咂摸一下她的人品。一直都是把王室當作娛樂人物看待的,置喙娛樂大家。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另外這個標題很曲解這部片子,不論從哪一方的解釋看,都是哈利主動追梅根,包括第一次網上接觸,第一次見麵,和戀愛過程中閨蜜質疑梅根是否值得與哈利交往而放棄自己的一切,好在梅根堅持下來了。也就是說兩人交往過程中梅根具有更多選擇權,而哈利從一開始就被吸引,而且過去女朋友拋棄他而沒多少信心。
哈利在影片中也不否認是自己追梅根,所以才會首先在網上主動聯係,而梅根甚至不知道對方具體是誰。
但梅根也承認低估了這段婚姻的可能遇到的阻礙,表現出美國人對王室這種機製缺乏了解(不難理解為什麽哈利過去的女朋友都拋棄他,尤其是南非女友Chelsea,已經到了要訂婚的程度,參加了一次王室晚餐,之後堅決分手,明確說無法接受那種生活)。包括那段戴安娜設立的慈善機構活動上的對話,梅根當仁不讓,這是美國人的做法,也給她惹了麻煩。
另一個角度大概華人不太懂,就是梅根是典型的mulatto,四分之一的黑人混血,當年在南美才知道,這在白人眼裏是最漂亮的女人(如果近距離見識過白人女性的皮膚,知道是如何難以吸引人),這也許是哈利第一次從朋友那裏知道梅根後,上網看到臉書照片就被吸引的原因之一,畢竟這種情況下,相貌是第一的。
如果看過戴安娜的傳記紀錄片,應該知道戴安娜在種族問題上是很開放,不僅僅是發起對非洲的慈善機構,自己也是與印度裔的外科醫生談過一段時間戀愛,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甚至把其在印度的母親接到英國見麵,這些過程都在紀錄片裏有鏡頭,應該屬於私人收藏。但最終事情暴露後那個醫生無法承受社會壓力而不得不與戴安娜分手。從紀錄片看,那個醫生在相貌上是沒有多少吸引力的,遠不如關於表現戴安娜這段感情經曆的好萊塢影片裏的印度裔演員那樣精神。
也就是戴安娜並不像王室其他那一代成員那樣具有明顯的種族主義傾向,而哈利很早就遵循其母的做法在非洲做誌願者,不會不在種族意識上受到影響,盡管影片中他也解釋了自己會有無意識的種族主義行為,但也側麵解釋了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會注意種族主義問題。
因此他被梅根吸引是不難解釋的,他明顯並不像其他王室成員那樣把種族當回事。如果看過suit,梅根盡管顯得青澀,但在劇中是很吸引人的漂亮,作為男主的追求對象就合理。suit最早的兩季的劇集在美國屬於熱播,梅根算是女主之一,盡管不如演秘書的女演員出彩。
另外就是從梅根外甥女與她成為閨蜜的過程中,包括這個女孩對梅根的評價,和其他眾多閨蜜的評價,可以看出梅根屬於社牛一類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在生活中當然吸引人(不難看到梅根與幾個閨蜜旅行的照片中總是站C位),也不難解釋她會在認識哈利前接受被任命為聯合國女性權利大使成為公眾人物,哈利能夠得到這種老婆是幸運,因為他自己並不像是很外向型的人,更何況有早年喪母的曆史。

houston99 發表評論於
這一對就是笑話,如果說討厭狗仔,保護自己孩子的母親,那就遠離鏡頭和媒體,而不是時不時地爆點料。既不想行公務,那就離家徹底不要頭銜。王室給了一個很隆重的婚禮,哪裏有歧視?什麽梅根具有更多選擇,她就是一gold digger,有條件更好更高的她當然會選別人,可有嗎?真的就是在消費王室內幕而且故意講得不堪,用家醜來吸金,所以真的是錢比較重要,很low的一對。
簡單一點好 發表評論於
顯然他倆在一起很開心合得來。多少她也是個名牌大學畢業的。看不出美國方式有啥不好。他們完全有權選擇放棄規矩繁多大院高牆的皇室生活,重回無拘無束自由自主的生活。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看了前三集,感覺符合perception。
可以看出的是哈利終於走出了他母親的那一步,這符合他對戴安娜的理解。一個鏡頭當年是非常震撼的,就是讓一個十歲的孩子走在戴安娜葬禮上的靈柩後,這對一個孩子的世界觀的形成刺激是極大的。從影片裏解釋的王室成員隨時在公眾前必須保持微笑的要求來看,他是極度反感的,在其母死亡三天後在社會壓力下王室不得不派出他們父子三人在白金漢宮外獻花的過程中,查爾斯和威廉都是帶著微笑的,隻有他沒有笑,這不難理解,一個十歲的孩子死了母親,如何維持微笑?
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可以說很大。
至於為什麽他過去不敢走出脫離王室的路,而在與梅根婚後馬上就敢這樣做,從他自己的說法,和那一段王室慈善講話上不難看出,梅根更接近戴安娜,超過所有三個其他人(威廉夫婦和哈利)。
他解釋過去的幾個女朋友都是因為不能接受王室的要求或者無法承受英國狗仔的壓力而離開他,而梅根是他主動追的(大概世界上也就是沒有王室的美國人還把英國王室當回事),在那個他母親設立的王室慈善會議上,當主持人提問時,隻有梅根能夠回答,而且很得體,畢竟她曾經是聯合國婦女權利大師,習慣這種場合。可以看出威廉夫婦和哈利是沒有這種能力談論這種公共問題的。這個事件後來導致王室對梅根的批評,認為是喧賓奪主,但大概也就是美國人會這樣做,而這是戴安娜會做的,畢竟這是她建立的慈善機構。
影片專門把這段放出來,顯示了哈利對這件事的看法。
這部片子播放的前三集並沒有直接批評王室,而是集中批評英國的狗仔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對比戴安娜當年對他的保護,不能不說編導具有很大智慧。
其實盡管沒有直接批評王室,但不難看出威廉夫婦已經成為王室工具,而沒有自己的思想,至少沒有表達。
從哈利談論自己的母親的很多細節,完全可以看出他離開王室的原因,他當年沒有能力保護母親,如今需要保護自己孩子的母親,這是不難理解的。刻意預料在以後的三集中會集中在這個問題上。
有一件事是過去不知道的,就是英國社會有色人種對梅根的喜愛,尤其是王室能接受她的意義,至少在初期。影片裏的黑人和印度血統的人對英國種族主義的抨擊,和紀錄片中表現出的對梅根的喜愛,都表示裏一個概念,就是王室失去了一個最好的現代化的機會,而是更加表現了腐朽的趨向。
這個概念並不僅僅在英國,也是那些英聯邦國家很多人的看法,包括新西蘭的毛利族。
目前的前三集,還屬於間接批評王室,希望後三集直接表現事情發展的脈絡。
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揭示了英國王室,和保皇派對英國社會的腐蝕作用。哈利梅根的戀愛過程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兩人是很不同的環境,梅根具有更多選擇,但最終還是在閨蜜的懷疑下選擇了哈利。畢竟是21世紀了,相比哈利,梅根更具有自己的地位,而哈利主要的成就是軍隊的十年,相對單一。
那種近乎野人生活的非洲戀愛過程,大概是哈利能夠保護這個戀愛成功的關鍵,這是哈利的功勞,也是更接近他母親離婚後的經曆。
他是兄弟兩人中唯一更像戴安娜的人,而威廉作為兄弟是不及格的,更不及格作為戴安娜的兒子。
紅泥小火爐2022 發表評論於
回複 'GoBucks!' 的評論 : 不存在歧視。一方觀點而已。真愛會從對方角度考慮。梅根帶哈裏出走的這番操作,說明她隻愛自己吧。哈裏曾經是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現在英國人對他有好感的不多。
GoBucks! 發表評論於
你好像在歧視梅根。戴安娜如何解釋?這世界沒有真愛?都是利益關係?還是你自己經曆的問題?皇室的未來是英國人民自己決定。
登錄後才可評論.